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種菜的田

    小時《三國演義》開篇,便是一句話: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總管中國歷史,王朝興替,似乎的確滿足這個規律。尤其是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進入封建大一統王朝時代開始,天下總是分分合合,而這其中,王朝的壽命似乎又都有一個上限:不到300年,這是有什麼魔咒嗎?

    說起統一王朝,我們首先得區分一些概念,比如西漢,東漢雖然同是“漢”朝,但實際上完全可以看成是兩個不同的朝代,皇帝都沒啥關係了,更何況中間還夾雜著一個王莽的“新朝”,而兩宋表面看起來是一脈相承,但歷史上基本都會區分成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按照階段性來計算,存在時間最長的就是唐朝了,但也僅僅不過290年,以後的元明清就更短了,這難道是有什麼魔咒嗎?

    其實,所謂的“魔咒”其實就短短的兩個字:土地。古代人不像現代人,他們生產力水平不高,大部分人口都是農民,基本只能養活自己,而他們賴以為生的東西就是土地。

    自秦始皇開始,朝廷就制定了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可以將稅收徵到每一個農民的頭上,但秦朝也是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沒啥經驗,對土地,稅收把控也不好,又沒有及時調整,於是很快百姓手裡的土地被人巧取豪奪,最後活不下去了,於是農民起義遍地,很快推翻了秦朝。

    之後漢朝學聰明瞭,知道農民需要土地了,於是在初期搞休養生息的政策,讓農民自己耕田種地,慢慢發展,於是經濟國力很快上漲,後來打敗匈奴,就是靠的這段時期的恢復發展。但很可惜的是,影響農民土地的不止有人禍,還有天災。在古代自然災害是很常見的事情,而農民遇到天災,只能認倒黴,可日子還得過下去啊,那該咋辦?只有將土地賣給地主,然後去給人家打工,賣出去容易,拿回來可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於是窮的人就會越來越窮,富的人越來越富,到最後階級矛盾爆發,王朝覆滅,新王朝重新分配土地,再一次進行輪迴。

    從秦朝到清朝的兩千多年時間,雖然生產力一直在進步,但都沒有擺脫土地的束縛,而最有希望打破這一魔咒的宋朝,卻又因為外族入侵滅國,實在是太可惜了!

  • 2 # 鳳鳴山讀書

    中國各個朝代都逃不過300年宿命!

    原因後世的各個朝代總結不同,但限於時代侷限,這些士大夫總結的原因無非是什麼宦官啊、後宮啊、外戚啊、軍人干政啊等等政治原因。很少有人從土地這一封建時代最重要的社會資源來分析。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能調侃朝代更替的原因在於原有地主被推翻新換一批新地主罷了。

    而這就是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

    每個王朝初定時,人口因為戰爭急劇減少,加上原有地主階層被更換,因此新王朝手上有大把土地可以分配給所以國民。國家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後,第二代人口增長,原分配的土地通過遺產進行再次分配,雖然這次分配後人均土地面積減少了,但沒關係,基本夠用。另外還有大把荒地可以開墾,因此第二代也沒有關係。隨著人口一代一代增長,而荒地越來越少了,人均土地越來越難以分配了,而土地的單位產量因為沒有化肥、優良的種子而沒有增長,土地卻反而因為沒有休耕而造成土地越來越貧瘠,單位產品越來越低。再加上土地兼併劇烈,造成無地農民越來越多,一旦出現天災人禍,流民遍地的結果就必然出現了。

    這時就會進行朝代更替,死掉一大批人,土地拋荒多年後迎來新的朝代,一切重新開始……

    這才是朝代不過300年的原因所在。

    現代社會怎麼不同了?現代各國不管姓社新資,都進行了土地革命,消滅了地主階層(連炮黨跑到臺灣去都搞了相對溫和的土地革命,這才為之後臺灣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而印度由於沒有進行土改,嚴格講並不是現代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科技,不惜代價研究高產作物,製造化肥農藥,劃定土地紅線,分流剩餘農業人口到工業和第三產業等等,讓人們不再侷限在土地上刨食。這些措施有力的避免了以外朝代更替的土地問題。但就算如此,土地問題、農村問題、農業問題都是每個政府無時不緊抓不放的重要政治內容。

