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如畫若水
-
2 # 雲端韋一
我來回答:
上善:最好的意思。通常解釋為“上善之人”。這裡引申為“最好的美德”。
爭:爭鬥,爭名,爭利的意思。
惡:厭惡。卑下而令人厭惡。
幾:接近。
這句話的意思是:
最好的美德就象水那樣,澤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爭利,相反,它默默流向眾人都厭惡的低窪卑下之處,甘願屈尊於萬物之下。象這樣的美德,就接近於“道”了。
推及於人:大凡有道德的人,就應該效法水的柔性,溫良恭儉讓,廣泛施恩而不奢望報答,這樣的品格就最接近於”道“了。
這是老子一貫倡導的“不爭”、“守柔”、“柔弱勝剛強”思想的形象性的比喻,極有借鑑意義。
-
3 # 潁水蕭蕭
直譯:最大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卻不跟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都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這段話是說,人(執政者)要擁有像水一樣的美德,胸懷博大,不計得失,即“不爭”。
二、《道德經》簡介這段話出自《道德經》。《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共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被稱為“內聖外王”之學、萬經之首,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對後世傳統哲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之一(可以參閱《易經》,這是一部比《道德經》更遠久的著作,《道德經》明顯吸收和借鑑了《易經》的思想)。
三、何為“道”“德”《道德經》中的“道”,不僅是指自然之道、客觀規律,也是指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指現在人們口中的道德、品德、德行之類的,而是指修道者所應具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的方法。也可以簡單的把“道”和“德”理解為規律與方法,即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多詭辨,誰又能說得清楚呢)。
四、《道德經》在表達什麼《道德經》主題思想是“道法自然”。“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在哲學上,老子之“道”是指天地萬物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在倫理上,老子主張清靜、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在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按照“物理、哲學、倫理、政治”的邏輯關係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
4 # 語勝空靈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上,就是天,道,天道。
水利萬物而不爭。上善有二,一是Sunny普照,二是不爭,只給不取。
處眾人之所惡。就是甘居於人之不願。什麼是眾生吶?眾生就是慾望,慾望就是取,眾人怎麼能甘心只給不取吶?
幾近於道,卻也不是道。
毛主席說,天若有情天亦老,天是無情的,不取也不捨。佛教心經,無所得故無恐怖,得無上正等正覺。
大道無為,中道,不取不捨。舍者在眾生慾望的反向,近於道。
-
5 # 沝生夢死
世人眼中的水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中提出了:“上善若水”。“水”在我們眼中是生命的源泉,是景點具有觀賞性的瀑布,是由氫(H),氧(O)組成的無機物,也是地球上最常見的最常見的物質。
歷史上各學派對水的解讀歷史中,不同的學派對“水”也有著不同的解讀。孔子覺得:“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可載舟,亦能覆舟”。莊子覺得水是清淨的,通透的,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水是萬物的本原。”
他們對“水”的看法都有很高的價值,不過要說對“水”的看法,誰最透徹,還是老子。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道家奉行“清靜無為”,而“水”的品行恰恰與其相同,所以做人的最高品行便是水的品行。做人便需如水一般,與善人為善,與惡人亦為善;與熟人為善,與生人亦為善;與達官貴人為善,與窮人亦為善。
-
6 # 江湖夜雨92
先來看看這句話的意思。崇高的美德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生命,而不與萬物爭利。在這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中,人也應該向水學習,甘願自居下流,藏汙納垢的包容一切,這樣就接近於大道了。
它體現了一部《道德經》的核心思想。老子說,我有三件寶貝,不離左右,一是慈柔,二是約束,收斂,三是不敢為天下先。而水的品性剛好具有這三個特點。這句話該如何解讀,有什麼現實意義呢?
