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1點心理學
-
2 # 將身兒來至在
不懂什麼社交恐懼症,我只說作為同樣不喜歡人多的人的想法,不會說什麼你錯了、應該立刻正常、立刻沒有社交恐懼,這樣的火上澆油的蠢話。
如果真心不想去,那能避就避,不要說避不開,只要你想就絕對可以找理由避開,只是自己心裡,有的避開的方式所要付出的代價遠遠大於處在人群、聚會之中的壓力。比如搞生病什麼的,不過這種比較極端,因為情況不同,開動腦筋,一定可以想到合適的方法。
如果找不到方法,也不願意因為不想聚會就自殘,那麼就硬著頭皮上吧,不過依舊可以營造一個自己的空間,很簡單,低頭玩手機,現在絕大部分人都有手機,不想跟人扯皮,那就玩丫的。魯迅先生有詩曰: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玩手機玩遊戲或者看書、看影片、聽音樂、聽評書、聽相聲,沉浸進去也就不在意別人了,是這個理吧?這麼一想,是不是就不難受失眠了?
這裡要說說,其實很多所謂的低頭族很可能是因為在人群中尷尬又焦慮,所以才拿手機來製造獨處空間,其實實際上並沒有傳言的那麼洪水猛獸。看這個人玩手機那麼入迷,其實往往在正常情況下人家不是這樣,畢竟手機的作用多了去了,看似只顧手機不務正業,其實只是把原來乾的事情移到手機上了,或者是手機上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實現目的,比如我喜歡看書,家裡也有不少,但是再多也不夠一直看啊,現在一本書也不便宜,但是網上書多了去了,古典名著肯定不要錢,就算是其他付費的也是便宜得很,而且還能聽評書,不費眼睛,還非常精彩,難道這種玩手機就是玩物喪志了嗎?反正我評書或者戲外放的時候沒一個人說我低頭族。相信很多人也是這樣,不過手機裡好玩的不少,肯定也容易被手機裡的東西給勾住,但是不可能會嗜機如命。只有心智未開的小屁孩,才會沒了手機就跟瘋了似的。
如果想根治的話,有一個想法,就是溫水煮青蛙。在街上或者公園裡找個人堆,站在旁邊看熱鬧,有事沒事多這樣來幾次,適應一下人群的氛圍。然後再慢慢融入,找人閒聊一下,比如:
“老伯,這是在幹啥呢?”
“不得了了,武都頭跟西門大官人打起來了!”
“真新鮮,什麼由頭啊?”
“好像是武都頭他哥被毒死了”
“他乾的?”
“聽說是跟武大的媳婦兒還有王媒婆合謀。”
“嘖嘖嘖,金蓮那女的長得那麼帶勁,心倒是挺狠”
“可不是嘛”
“那這人命案可不好辦……哎!西門慶被扔下來了!”
……
這樣的。等這樣一來二去習慣了人堆和談話,再有什麼聚會和人堆,也就適應了,和溫水煮青蛙同理。
-
3 # honest心理之家
從成因上看,大致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是直接的失敗經歷與不愉快的人際體驗,第二種是間接的人際感知帶來的人際交往障礙,第三種情況是本身的氣質個性使然,例如抑鬱質、粘液質的型別在社交中常常是處於被動的狀況。嘗試透過以下方法改善:
遵循交往原則。人際交往遵循互動性、互惠性原則,人與人之間有來有往,並在交往中符合相互利益。要做到這些,就要增強交往的主動性和回饋性。
提高交往技能。交往技能不可或缺的一個基本功,就是言語溝通能力,可透過觀察他人進行模仿學習,看看交往較強的人,是如何與人進行互動的。也可先從交往的基本禮儀學起做起。與人交往,還要從人性需求出發,給予他人以尊重和認同。
在不同的場合逐級鍛鍊與人交往。循序漸進,首先在家庭中有意識地與家人和身邊親人建立和睦關係,能夠自如表達交流;然後將這種成功體驗擴充套件到同事或同齡人當中;最後嘗試在公共場合或者交際場合與陌生人交流,突破自身障礙。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人與人之間必然要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絡,學會勇敢的走進人群,讓自己成為和諧社會的一員,你將收穫不一樣的人生。
-
4 # 雷小阿倫
失眠煩躁是外在的表現形式,背後內在的根源是你的緊張反感情緒!根源解決了,外在形式也就會自然的化解!你是個喜歡安靜的人,但是既然現實逃避不了,不如灑脫的去面對,你需要做的就是接受這種緊張反感的情緒,不要試圖的去刻意改變它,但是在這同時儘自己所能去和別人正常的溝通,哪怕情緒仍在也要堅持,隨著交流的繼續你的注意力就會自然的轉換,情緒也會隨之慢慢消退乃至消失!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給自己多些時間,給自己多些耐心,慢慢的你就能更好的處理好類似的情形而不會手足無措了!
回覆列表
不怕一個人的孤獨就怕在人群中難以自處。
題主應該是比較低調深沉有內涵的人,在朋友小聚和自己獨處的過程中都能感受到快樂和舒適。那麼為什麼會因為人多或者聚會而感到苦惱甚至引起失眠呢?
我們可以按照認知行為療法的套路來分析和解決這個問題:明確自動思維——挑戰自動思維——進行行為實驗。
明確自動思維。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知道,當你面對人多或者聚會時,有哪些想法出現在你的腦海中了,你又是如何看待這些想法的。在因為即將面對的聚會或人多的場景而導致失眠時,你的頭腦中又再思考著什麼,是怎麼應對還是怎麼逃避?明確了這些內容我們再進行下一步:挑戰自動思維。
挑戰自動思維。我們在遇到事情時的不經思考就產生的想法我們稱之為自動思維,大多數時候自動思維有助於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效率,但有些時候在某些場景下產生的自動思維會阻礙我們的行動,降低我們興奮水平,我們稱這類想法為消極自動思維。對待這種思維就需要加入我們當下的思考,也就是對消極自動思維做出挑戰。這裡講述“可能性區域評估技術”,即當我們擔心某種情況發生時,要結合以往經驗和其它現實可能性來評估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透過客觀評估來緩解心理壓力,進而採取有效措施應對。比如面對即將到來的聚會,產生的的想法是“聚會上會被灌醉的,我不能喝醉”,那如何挑戰這個想法呢?就是評估它發生的可能性,當明確了可能性的範圍,就可以進行第三步:行為實驗。
行為實驗:行為實驗可以分為直接實驗和間接實驗。實驗其實是驗證可能性的一種方式,因此我們稱親自去驗證的方式為直接實驗,透過別人的經驗來驗證的方式為間接實驗。一開始可以透過間接的方式來驗證,降低自己的心理防禦,然後是透過親身經歷來挑戰自動思維。最後是採取措施應對擔心情況的發生,“萬一真的被灌醉了呢?”採取相應措施防止接下來擔心的事情。
既然避免不了要參加,就調整自己對事情的認知,學習和適應會讓我們在人群中找到和自己相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