  • 3 # 興亡多少事

    我來回答,是因為根深蒂固的土地兼併問題。

    中華文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中國古代社會也是一個農業社會,中國古代的所有封建王朝無論工商業如何繁榮,財力如何雄厚,都建構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可以說,對所有古代人來說,土地是這世上最有價值的東西。這也是一個王朝能維護統治最根本的基礎。

    可以這樣說,一個王朝要想健康的執行下去,必須在土地層面上有一個良好的分配,儘管皇親國戚,功臣勳貴,和各地的豪門士族會佔有很大的一部分良田,但還會有很多自耕農存在的,一方面他們不會向下層的佃戶一樣每日辛勤勞作還被地主老爺們剝削,最後都糊不了口,是有剩餘財富消費和額外的經歷去進行手工業生產、小微企業經營的,可以說它們打通了上下游產業,活絡了全社會各階層的生產生活,是王朝經濟的潤滑劑。另一方面,由於很多時候士族們是不需要繳稅服役,這些東西主要還是要自耕農承擔,平頭百姓成為了王朝的頂樑柱,也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在王朝政治清明,老天給力時,往往可以讓這種略帶畸形的模式承載著繼續往前走。但如果有年景老天不給力,受到大的災害,政府的治理也失效,經濟實力不強的自耕農們很容易破產,變賣土地,失去生活來源,甚至為奴為婢。連續這樣的情況出現幾次,大量的自耕農都消失了,大規模的土地兼併開始出現(雖然之前兼併也有,但自耕農的破產加劇了土地流向大地主)。這社會上,少量的人佔有了絕大多數的土地卻不用繳納賦稅,而大多數人要麼亡命天涯,做起了流民,要麼進入大戶中做工。

    朝廷在這時一方面失去了對庶民的有效管理,一方面又無法從士族手中得到錢糧。朝廷久而久之就不可避免的面臨破產的局面。

    舊王朝覆滅後,新的王朝產生了新的利益集團,他們從失敗的舊的集團中獲得了大量的土地資源,進行了重新的分配。在戰亂中導致的無主的土地也會流入新的人群中。但土地兼併不會消失,只是換了一茬主人,重新洗牌開局,當然也無可避免進入同樣的模式。有人把它叫做王朝週期,也有人稱為歷史的輪迴。

    至於300年的侷限,可能是大自然計算得出的最長一局的時間吧,只要生產方式不發生質的變化,生產力不獲得大的提升,不管有多少英明君主、治世能臣,都只能拖延一下而已,這牌終究還是要糊的。

  • 4 # 清風徐去

    首先皇朝和王朝是有區別的,皇朝指統一某一區域的封建皇朝且其最高統治者有皇帝稱號的政權適宜用皇朝稱號,如統一天下後的秦朝、唐朝、元朝等;王朝指一些異邦小國、藩屬國諸侯國,如西域三十六國等。

    皇朝或王朝更替興亡是避免不了的,歷史的車輪不會為誰而停下步伐,周而復始的向前。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國家,在這陳列給大家看看: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魏、蜀、吳)、晉(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有點小多,不過在我們這幾千年的的歷史下也不算多,那麼為什麼大部分王朝逃不過三百年的宿命呢?接下來給大家挑幾個主要滅亡的原因來說道說道。