水之用,水滋潤萬物,啟示我們,對別人有用,才能實現人生價值。一個人在社會上謀生,實際上就是與人方便,你的本領越大,你給別人帶來的幫助越多,你實現的人生價值就越大。你的不可替代性就越強。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很多新創造,新發明,都是服務民眾為宗旨的。微軟公司的開創者比爾蓋茨,阿里巴巴的建立者馬雲等無不如此,方便別人的同時,也創造了自己的財富帝國。
水之居,水惟善下方成海,啟示我們,不與人爭名奪利,學會包容,才能成就博大胸懷。做人要低調,內斂,不能鋒芒太露,不能斤斤計較,要效法水的德性,善於理解,包容,才能和別人和諧相處。
當你還不夠強大的時候,這種品質尤其顯得珍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還屈身事紂。歷史上,很多國家都是這樣一步步由弱小走向強大的。還有很多聖君名臣,甘於退讓,不居善地,吳太伯以國相讓,張良自求封於留,都具有不爭,退讓的高風亮節。
結束語:為何說擁有了水的品質,還只是接近道,還沒有達到道的真正境界?因為,道法自然,陽剛和慈柔是事物不可或缺的屬性,該如何體現,那就要看事物本身自熱而然的規律了。 -
7 # 東雷曉風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出自通行版《道德經》的第八章,看了很多的註釋,大概都是照字面上去解釋:“最大最好最高級別的善良,就是要像水一樣,滋養萬物,不要去計較,甘於去做別人不想去幹的事情,所以才和大道最相近……”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而且錯誤很大!
不是故意抬槓,曉風只是覺得這樣的解釋,和道家的基本理念不合,人要是隻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甘心去幹別人不想幹的髒活累活,什麼都無所求,這就是最大的善良?就能得道了?
不可能得道的!天天委屈自己去幹別人不想幹的事,要不就是心理有問題、要不自身就是個奴隸,天天處於這樣的狀態,別說能不能進入道家所說“靜”的狀態,不憋死算是心理強大,怎麼肯能得道?這根本不符合“道法自然”的狀態,因此,這樣對“上善若水”的理解是錯誤的!而且錯的很離譜!
曉風說,都錯了!
中國的古文字必須從它的根源去理解,從當時的社會實際環境去理解,不能從字面去理解,因此,“上善”的“上”字,本義是:“高處、上面。引申指等級或品質在上的(百度百科),”這個很多人都能理解,但是“善”字,很多理解為:“善良、品德“就不對了。
“善”字的本義是:“像羊一樣說話,有吉祥美好之義,《說文》:善,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百度百科)”
所以,“上善”不能理解為最高級別、上等的善良,應該理解為:“最高級別的吉祥美好”,這是一種生活的狀態,所以,“上善”就是:“最高級別吉祥平穩的美好狀態。”是當時人追求的最高狀態。
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可以瞭解一下老子所在的時代,春秋時期,周室無力維持自身的統治,諸侯並起,烽火連天,這是一個野蠻和文明並立的時代,作為一個無權無勢的普通人,在這連生存都是個大問題的時代,卻去追求最大最高階的善良?不是腦回路有問題嗎?被吃幹抹淨才是科學的。
所以“上善治水”的真正意義,可以理解為:“人要追求最高級別吉祥平穩的美好狀態,就要效法水的特點。”
前面已經說過,“上善若水”並不是說人的品德,所以“水善利萬物”這裡也不會是說人的品德像水一樣,去資養萬物而不去爭名奪利,其真實意義是:“當水保持著美好特質時,世間萬事萬物都會覺得,這時候的水對自己是最有好處、最無害的,可以去利用,相當於當人有利用價值的時候,才能保持“靜”的狀態,試想,你是個沒有利用價值、隨時可以拋棄的人,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是惶惶不可終日,再“不爭”連命都沒有了。
所以,在這裡應該是用“有靜”而不是“不爭”,老子的思想是說人能被利用是好事,解決了生存的基本問題,才能靜心,才知道自己的道。
“水善利萬物而有靜”整一句的理解是:“當水保持著美好狀態時,世間萬物都會覺得,這時候的水對自己是最有利、可以去利用,人也是如此,而只有這時候,才能保持“靜”的狀態。”
到了這裡曉風的理解和其他人不一樣,以為,曉風覺得,《老子》並不是教人怎麼做聖人的道德學說,亂世如何能做聖人?這不是瞎扯淡嗎?要是真這樣,道家就成儒家了,道家是一門重視現實的學派,尊重客觀規律,在亂世教人如何生存,在盛世教人如何保持本心的學說,大道至簡,道法自然,只是後來的儒家文人把這些給拋棄了而已,來個強行附會而已。
