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飲月無痕
-
2 # 譜寫歷史長歌
早在武德二年,僅僅唐朝建立的第二年,高句麗君主高建武就派使者朝貢於唐朝,瘋狂向唐朝示好。
隋煬帝當初三次御駕親征征伐高句麗慘敗,隋軍死傷百萬,丟棄軍資無數,沒有誇大數字,百萬人馬全部損失殆盡。
貞觀五年,唐太宗想起了當年隋煬帝征伐高句麗失敗,打個小小的高句麗,成了我中華之恥。
遣使毀高麗所立京觀,收隋人骸骨,祭而葬之。
就是說派人摧毀高句麗當年把隋人屍體堆成的京觀,這不光是隋朝的國恥,也是我華夏人的恥辱。收斂戰死者的骸骨,祭而葬之。
高句麗王高建武心裡害怕了,唐朝人派收斂屍骨,這怕不是想打我們高句麗的注意。於是
一方面發動民夫築長城一千多里,從扶余到海這麼長的距離,另一方面讓自己的太子到唐朝進貢示好。
兩國的良好關係這樣一直持續到貞觀十六,這時候高句麗國內發生變亂了,權臣泉蓋蘇文殺死容留王高建武,另立其侄高藏為王,獨專國政。
這時候亳州刺史裴莊上奏請求征伐高句麗,趁他病要他命,高句麗國內大亂,可以征伐,唐太宗這時候還不想征伐,說道:“高麗王武職貢不絕,為賊臣所弒,朕哀之甚深,固不忘也。但因喪乘亂而取之,雖得之不貴。且山東凋弊,吾未忍言用兵也。
就是說高麗王高建武在的時候,給我們唐朝不停的朝貢,現在被亂臣賊子殺害,我也很痛苦,不能忘懷。考慮到國內中原地區百姓困苦,我沒考慮過要發動軍隊征伐。
第二年,膽大的高句麗出兵進攻唐朝的小弟新羅,阻斷新羅朝貢於唐朝的通道。新羅向唐朝請求發兵支援。唐朝派使者給予警告再不撤軍,“明年發兵擊爾國矣!”
高句麗拒絕停止用兵,太宗大怒,外交努力失敗後,太宗從這一刻開始轉變態度,傾向於發兵。出兵理由足夠充分,“賊其大臣,殘虐其民,今又違我詔命,侵暴鄰國,不可以不討。”
諫議大夫褚遂良反對太宗親征,天子親征,就必須贏,萬一敗了影響很大,褚遂良建議派個二、三猛將率領四五萬軍隊去打就行了,打個小國而已,天下之君沒必要冒險輕行遠舉。
李世勣堅決支援,薛延陀汗國入侵,唐太宗決定發兵遠征,魏徵勸阻,到現在年年騷擾唐朝邊境。所以聽那些迂腐文人的沒用,躡手躡腳 ,只有徹底將高句麗消滅,北部邊境才沒有隱患。
唐朝朝臣們大多反對唐太宗親征高麗,並不是反對征伐高麗,高麗確實該打,而是覺得唐太宗沒必要親自領軍。
結果呢“上不聽。”
太宗非常有自信,下足了決心,說:“蓋蘇文陵上虐下,民延頸待救,此正高麗可亡之時也。”
泉蓋蘇文不光是亂臣賊子,並且欺虐高句麗百姓,為了拯救高句麗百姓,我大唐決定發兵征伐!
-
3 # 秦凱王戈
伐的不是遼東,準確的說是伐高句麗。
隋煬帝的亡國就是反覆用兵高句麗而間接導致的結果,以李世民之英明神武,他不是不知道伐高句麗的風險的,可是明知有風險卻還是去做,就知道高句麗問題的嚴重性。
消滅高句麗,一直一來都是中原王朝皇帝們心目中不變的目標,從隋文帝開始就有軍事行動,歷經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才算完成次偉業,即使死傷萬計,民不聊生,挖空國庫也在所不惜,那這是為什麼呢? 改用趙匡胤一句話"臥榻之側豈容壯漢酣睡"。
在當時,高句麗已經是個區域性強國了,地盤包括北韓半島和中國東北大片土地。隋唐三代英武的皇帝都幹不過他,如果你是李世民,是不是脊背發涼,天天睡不著覺,必須打垮打散瓦解才能放心。
好在這些皇帝們都是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最終瓦解了高句麗,讓它成了華夏千年的附庸,解除我們國家永續之憂。
回覆列表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在位期間唐朝國富民強被後人成為"貞觀之治",但是他的晚年還是做了不少昏庸無道的事情,對於不聽直諫討伐遼國,主要集中在一下兩個原因。
一是討厭直言;唐太宗最出名的一點,就是他能聽得進去大臣們的直言進諫。就算他不認同大臣的話,他也絕對不會打擊報復。但是晚年的時候,他聽不進去了。一些直言的大臣,比如劉洎,甚至遭到了唐太宗的打擊報復。魏徵一生忠直敢言,但魏徵去世後,唐太宗卻做了毀滅其墓碑的事情,顯得有些挾私報復。
二是好大喜功;唐太宗晚年的時候,發動了一些對外戰爭。包括對東突厥、吐谷渾,以及西域諸國的戰爭。另外還多次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這些戰爭,雖然對邊關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戰爭太多,對國力消耗也是很大的。同時,也體現了唐太宗好大喜功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