    皇帝親小人選賢臣,貪圖享樂

    說起這個,不得不談談唐朝的唐玄宗了。唐朝於公元618年李淵建朝,公元907滅亡,所謂盛唐盛唐,那不是吹的,歷史上唐朝在各方面可謂達到了巔峰。外交影響力:當時外國很多地方還處於及其黑暗的狀態,民不聊生,生活沒有任何曙光,在出現了一個叫做唐人街地方後,這讓外中國人瞭解到了唐朝的強大繁榮,也讓他們羨慕嫉妒恨。一時間很多外中國人不遠萬里來唐朝見識、學習、貿易,而當時的皇帝李世民面對外來的文化處於包容兼併的態度,更是讓外族人心生嚮往,一時間萬邦來朝,很多外中國人來唐見識、學習、貿易,如有名的鑑真東渡,把中國好的知識文化帶回日本,現在的日本還留有很多唐朝時期的文化建築。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安祿山不僅僅只是一個只知道衝鋒陷陣的猛將,他懂得取悅上司,當時更是認楊貴妃為母親,十分討唐玄宗歡心,有風度宰相之稱的名相張九齡就曾對玄宗說過: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是玄宗被吹了枕邊風,在加上平時安祿山討好過的人的吹捧,所以不認為安祿山有什麼危害,沒有聽取張九齡的建議。

    外戚世家貴族之亂,百姓造反

    不管在哪個朝代,世家永遠是當朝者、百姓深惡痛絕的存在,皇帝痛恨世家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最大的世家,影響太大了;而百姓不喜世家那就更簡單了,大部分世家子弟囂張跋扈,惡事做絕,沒有哪個百姓喜歡他們。

    說道農民起義那就不得不談談東漢了,東漢末年的開啟和漢靈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靈帝157年登基成帝,在位時期朝綱混亂,由於是上任皇帝把小錢包揮霍完了,國庫又不能動,沒錢享樂了,他竟然想到賣官鬻爵這樣的昏招。

    其實靈帝這個人吧,前期他也是想當一個好皇帝的,但是面對世家豪族、外戚宦官那龐大的勢力,使得靈帝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秉著既然反抗不了就要學會享受的心態,靈帝也就不在乎那麼多了,於是乎就放開了享受,為了圈錢享受設西園賣官鬻爵;為了方便可以隨時寵幸宮女不至於浪費時間脫衣服,讓宮女只能穿開襠褲; 發明了裸泳館,享受無與倫比的快樂。

    皇帝這麼昏庸,下面的官員就更歡喜了,加重迫害百姓,橫徵暴斂,讓百姓苦不堪言,走在郊外可謂是千里無人煙,再看世家:燈紅酒綠。其奢侈糜爛之景不禁讓人嘆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成為人上人的機會沒有了,那就好好生活;常年伴有天災,收成不好,卑微的活下去;官員長年累月的剝削,吃不上飯了,活的機會都沒有了,怎麼辦?黃巾起義,百姓為了活下去毅然決然做出了最後的鬥爭,這一場聲勢浩大遍及各大州的農民起義成為了東漢滅亡的起點。

    後來黃巾起義被平定,靈帝也因為荒淫的生活以及偌大的打擊而走向了生命的終點,東漢後來也因為諸侯並起,逐漸走向了滅亡。

    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裡寫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精闢之言,是啊,不管朝代的興盛更替苦的終究是百姓,百姓其實很容易滿足,只要你讓他可以吃飽飯他就不會反叛你。

    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一起為美好的明天,為強大的祖國努力奮鬥。

  • 5 # 堂堂大寶貝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瞭解一下,封建王朝的社會形態。

    封建社會的階級呈現的是一個金字塔形狀。皇家一家是塔尖,萬家地主是塔腰,千萬農民是是塔底。這就決定了,雖然皇帝和地主豪強是主導者和統治者,但只要農民無法生存揭竿而起,那麼王朝的覆滅也就不遠了。這是造成封建王朝覆滅的表面原因。

    因為生產力的不發達,封建王朝的生產力,主要是倚靠農民和手工藝者來維持的。而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要管理千萬農民,皇帝一人是不可能做到的。生產力不發達,資訊傳遞的速度太慢,皇帝無法直接管理地方,就只有倚靠地主來遠端控制。所以地主階級是皇帝統治天下的根基。

    皇帝旨意要倚靠地主才能執行,和貫徹,賦稅要倚靠地主才能收得上來。一個農民他可能不知道皇帝叫什麼,但他一定知道自己身邊的地主叫什麼。

    正是因為皇帝和地主的依存關係,才能保證王朝的正常運轉,皇帝才能管理天下。這個金字塔形狀的社會結構,是那個不發達生產力下,最穩定的狀態。

    而也正是這樣的社會結構,註定了封建王朝一定會滅亡。因為地主為了利益會不斷搶奪農民手裡的田地,進過不斷剝削,農民會生活得越來越難,而人口卻是不斷增多的。這就造成農民的經濟脆弱的像一根蘆葦,風一吹就會折斷。