當人效法了水之道,即使再多的人(普通人、奴隸)不喜歡你,也不要緊,因為你已經差不多悟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了,而他們還沒有。”
我們所說的水有什麼特質?個人的理解是:1、水資養萬物,這是無私的特質,2、水往低處流,這是順其自然的特質,3、水流窪地聚結成湖,這是蓄積力量的特質,4、奔湧咆哮力破萬鈞,這是因勢而出的特質,5、遇冷成冰,這是冷靜的處事特質,6、遇熱成汽,這是處世的隱藏特質。
當人只要真正能效法水的特質,仿效這六種狀態,就能得到“最高級別吉祥平穩的美好狀態”,這才是老子的真實處世思想,這章節還有“居善地,心善淵……”這樣的後文,這是對“上善若水”生存智慧的進一步解讀。
-
8 # 望江一亭
道德經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說,天下最善的就是水,對萬物有利而又不與他人爭什麼利益。總是處在人們不喜歡的位置。它是最像道的。
水有利萬物而不爭的好品質,值得讚頌。但水也有不善之處,比如氾濫成災,危害萬物。更有不思進取,低頭向下的消極一面。
傳統文化,儒學道學,產生於當時的社會條件。在當時是非常偉大的思想。但社會在發展,思想文化也要與時俱進。總今天的眼光來看,傳統思想是精華與糟粕並存。需要吸取其精華,發揚其優秀的一面,也要揚棄其不適應當代,或本來就錯的一些東西。如果照單全收,必然對社會思想文化有錯誤的影響。
水的品性我們不能全學。洪水氾濫到處作惡不能學。見低即欺,見高掉頭也不能學。對困難要迎難而上,對科學要勇攀高峰,對真理要據理力爭。
道德經還有一處說到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然而柔並不必然克剛。面對刀槍入肉,寇侵賊侮,你就不要教人以柔克剛哦。
老子的言論有很多是講偏理,走極端的。比如不德為德,空比實好,聖在盜生,尚賢民爭,無為有治等等。我們必須學點辯證法,全面理解,合理運用
-
9 # 文發揚
這是《老子》笫八章的內容。全章內容如下: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仁,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是《老子·八章》,無標題。若要給個標題,就是<上善若水>。按上文,我將之分為三段。
現在先解釋笫一段。<上善若水。>上,最高或最好。善,與惡相對的詞,善心,善行,善事。上善,最好的品質,最善良的品德。若,似,像。<上善若水>,人的最善良的德行是要具備像水一樣的品質。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是主語。善,擅長於,善於。利,有利於萬物,為萬物做好事。不爭,不把做好事的功勞記在自己的名下。不爭名,不爭利。全句:水善良地為萬物做好事而不計較名利。
<處眾人之所惡>。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個低處,就是眾人不喜歡的地方(惡)。而水就居於眾人所不喜歡的低處或下游。
<故幾於道>。故,所以。幾於,接近於,合於道。道是什麼?客觀規律,或者,人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全句:所以(水)接近於客觀規律。
這個《老子·八章·笫一段》可以翻譯為:
人的最高德行要具有像水一樣的品質。水善於有利於萬物而不計較名利,處在眾人不喜歡的下游,所以水的品質接近於規律。
笫二段講水的七個優秀(善良)的品質。
第三段,小結。
現將上文作譯詩如下:
人最高的品德和追求,
要像水的品質一樣純潔明透。
水善於為萬物做好事而不爭名頭,
處在眾人不喜歡的下游。
水的品質啊,
接近於規律的要求。
人若能像水那樣含蓄,
其安身立命,
則如水一樣不爭不求。
-
10 # 秦腔V視
一、做人要懂得迂迴的智慧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譯文:彎曲可以保全,受壓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於是更新;單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
