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仔的粑粑

    我覺得沒有什麼其他意思吧,這個買書不如借書,這個可能只是因為這樣會使讀書人更感珍惜,包括後邊的抄書背書,這些都是因為在這種條件下,他能堅持去學習,所以他才能更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

  • 2 # 創新國學

    我同意這個觀點,我們能互相借書,大部分是人情世故以及對知識的認識與深化在主導。

    我們在借書的過程中深深體會書的價值,好書,大家都會十分珍惜,在手裡磨索了好久,還捨不得撒手借給別人。

    我們借出去的書,如果是最心愛的書,損壞了一點點,我們會心疼得要命。

    我鼓勵小孩子互相借書,自己買的有書,不會去好好珍惜,不會去認真看的,一般都是擱置在那裡,我們看書的時間觀念不強。

    借別人的書不同,時間會很緊張,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裡要看完。

    我們看得正起勁的時候,生怕自己沒看完,別人就要要回去。

    互相借書看的目的,是以書易書,二個人互相借不如三個人互相借,三個人互相借,不如四個人互相借。

    在借書的過程中,我們要擔心書還能不能還回來;擔心借出去的書,別人看完了沒有,是不是又借給別人了?我借給他的書,這麼有價值,我早點拿回來,應該可以跟別的人交換更有價值的書。

    這個書,到底有什麼價值,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思索。

    這都是由借產生出來的。

    借書不如抄書,這個我沒有話語權,我看到這抄書的一般都是高手。

    自己也抄過。

    我不支援抄,抄書的目的一般是以一輩子為基礎的。我們抄的書一般都會跟自己一輩子。

    抄書,佔用太多時間與精力。

    也會影響人生觀。

    要慎重考慮。

    抄不如背,我覺得後面應該要再加一句話,背書不如化書。

    站在寫書作者的角度,去看讀者,無論讀者如何努力,對書的理解都達不到作者寫書的境界。

    理解出來的意思總會有偏差,畢竟,有很多東西作者不願意明說。

    借圖書館的書,沒什麼意思,借私人珍藏的書,才更有意義,私人珍藏的書,都是從泛讀裡沉澱下來的精華,珍藏的書與書之間一般都有內在關聯。

    這個時候讀的是人,借書的人的文化內涵。

  • 3 # 牛和一片葉子

    這樣的話,有些矯情。

    讀書是好事,搞的這麼嚴肅,有些迂。

    讀書的過程是同作者交流的過程,一起回憶、經歷、分析、探討的過程。作者的見識、能力有高低之分,其書自然也有高低之分。

    況且時代變遷,舊知識被新知識替代,甚至修正。舊時的觀念適合當時,可能不適合當今。

    再說今天的書,上千萬種上億種有了吧?有幾條命來抄背?

    不同的書,用處自然不同,文學作品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學科書籍增長專業知識,工具書用來查詢、解惑 ...... 種類繁多,無需概述。

    倒是這種輪調,怪嚇人的,小朋友們是最怕最恨抄啊、背呀的了,這不是驅趕他們去看熊大熊二,去吃雞嗎?

  • 4 # 羊頭丹水

    “買書不如借書”,這一觀點雖非絕對,但的確有一定的道理。

    清代的袁枚在《黃生借書說》中明確提出“書非借不能讀也”。曰:“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云爾。”【注:不是那人自己的東西卻勉強向別人借來,(他)一定擔心別人催著要還,因而就顯出憂懼的樣子,撫摸玩賞那東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這裡),明天(就要給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

    除此之外,作者還以自身的讀書經歷,從正反兩進一步闡釋:“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注:有個姓張的人藏書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給我,回來以後我在夢中還出現向他借書的情形。我那種迫切(求書的心情就)像這樣。所以(只要)有看過的書就記在心裡。】

    明代的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也有同樣的敘述:“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

    也許“失去的”才知道珍惜,抑或“物以稀為貴”吧,但借書或者買書孰優孰劣全在於你的求知“初心”。

    書籍是人類文明的凝結,不論是借來或是買來,都需倍加珍惜,不是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在職銷售,但個人能力有限業績較差,現想換個能力範圍內的工作,大家給些建議?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