    所以到了封建王朝末期,稍微遇到一點天災人禍,加上野心家的挑唆,農民勢必會揭竿而起。到時候天下大亂,諸侯見機,開始逐鹿中原。一個腐朽的王朝就此隕落,新王朝在廢墟上建立,然後繼續這樣的輪迴。

    至於總是在三百年左右滅亡,進過考慮生產力,和人口增長率。發現,正好是這個時間達到人口的最高峰,和農民土地擁有量的最低谷 。

    等到第一個一百年後,人口繁盛,經濟發達,有盛世的樣子。皇帝們就多是守成之君主,只要維持現狀就可。然而這第二個一百年裡,弊端和矛盾已經開始冒頭了。人口繼續增長,地主開始利用自身資本,從農民手裡搶奪土地,滅亡即將來臨。

    等到第三個一百年的時候,後代皇帝明顯感受到王朝已經奄奄一息,所以他們會開始想方設法的改變情況。多數都是進行改革和變法,來讓地方豪強把土地吐出來。但是由於皇帝統治的根基就是地主,所以這些改革都是治標不治本。

    而且如果改革過於激烈,甚至會引起大的反彈,造成變法失敗。於是在皇帝和能臣的縫縫補補中,王朝再延續個一百年左右。然後,農民一起義,龐大的王朝便轟然倒塌。

    縱觀二千多年封建歷史,這個規律都沒有被打破,主要就是生產力決定的。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就是這個道理。

  • 6 # 山下河

    古代王朝的為什麼超不過300年?

    曾歷經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興亡史,在歷代王朝周而復始的興亡更替中,出現了一個魔咒,王朝的興亡週期率,都不過三百年。從秦統一六國,到清王朝覆滅,數十個正式王朝如同走馬燈一般此興彼亡。

    但是整個大王朝的迴圈週期,基本上都是兩三百年為一,而且整個封建社會從來沒有哪一個王朝,打破了這個300年的魔咒,究竟是何原因,讓這一些封建王朝都逃不開“興亡週期律”呢?其實,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其實就要明白王朝內部普遍存在的的“興亡”三部曲。

    第一步:在農民的上建立王朝,讓社會步入穩定。縱觀那些能夠長治久安的王朝,必然都經歷了農民,舊王朝這個過程。西漢和東漢都建立在農民之上,唐朝同樣建立在隋朝農民之上,明朝也是如此。

    這些能夠依農民建立起來的王朝,存在的時間久遠,要遠勝於那些謀權篡位所得來的王朝。因為只有這樣,整個社會的生產關係,矛盾才會經歷一次新的調整,如果在前朝的弊端下繼續苟延殘喘,那麼這個王朝必然不會長久。

    這也是古人常說的“以馬上得天下”重要所在。根據歷史學家統計可知,將這一些強盛的新王朝建立以後,步入盛世需要50~100年的時間。這是因為這一階段主要以農民增加人口和擴大耕地為主,這是人類生存的必然規律。

    王朝末期,農民之所以會大規模爆發,其實就是者將百姓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整個國家國庫空虛,各種饑荒、荒還有戰爭所帶來的傷害,讓人數最多的農民已經無法生存。而由“大亂”到大治,在那個農業為主的時代裡,就需要花費將近100年的時間。

    第二步:王朝進入中期,會出現持續幾十年的盛世時期。凡是能夠存在將近兩三百年的王朝,必然都會出現著名的盛世,比如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開元盛世,還有清朝的康乾盛世等等。

    這一階段,王朝的地位逐步穩固,百姓的耕地逐步增加,國家的國力強盛,社會穩定,文化也逐步興盛起來,正式步入繁華的盛世期。雖然每個王朝盛世的持續時間長久不一,比如唐朝盛世僅存在了30年的光景,而清朝的盛世卻持續了110多年,但是這幾十年的歲月,又一步加深並滿足了“興亡週期律”的特點。