感悟:很多人喜歡直來直往,結果把事情辦壞了。春秋時期齊景公喜歡養鳥,他讓臣子燭鄒看管一隻鳥,結果燭鄒不小心,讓這隻鳥飛了,齊景公生氣要殺燭鄒。齊國國相晏子知道了,就說:好吧,把燭鄒殺了給大王謝罪,在殺死他之前我要當著大王的面數落他的罪行,讓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綁了燭鄒,數落其罪,共有三條:其一,大王的鳥竟然讓你放飛了;第二,你放飛了大王的鳥,惹得大王為一隻鳥而殺人;第三,你死了不要緊,可是大王為一隻鳥而殺人的事情傳出去,其他諸侯國的國君和國民會笑話我們齊國國君把一隻鳥看得比人的生命比較重要,這不是敗壞大王的聲譽嗎?有此三條,燭鄒該殺。齊景公聞言笑了,說:“趕快放人,我明白了。”這就是晏子“曲則全”的智慧。
二、做人要有水的精神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譯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感悟:在老子看來,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於水。故說: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個精神就是“不爭”,能順勢而為。水無常勢,水無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萬物爭,而天地萬物無法與道相爭。人要學水的精神,抱著利他、不爭的心態做事,才會如魚得水。
三、持而不盈、富貴不驕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譯文: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感悟:日中則昃日,月影則虧。一定要知道為人處事的度在哪裡。事不可做絕,話不可說盡。老子說的是不要在某個方面因為自己的專長而盈滿,說話、做事要留有餘地,才會有發展與迴旋的空間,不要給自己留下禍患。這是處世的大智慧。
四、功成身退是一種智慧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生長萬物而不居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奧妙玄遠的德。
感悟:范蠡不爭權勢,從王佐之才到平民百姓,泛舟四海,誠信經商,造就了自己功成身退的一生;屠羊說,在楚昭王逃離時一直追隨,楚昭王復國後,不求任何賞賜;王陽明平定宸濠之亂後,依然淡定講“心學”,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在功成之後不執著於無謂的追求。實際上,放不下那些無謂的慾望,捨不得那些可有可無的蠅頭小利,也許會贏得了一時,但最終可能會輸得比較多。
五、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譯文:能瞭解別人的可謂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的只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的才叫強者。知道滿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體力行才說明他有遠大的志向。
感悟:曾國藩說:“古來英傑,非有一種剛強之氣,萬不能成大事也。”這種剛強,不是戰勝別人,而是自我戰勝。嚴於律己,不甘頹廢自棄,克服了自己的弱點,自勝方能事成。
-
11 # 時若小可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出自《道德經》第八章
高修養的人就像水一下,潤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處於眾人都不願意居處的地方,因此其境界更接近於道。
書中從七個方面進一步的闡述水德
居善地:水善於找準自己的位置;
心善淵:水有廣闊的心胸,強大的包容性;
與善仁:與人相處要真誠,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
言善信:言而有信,靠譜的品質;
政善治:水有自己的規律和章法,以此為政,可發揮其優勢,減少其的災害性;
事善能: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
動善時:善於把握時機,時機一到,立即行動。
小可初入社會的時候,渾身都是稜角,稱之為個性,遇事都想爭上一爭。一入職場,也比較急於求成,希望短時間能脫穎而出,卻沒有思考自身各方面是否都準備好了。
