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卡思sss

    歷史只會向前發展,從來不會倒退,優勝劣汰永遠是不變的自然法則。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可能出現發展緩慢的情況,但絕不存在倒退的可能。

    正如諸葛亮所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同樣是自然規律。當一個朝代衰敗時,各種農民運動可謂遍地開花,處在社會最底層的民眾是最大的受害者,食不能果腹,衣不能遮體,面對隨時可能到來的死亡,造反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這個時候只要豪強地主振臂一呼,便有無數的民眾相應,因此東漢末年的社會也是烽煙四起,各路諸侯,農民起義,甚至是山匪留民紛紛自立為王,國家四分五裂。

    然而,天下大勢,要的其實是合,而不是分。遍地開花的農民運動,根本不能帶來和平發展,反而只能增加戰亂,讓這個本來就已經千瘡百孔的國家,變得更加破敗不堪。而三國鼎立的產生恰恰是結束這種局面的開始。

    分只能加劇戰亂,統卻能帶來和平,這也是三國存在的意義,三分魏蜀吳雖然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但相對於流民四起,諸侯爭霸的東漢末年,社會環境卻是穩定了太多太多。

    魏蜀吳的發展並非一味掠奪,而是都十分重視本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注重修養生息,注重農業生產。不斷改革法令,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無論三國的貴族統治階級處於什麼樣的目的,這樣的政策都是有利於民眾的,對當時的社會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社會環境。

    其次是人才的使用,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三國爭霸,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從劉備的三顧茅廬中我們可以看到,相對於東漢末年的人才選拔制度,三國時期的人才選用更加自由寬鬆,人才有了展示的平臺,各種各樣的思想也在這個時代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言路不在閉塞的時候,其實也是政治清明的開始。三國時期的政治環境同樣比東漢末年強上太多。

    戰爭是軍事的較量,也是軍械就較量,修守戰之具必不可少,而軍械的發展,帶動的是自然科學的進步,在那個科技落後的時代即使是研究盔甲弓箭,也不是那些沒有實力的小諸侯和黃巾軍能夠做到的,和現在一樣,先進的武器裝備是大國的專利,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根本無法實現,然而三國鼎立卻為這種發展提供了條件,相當強大的三個國家,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都為武器裝備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同樣也為冶鐵,鍛造,製革,木工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

    同理為了修養生息,研究農業器具,增加牲畜數量,發展養殖業,興修水利,這些都非東漢末年能比,正如之前所說,無論統治階級出於何種目的,這些方面的發展確都真實有效,為當時社會的整體發展提供著保證。

    分久必合,而合也需要前期準備,三國就是這個大一統的前期準備階段,它讓當時的社會環境相對穩定,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前題,更為以後的大一統提供了很多很多必要條件,因此,三國絕不是歷史的倒退,而且歷史發展的必然階段。

    相對於漫長的歷史,人是十分渺小的存在,客觀看待,不帶感情色彩,或許我們就能看到很多閃光點的存在,而不是滿眼的破敗不堪。

  • 2 # 黑水都護府

    典型的歷史倒退。三國洗地洗的太厲害了,人口生產力洗的乾乾淨淨,國家一片破敗,漢人從巔峰直接跌入谷底怎一個慘字說得。

  • 3 # 不停止6

    中國歷史幾千年,從來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當然現在的社會主義到是要兩說。因為體制已經變了!

    每一次的分割都會讓民生經濟倒退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精神文明一直是在前進或是在前進的路上的。中國曆朝歷代每次大一統都會得到一次大進步這同樣毋庸置疑!

  • 4 # 史上雜談

    一、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二、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三、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四、從秦始皇開始,大一統就是天下共識,無論分裂到何種地步,總是有人想一統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照身份證對衣服有要求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