    第三步:者的惰出現,國家頻繁改革。在自然規律中有這樣一種說法:“盛極而衰,物極必反”,接下來所有王朝將要面臨的就是一個倦怠期和衰亡期。

    隨著開國皇帝的去世,又經過了幾任皇帝的勵精圖治,很多皇帝都是在榮華富貴中出生,他們沒有遭受過苦難,不知道苛捐雜稅帶給百姓的負擔痛苦,再加上這一時期,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方法治理國家,提出各種新的改革制度,這樣一來,王朝就有新的危機出現。

    以前強盛的國力,頂多只能支撐一個國家100~150年左右的時間,如果沒有新的改革出現,王朝滅亡是必然的事。這三個階段,基本上是大多數封建王朝走過的必然之路,這也是為何一個王朝不能存在300年的必然原因。

    除了王朝發展的客觀因素,所在的地理所及農耕文明的特點,也決定了300年魔咒的存在。位於地區,雖然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堪稱得天獨厚,但是也並非完美無缺。

    中原北方,是荒涼的戈壁大漠和更為嚴酷的西伯利亞,西方,是地廣人稀、同樣荒涼的西域,

    青藏高原則擋住了西南方向,再往南,則面臨著瘴癘遍佈的東南亞雨林,往東則是一望無際、令人望而生畏的大海。

    可以說,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在交通及科技極為落後的封建王朝時代,中原王朝很難突破疆域的限制,這也直接決定了的耕地數量的上限。雖然封建王朝時期,農民已經將農耕文明推至極致,但是,有限的耕地數量決定了,在封建王朝時期,能夠養活的人口只有那麼多。

    但是,每當一個新的王朝建立並發展起來之後,人口必然迅速膨脹。當有限的耕地數量無法養活迅速增長的人口時,大面積的社會動盪就不可避免的發生,而當這一時期,如果還伴隨著官府的和天的頻發,那麼也就意味著,曾經興盛和強盛無王朝迎來了亡的倒計時。又開始了新一的魔咒回。而在這樣的回中,最苦的,永遠是普通百姓,也因此,才有了張養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嘆。

  • 7 # 踏足山巔望星空

    在封建社會,從一個王朝的建立後,土地資源會被重新分配,從皇族貴族官吏鄉紳富商地主到農民,都能較為合理地分配到一些土地,這個時候土地財政也最為健康,

    因為千百年來王朝的主要收入只有兩塊,田賦和鹽稅。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封建王朝的特性都會導致土地會慢慢轉移到少數人手中。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土地而成為了傭農。這些少數人會選擇不交稅或者少繳稅,國庫的收入會慢慢減少,而很多人沒有了土地和社會地位,就會出現很多流民。這些都是社會動盪的主要因素。

    而天災的週期往往就是兩到三百年。天災到來的時候統治王朝的經濟能力不足以解決。那麼農民階層和統治階層的矛盾就會達到最大化。比如唐末、元末、明末等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崩潰的。

    總體來說主要原因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一、中央集權的削弱。

    二、天災的降臨。

    三、農民階層的生存環境崩潰。

    這也就是為什麼歷史上封建王朝都很難統治超過三百年的原因。

  • 8 # 星火文娛天地

    三百年必有王者興!回頭來看中國的歷史,似乎總是在:建國皇帝篳路藍縷,勤政愛民—接位皇帝守成,卻問題百出—中興皇帝施新政,王朝再次繁榮—農民起義,諸侯叛亂,新王朝誕生。似乎總是這樣一個怪圈裡面迴圈,而反觀國外王朝,和中國卻大相徑庭,原因何在呢?