一開始對水的德有誤解,以為水注重的是不爭和無為,似乎並不適合當今的社會。工作多年後,發現先培養好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很重要。先找準自己的定位,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當我們學習成為一個真誠且靠譜的人,就更能獲得別人的信賴,讓我們在工作中獲得更多支援。當我們包容身邊的人和事,就不會隨意去計較個人得失,也因此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衝突。“動善時”特別好的說明了行動需要等待機會。當我們等待時機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多方面的能力,等時機來臨時才能緊緊抓住,讓自己大放異彩。
回覆列表
《修為若水》
水,靜,則澄清,入形為形,適應、柔順、協作,而不會一味蠻力對抗。若行雲流水,平等互助、蓄積力量、永不分離;水動,則洶湧澎湃,負重抗壓,於無形中千變萬化,成為無比強大的力量。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說:“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樣。水善表現的形式是滋養萬物而不爭功,甘居眾人之所唾棄,所以水最接近於大道。起居善於選擇吉地,心態善於融入平靜,交流善於把握仁愛,言語善於表達誠信,政見善於治理國家,處事善於發揮能量,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惟有像水這樣不爭,所以才能萬事無憂。”
在道家學說裡,老子是主張以迂迴。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至善的品質像水一樣,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不與世人一般見識,有著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人生之道,莫過於此。做人如此,說話也是如此。說話做事要像水一樣柔順圓融,居柔而不爭,懂得說有利於他人的話,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如此一來,有利於他人,他人還會反對嗎?實際上,不爭是手段,目的是為了爭。
年輕時的孔子,請教於老子。而老子不跟孔子說話,只是張開掉光了牙齒的嘴讓孔子看,孔子恍然大悟,領悟到了其中奧妙的哲理。牙齒是堅硬的,舌頭是軟的,然而牙齒掉了,舌頭還在。硬的東西因其剛強而沒落,軟的東西因其柔弱而存在。外表的強大往往是虛的,內在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所以:強大不僅僅是外表,更在於內在的修為,幫助他人,且不引起別人妒忌,不會受到打擊,才是真正的強大。強中自有強中手,處處好強,樹大招風,人生早晚陷入困境。有人問拳王泰森:如果在拳擊場上,你覺得你打得過李小龍嗎?泰森回答:“李小龍就是一個“殺手”,如果無規則的比賽,誰能打得過一個殺手呢?而他真正的高明卻是修為,武功再高,也會消失,而修為卻影響後世。”
李小龍說過:“青松雖然挺拔,大雪照樣可以把它壓垮。蘆葦看似弱不禁風,但它依然可以在風雪中屹立不倒。真正的力量從來不是形式上的強大,而是內在的韌性。”他在用拳頭猛擊海水過程中,悟到了功夫的真諦:“像水一樣的力量”,並闡釋出這種力量:“一個好的武術家就像水一樣。為什麼?因為水是無形的。因此,你抓不住它,也無法用拳頭擊傷它,所以像水一樣柔軟靈活吧。清空你的思想。無形無式,如水一般。將水倒入杯中,它變成杯的形狀。將水倒入瓶中,它變成瓶的形狀。將水倒入茶壺中,它變成茶壺的形狀。水可靜靜流淌,亦可猛烈衝擊。像水一樣吧,我的朋友!” 他用“以水為本質而攻擊,反擊將一切化解於無形。”為核心理念,融合世界各國功夫技法,以詠春拳、拳擊與擊劍等作為核心技術創立截拳道,用武術致敬中國道家思想。
能如水般自我控制的人,必然擁有強大的內在力量。人生所有的事都是功夫,都是不停地追尋自身潛力探索未來,發現並找到更好的自己。世上最強的功夫不是殺人技,而是修為。李小龍在習武學哲中將水的特性與武道交融,身體力行,知行合一的修習:避高趨下、避實擊虛、至柔至堅、馳騁天下、無常制勝,將自己若水般修為展現世人,用一生的修為闡釋出功夫哲學:“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成為後人廣為傳承的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