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感性大腦
-
2 # Ada智愛家長學堂
所謂“慢養”,並不是消極怠工的,看著孩子一步一步,耐著性子等著他自己成長起來。其實中國古代早有教育理念,對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養育策略。這個是“因材施教”。所謂“慢”,不過是讓我們看到,孩子和成人還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能適合他的速度去跟進,那麼他從內心容易接受,自信心、能力容易構建,那麼就容易越來越快。而在慢的基礎上,如何幫助他提高加速度,步子越來越快,這是我們父母需要做的,也是並非消極怠工的“慢”的真正含義。
我在正面管教課堂中,常常用“同頻”和“變頻”這兩個詞,來呈現養育節奏性的問題。其實無論是“慢養”,還是“全面開發”,離不開的,都是一個詞——節奏!節奏把握好了,是慢與快的科學結合,孩子成長更高效,呈現的效果,既不慢,孩子也不牴觸。
舉個例子可能更好明白:一個骨折患者,如果你讓他打著石膏就天天建議走,怕是他有難過又疼痛,乾脆躺在床上睡覺,再也不聽你的,也不打算能儘快好起來。如果你是任由他慢,在床上一直躺著,是的,他很喜歡這樣的自在,看起來也是順應他的成長速度,骨折嘛,就是那麼慢,拆了石膏再說,真等拆了石膏,怕是他一時半會緩不過來,走路還左右腳不協調的,需要一段時間再恢復。
現代醫療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印證。剛剛受傷的時候,在床上靜養一兩天,因為腿本身就受不了,一定要按照它的速度慢下來。過了兩天,在床上做些被動練習和按摩,幫助關節的活絡。再過幾天,下地攙扶的挪動幾步,再漸漸的,拄拐,然後是小範圍的運動,大範圍的運動。每天的運動時間也從少到多,最後到完全可以自己走。
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萬變不離其宗。教育上,也要先“慢”下來,這個是家長慢,慢了,才能和孩子同頻。當兩個人步調一致了,家長再慢慢的加快步子,這個叫變頻。於是,孩子雖然看起來“慢養”,其實成長的很快,根基也扎穩了,速度也挺快,舉一反三的能力也有了。嘻嘻,希望這個回答,你們喜歡
-
3 # 段嘉平
“慢養"孩子利大於弊。孩子沒站穩時,你不要急著讓他跑,在孩子還沒學說話呢,你不要逼他說,世上只有媽媽好。欲速則不達,對孩子的生長順其自然。當有一天孩子拉著你的手,說給我兩個小錢用時,這就是開始教育孩子的時候啦,就可以問為什麼為什麼啦!
另還表現在孩子上學階段,你要告訴孩子,我不會逼你要在班上爭第一,你哪怕排最後一名,只要你在學校尊敬老師和同學相處愉快,你在我眼中都是好孩子! 我希望你學會總結,知道自己哪裡該努力就行了。
回覆列表
慢養孩子真的好嗎?是的,慢養孩子其實是符合自然規律的,我們人類雖然是高階動物,我們也生活在大自然的宇宙空間裡,也無法自己完全去改變人類的屬性,我們也必然要順應大自然給予我們的規律和習性。
那麼,孩子慢養其實是符合大自然規律的,而當今社會競爭力的加強,很多人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腳步,甚至於教育從懷胎開始就進行了。
譬如:胎教,據說胎教對孩子發育好,有的母親甚至於24小時都放著音樂讓胎兒聽,(胎教聽音樂可而止是好的,但是多了就形成了噪音,據說,有的孩子一出生脾氣就巨大,就與外界噪音有關,這說法雖沒有得到很多的科學論證,但是,什麼東西都要科學去為之才好。)
譬如:孩子一出生,家長們就迫不及待的,給孩子報了好些班,什麼游泳班,幼兒早教班。孩子再大一點,上幼兒園階段就又給孩子,報了什麼舞蹈班,鋼琴小提琴班。上了小學之後,又是什麼畫畫班、書法班。到了初中、高中就更別提了。總之,孩子去上學受國家的體制教育是遠遠感覺不夠的,一定要給孩子安排很多很多課外的學習才可以勝任一籌,一定不可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於是,可憐的孩子們失去了自然生長的環境和規律,孩子們從小沒有玩伴,沒有釋放天性的機會,除了趕緊去學習馬上就要考試了,就是趕緊去寫作業練鋼琴小提琴,有的一年級孩子,竟然被作業多寫不完逼得直哭,家長的無法孩子的無奈,孩子們慢慢的開始厭學逆反,自私和暴躁,甚至於有的孩子從小就逃避現實生活,去沉迷於網路遊戲。
把孩子的生長過程,比做一場賽跑,本生就是一種違背自然規律的錯誤。
慢慢養不等同於就是放縱,而是,在孩子自然規律的成長環境下,感知自己感知成長,同時,要求孩子規範做人、規範做事。
我們自古就有拔苗助長的典故,故事很明確的告訴我們,凡是違背自然規律的拔苗助長,都註定會失敗的。
所以,孩子是我們祖國的未來,如何科學的去培養和挖掘我們未來人類的潛能,是我們的人類需要理性好好深思的一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