    原因其實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埋下來了。同時期的歐洲,和中國一樣,城邦林立,一群小國打來打去,誰也滅不了誰。中國則是戰國林立,互相攻打。

    後來一統的漢朝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1366336,一開始也是分封異姓王,製造了很多貴族出來,也算是和舊勢力的妥協。但是後來則是削藩,差點被推翻了,好在後來穩住了。

    同時期的西方是羅馬帝國時期,但是羅馬是一種鬆散的統治管理,各國都有貴族存在。加上教會勢力存在,不希望看到一個統一的強大的世俗政權,有意弱化國王權力,所以西方一直沒有辦法實現大一統的局面。

  • 9 # 以史為鑑漫浸生活

    一個封建王朝的末期,老百姓常常面臨有兩種死法。一個是餓死,一個是造反而死。明朝被李自成推翻,清朝被中華民國取代。明朝17位皇帝大多數都很昏庸。清朝14位帝王大多都很勤政。明清兩朝的國運都是276年。由此可見封建王朝的興亡更替,一方面是由人民的肚子決定,另一方面也是由時代更迭的大潮決定。不讓老百姓吃飽飯的王朝人民要推翻的,不適合時代發展浪潮需要的王朝,全世界也要打破它,無論採取什麼方式。社會在累積矛盾,老百姓在積蓄力量。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大,反對的力量越來越強。總有壓倒一個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為什麼會是300年左右呢?其實你只看到了。300年左右的王朝,你沒有看到34年的隋朝。98年的元朝。194年的西漢,198年的東漢。51年的西晉,104年的東晉。167年的北宋,152年的南宋。還有僅14年的秦朝。我們看到歷史上王朝的更迭與變化時間,300年不是封建王朝的宿命,短命的王朝比比皆是。人類始終是一個矛盾體。如果我們說家天下是幾百年屬於一個家庭之天下,那些空空的宮殿,緊閉的宮門,想想它們曾經的主人,他們都曾走過重要階段,書寫了沉悶、厚重歷史。那麼資本主義的宿命又是多少年呢?資本主義的權利和財富又掌握在那幾個人手裡呢?社會主義國家有沒有矛盾呢?有沒有正在破解的發展密碼呢?我們還無法看透人類的未來。漫長的幾千年歷史,人類仍向一個爬行中的幼兒,我們都在期許她的未來,我們都在祝福著他的幸福,但是人類的未來誰又能夠預判呢?封建社會不能,今後的社會也不能。

  • 10 # 臥牛說歷史

    其實,超過兩百年的王朝就很少。

    夏商周這三個不算,漢朝也分西東漢,唐朝最後100年處於內亂中,南宋北宋,最後便是封建制度巔峰的明清。

    除了這幾個,大多王朝不過十幾年、幾十年,所以所謂的“三百年”宿命,其實是不存在的。

    持續時間久的王朝,必然是經過大亂之後建立的,例如漢唐宋。

    漢雖說接的秦朝,實際卻是春秋戰國大動亂的終結者。、

    唐朝也是如此,終結魏晉南北朝的混亂。

    宋則是唐朝後期100年以及五代十國。

    有人喜歡用“剝削”和“反抗”來解釋王朝更替,我不贊同,至少不全是如此。畢竟,王朝的更替不過是一個大地主代替另一個大地主罷了。

    農民不是反抗,而是生存,被利用。

    王朝更替,是統治階級內部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皇帝想專權,不斷奪取臣子權力,大臣想更進一步,也是不斷攫取權力。

    如何獲得大權呢?很簡單——多辦事。

    漢武帝藉著打匈奴的機會,從丞相手裡奪取軍事決策權,然後藉著戰爭壓縮丞相權力。

    王莽藉著“改革”,一步步取代漢帝。

    曹操藉著天子名義,不斷討伐諸侯,提兒子打下諾大的江山。

    南朝的四位開國皇帝,無不是藉著內亂,鎮壓敵對勢力上臺。

    其他朝代也是如此。

    因此皇帝的做法便是杜絕這種現象,達到絕對的“君主專制”。但這種情況無法立即達成,因素有很多,制度、氣候、皇帝的能力等等,這個過程從秦始皇上臺一直持續到明清。

    後續的王朝,一直在彌補前朝的“缺點”,希望達到完美的君主專制。但“專制”本身就不可能完美。所以這是一種無解的題目,歷史不斷在輪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擺攤機會來了,我們要不要辭去手上的工作去擺攤創業當老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