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魏蜀吳三足鼎立,逐鹿天下,其中魏國和蜀國都較吳國強大,到時吳國卻能在但是得歷史背景下在兩個強國之間分的席位,不容小覷。
4
回覆列表
  • 1 # 昕昕姥姥901

    魏蜀吳三國鼎立,魏佔天時,吳佔地利,蜀占人和。吳佔據長江天險,並且設有野心。不輕易進攻。這就是吳最後一個被滅亡的原因。

  • 2 # 天道散人

    1.東吳有長江之險難以逾越。

    2.東吳地處東南,以水軍見長,北方勢力多擅長陸戰,不擅水戰,面對東吳水軍很難取勝。

    3.東吳有孫權這樣的明主,能夠任用賢能,虛心納諫(除晚年外)。

    4.東吳有四英將,即四任很有能力的大都督,周瑜,魯肅(魯子敬可不像三國演義裡那麼無能,那是歷史小說而已),呂蒙,陸遜(末期還有陸抗)。

    5.西蜀諸葛亮、姜維屢次北伐,分擔了東吳所面臨的壓力,也分散了曹魏司馬氏的注意力。

    因為以上幾點,東吳才最後一個被滅國。其實如果不是吳主孫皓殘暴不堪,東吳還能多延續一些時間。

  • 3 # 青山見我柳如是

    1.之前諸葛亮以及姜維多次北伐,主觀情緒上要先打蜀,以報無故來犯之仇。

    2.蜀國在三國之中最為弱小,可以先滅。

    3東吳自孔明隆中對時就有"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之話,可以看出,孫權依靠大士族的勢力,人心歸附,且利益早已綁在一起。

    其實在吳國,孫權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江東之主的威嚴和高高在上的感覺,對大臣平易近人,君臣關係融洽,但晚年犯下錯誤。對比蜀國,始終都是一個外來軍事政權的性質,就像西方的條頓騎士團一樣。始終沒有讓當地士族心甘情願的歸附自己,所以鄧艾三千人馬直逼成都結果不戰而降,沒有多少人對蜀漢政權有多少感情。而吳國根基更加穩定,沒有蜀國那樣容易消滅。

    4 滅蜀之後,北方的鮮卑族首領禿髮樹機能開始大規模叛亂,叛亂的規模之大,讓司馬炎感嘆:雖復吳蜀之寇,未嘗至此!當時,西晉的名將胡烈、牽弘、楊欣等人在邊境平叛,先後戰死,直到文鴦出征,才徹底平定了禿髮樹機能。而就在北部邊患解決之後,西晉馬上揮師南下,就此滅吳。

  • 4 # 筱原123

    1,吳國有長江之險,蜀國滅亡之後,這個優勢才喪失。吳軍善於水戰,當年的赤壁之戰,失敗的教訓太慘痛,為此,魏晉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和訓練。

    2,江東一直人才輩出,後期有大將陸抗,陸抗去世後,晉國才敢進兵。

    3,北部少數民族崛起,邊境常有匈奴與鮮卑的動亂。連延數年,分散了晉廷的大部分精力,已經出現五胡亂華前奏。

  • 5 # 大菠蘿酸酸甜甜

    三國吳國最後滅亡,不單單是吳國本身的原因,魏蜀更是起到了決定作用。

    先說蜀國,蜀國本來地盤最小,人口最少,但是禁不住蜀國最能鬧騰,又被吳國反戈一擊,關羽是荊州,敗走麥城,我認為蜀國的下坡路自此開始,首先蜀漢損失了第一猛將關羽,還有數萬的荊州精銳之師,謀士,戰將損失更是不計其數,之後劉備為關羽報仇,進攻吳國,剛開始是佔到了不小的便宜,東吳甚至想割地求和,但是戰爭繼續打下去,夷陵一戰,蜀漢可以說一朝回到解放前,大部分精銳之師消亡,一大批有能力的蜀漢戰將,謀士一鍋端,最重要的是劉備大戰之後一命嗚呼,劉備一死我認為蜀國可以說失去了最後的翻盤機會,因為沒有賢明的君主,臣子的能力都是雞肋。之後諸葛亮和姜維不斷北伐,成果不是很顯著,但是耗空了蜀國積蓄,鄧艾偷渡陰平之後直擊成都,劉禪直接投降,姜維等人的實力沒有完全發揮,只好也跟著投降。蜀國從最弱變成了更弱,首先被滅順理成章。

    再說魏國,在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基本掌握了魏國的政權,隨後殺掉曹髦,另立曹奐,曹魏已成為司馬氏的囊中之物,隨時可取而代之,此時的魏國國力依然最強,人口,經濟,人才鼎盛,之後分兵鍾會和鄧艾進行滅蜀之戰,這兩個人都是人傑,軍事才能不輸姜維,而且這兩個人互相較勁,誰也不服誰,鄧艾偷渡陰平之後蜀國投降。後來司馬氏逼曹奐禪位,司馬炎建立西晉,現在三國局面由魏強變為晉強。但是西晉又有內部舊將鬧事,北方遊牧民族滋擾,一時還真騰不出手收拾吳國,從羊祜等人一直請求滅吳而不被允許可知一二。

    最後說吳國,吳國可以說沒怎麼費勁就熬死了蜀魏,坐擁長江天險吳國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北方士兵不善水戰,要不然曹操赤壁之戰不會敗得那麼慘,要想滅吳,水戰必須得必勝,其次在晉吳邊境還是有個別有能力的將領的,比如說陸抗,粉碎了晉國的一些軍事行動,陸抗不死,晉國一直不敢大舉進攻,滅吳也發生在東吳人才凋零之後。再就是家底了,東吳在這麼長時間的對抗中有不錯的家底,而且還有大量的喘息之機。

    所以,東吳在三國中最後滅亡是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星做什麼事,你會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