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莫失雲間志
-
2 # 老立
不懂裝懂,不只是當下,任何時代都有。
古代,南郭先生濫竽充數即是一例。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傚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300個樂師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就跑到齊宣王那裡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
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享受著優厚的待遇。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麼破綻來。
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i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
於是齊湣王釋出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接到命令後都積極練習,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知道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當下,從哲學到信仰,從思想到生活方式,都已經多元化了。小資也好,文藝也好,雖然沒有什麼統一的標準。但大體上,還是有些路徑可尋。
真小資,真文藝者,那是一種近似信仰的生活方式。心中還有一些美好、一些理想、或者幻想,還有一些價值、一些底線。在沒有生命之虞的時候,可以我行我素。故而,還有一些天真、幾分可愛。
偽小資,偽文藝者,內心空虛無聊,什麼價值觀也沒有。有的就是追風逐塵,追香逐臭,追星捧角,人云亦云,揮突乎東西,叫囂乎南北,以為自己十分高雅,十分脫俗,實則是十分討厭,甚至可憎。不用說話,隔著螢幕都可以感受到那股濃濃的酸勁。要是一張口,滿滿的自負正能量,讓小資們不得不閉口馬上逃之夭夭。
其實,生活不易,沒有必要再去裝逼。是東郭還是南郭,是小資還是暴發戶,作自己,顯本色,井水不去犯河水,也許才是世間正道。
-
3 # 程老師74
如果真的不懂,那麼"裝懂"是表面的,內心還是想搞懂:誰不想做高大尚的文藝形象?
這比什麼都不上心的現象是否是一種積極上進的表現。
當然,我說的是對文藝知識的追求。至於你所問的小資與文藝,這兩者怎麼聯絡的,我不甚理解。
-
4 # 疆Sir
如果我們辯證的看待這個問題,其實何嘗又不是一件好事,所有的懂不就是從不懂開始的麼,有追求才會去了解,瞭解才會研究,研究就會精通。凡事都有過程麼,只是當前很多人的審美與認知還不夠,對於小資文藝這種文化的理解還不夠,看上去會有些讓人不屑,但其實這正是這些人,他們會影響更多的人,將這種追求想法傳遞下去,影響更多的人,所有人的生活都會逐漸提高檔次。
回覆列表
其實,小資和文藝什麼的,我自己也不太懂。
但我估計高曉松應該是比較懂的,因為他好像說了一句:“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詩”應該隱喻的就是文藝吧?“遠方”可不可以指代小資?畢竟去遠方是要不少花銷的,不達到小資的程度,還真不一定去得了。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譬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譬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按照王國維的觀點,無論你的詩和文藝是什麼境界,都和一個“靜”字有關係。這個“靜”顯然不是指的你的身體靜靜地宅在家裡,而是指你心靜靜地宅在你的身體裡。
至於去“遠方”秀小資,如今也是件流行的事情。不過,如果說是詩和文藝,是基於的精神世界的寧靜;那麼遠方和小資,也至少應該基於物質條件的穩定。如果自己都入不敷出,去遠方那是給家裡人添麻煩,算不得是什麼小資。
對那些追求“詩和遠方”的人,我也有一言相告:“心中若有青山在,何必隨人看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