-
1 # 三清心理感悟
-
2 # 王培
當然不會因為來訪者學習並諮詢了一些心理學問題,就會討厭這樣的來訪者。
首先,他們與沒有學習過心理學的來訪者是一樣的,都想更多的瞭解自己和解決自己遇到的困擾,只不過沒有學過的來訪者試著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表達疑問,學過心理學的來訪者可能會更貼近心理學術語或者聊得更深入一些,本質上都是在與心理諮詢師建立諮訪關係中的一種正常互動。
其次,學習過一些心理學的來訪者,基本具備了一些對心理學術語的瞭解,在心理學層面能夠與諮詢師做到更深入的交流,更便於來訪者理解諮詢師對於心理問題的解答和治療理念,反而讓諮詢師覺得溝通更為順暢。
當然,任何事都有兩面性,有利就有弊。畢竟來訪者與諮詢師是一種建立在心理諮詢或者心理治療的諮訪關係基礎上,並不是純粹的學術討論,並且來訪者需要向諮詢師按諮詢時間支付一定的費用,所以可以適當討論,但不適宜針對心理學層面的某些術語或知識進行過度深入的探討和鑽研,既不能解決來訪者心理困擾,又浪費來訪者的費用。另外,想透過自學心理學,來了解自己到底有什麼問題的來訪者,很容易在不夠專業系統的學習中,先入為主的給自己套上各種標籤,在諮詢師還沒給出診斷前,就急於詢問自我診斷的情況,面對這種“搶答”行為,諮詢師還要花費比那些沒有接觸過心理學的來訪者更多的時間去釋疑和澄清。
不管怎樣,只要不鑽牛角尖兒,為了貼標籤而固執於先入為主的認知,學習心理學本身就是一件依從個人意願,自發的求知行為,諮詢師不會因為來訪者涉獵過心理學知識,就會厭煩來訪者。
-
3 # 紫花地丁
對於幾乎所有的心理諮詢師來說,其職業成長道路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自己先作為來訪者,去接受心理諮詢,修通和理解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以便自己擁有更加健康完整的人格和心理狀態,然後才能正式進入心理諮詢這個職業,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
所以作為心理諮詢師,我的一個主要“客戶群”,就是這些準備成為心理諮詢師的、擁有心理學背景的來訪者。坦率地說,絕大部分擁有心理學知識的來訪者,會讓我們的諮詢工作變得更加順暢和有效率。因為擁有了一定的心理學和心理諮詢知識,所以他們相對比較瞭解心理諮詢的流程和作用,不會苛求諮詢師在一兩次就徹底解決他們的問題;也不會希望心理諮詢不切實際地解決他們生活中的現實問題。
但是不得不承認,確實也存在一小部分擁有心理學背景的來訪者,反而因為他們擁有的“知識”,讓心理諮詢工作變得更加困難和曲折。這一類來訪者,往往會僵化、固執地相信,心理諮詢擁有一套絕對正確的流程(這個流程往往是他們根據有限的心理諮詢知識腦補出來的),而心理諮詢師,必須像教科書上表現出來的那樣,每一句話都充滿睿智和洞察。因此,在心理諮詢過程中,這一類來訪者並不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去思考和審視自己的問題,而是會像一個法官一樣,時刻評判諮詢師的一舉一動。這就使得諮詢的重點發生了很大偏移,而心理諮詢師不得不付出額外的努力和精力,才能讓諮詢重新回到正軌。那麼對於這樣的來訪者,心理諮詢師雖然說不上討厭,但是肯定會感到比較頭疼。
比如來訪者自學了一些心理學,算是瞭解了自己的問題、可能存在的問題,不算是看什麼覺得自己就哪裡有問題的那種,跟諮詢師有些算是學術討論的感覺,會不會讓諮詢師覺得來訪者班門弄斧、不信任醫師?
回覆列表
我在諮詢中需要一個學了很久心理學,做過幾次催眠的來訪者,對於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都有了解,當他有問題的沒有能夠通透圓融時,你的一句點撥,他馬上就知道原理,自己內心馬上就明白了。她自己心裡會聯想,不懂的很快就會就會懂了。
有句話說不是詩人莫獻詩,當然做心理諮詢就是為了給別人給別人講明白,可是有一部分特別偏執的人,你講他也不明白,所以課上和老師諮詢學習,課下自己學習,這樣效果才最好。
諮詢師的目的就是給別人講明白,就怕有的人看了幾本書,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和老師來和老師諮詢,自己首先就說自己看了學了很多,自己什麼都知道,就是有心理問題不能夠自己解決。當一個人先入為主時,當一個人什麼都知道時,這樣的人給自己敞開的心封閉了,自己就很難聽老師說的話。針對這個問題我知道,人們都認為自己明白了還做不到,只是人們看書看明白了,沒有真正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缺少的是悟。學而時習之,學了一定要反覆練習,當把學的東西變成自己的,能夠運用時才是自己的。就像知道自己不應該生氣,可是自己時時生氣,自己時時看人不順眼,這就沒有達到知行合一,所以當自己生氣的時候,如果問自己我為什麼生氣?我是不是還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批評別人?我是不是從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看問題?我是不是不允許別人有不同的見解?找到問題的根源,真正能做到不生氣,才說我們是真的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