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嗶哩嗶哩娛樂播不停
-
2 # 小池脫口秀
合唱是指由兩個聲部,各自按本聲部的曲調,同時演唱一首歌曲。它是一種集體歌唱藝術。二聲部合唱的要求是聽起來和諧。每一個聲部的人要求就如一人唱的
1、凡是唱歌,必是逃不脫“氣、聲、字、腔”四個要求,氣息、發聲、咬字、共鳴哪一塊短了都不是好的歌唱。
2、合唱講求共性,在做到唱歌的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眾人合一是最高標準,簡單說:和諧。
有許許多多好聽的二聲部歌曲,例如:
《明天會更好》《雪絨花》《青春舞曲》《讓世界充滿愛》《愛我中華》《茉莉花》《讓我們蕩起雙槳》 《田野的召喚》
-
3 # WZ娛樂影視劇
那個應該叫和聲,就是比如第一軌載入的是伴奏,然後另取一軌就錄唱的整首歌曲,再取一音軌比如在副歌的地方征服,就會聽到一個和聲,就這樣被你征服你就會聽到另一種音調的就這樣被你征服,這是兩種聲部不同步的,還有就是同步和聲,就好比合唱最簡單的例子倆人唱歌,你唱比較高的音,而另一個唱的是比較低的音,二聲部怎麼來的你自己錄或者你在唱歌的時候還有其他人為你伴唱。
其他的方法還有用效果器,有的是應用的硬體,有的使用的軟體和聲效果器,也可以調製出多人合唱的效果。
寬泛地來說,為一個旋律配寫另一個聲部,形成二聲部結合,這裡面有非常豐富的可能性。個人認為,至少可以從如下幾個角度予以思考:
1.是以強調對位法的方式來配,還是採用主調思維的、和聲性的配置方法?前者需要兩個聲部都展現出獨立的旋律表現力,在節奏、分句、音高結構等方面相互對比;後者則不強調這種獨立性,而是把兩個聲部粘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比如根據和絃走向而大量採用平行三、六度的方法進行配置,形成“條帶式”的平行旋律線,或以某種類似伴奏音型的方式,來對給定聲部予以和聲、織體的支撐。因為題目只籠統地說了配一個Stimme(聲部),沒有指定要用對位法來形成所謂的“復調”音樂,所以我覺得兩種思路都可。
2.若是需要採用對位法來形成二聲部復調,那麼是採用十六世紀的、調式風格的、以控制音程關係變化為基礎的對位方式(例如帕萊斯特里那等作曲家,理論上有“第一實踐”“嚴格對位”等說法),還是採用十八世紀的、大小調性風格的、以控制和聲進行為基礎的對位方式(例如巴赫等作曲家,理論上有“第二實踐”“自由對位”等說法)?這兩種風格在對位法教學上是嚴格區分的(至少在美國是這樣)。再看咱們這道題目,所給的旋律是很清楚的F大調,樂句的終止式也體現得十分鮮明,所以採用自由對位為佳,需要牢牢抓住旋律所表現出的和聲內涵。
3.是以聲樂化的旋律形態來寫,還是以非聲樂化的方式來寫?這涉及到更加具體的風格統一的考慮。題目也指出了,這是一條Liedmelodie(歌唱旋律),那麼比如我們給它搭配一條庫朗特風格的活躍的器樂化旋律的話,我個人覺得不太搭。所以,我會選擇給它配一條能夠流暢演唱的聲樂化旋律。
那麼進一步說,針對這道題目我就會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1.和聲的準確配合:原題已經把主和絃(例如第一小節)、終止屬和絃(例如第三小節)等幾乎明示了,那麼就不要和它的和聲走向去抬槓,讓這段簡樸、抒情的旋律另生枝節;對於大部分小節,只需要琢磨清楚可以配什麼和聲,然後在和絃基礎之上進行旋律發揮。
2.兩個聲部在音樂風格上的融洽,也就是以上的第2、3點——大調式的旋律風格,聲樂化的旋律形態。
3.關於對位控制,除非出於藝術原因而有意為之(這道題目作為考試的話,建議不要玩這種風格花樣),不要出現平行五度、八度,並注意縱向音程的控制——以三、六度為主,輔以二、七度和四、五、八度,讓音程的協和程度處於波動變化之中,不要連續幾個音程太空曠,或太刺激。另外,小節的開頭最好不要出現八度和五度,這樣會比較空洞,不利於強拍的力度呈現。
4.前四小節和最後四小節的旋律一模一樣,那麼我們在配聲部的時候,可以搞一點點旋律或和聲上的變化,讓最後四小節不至於呆板地照抄頭四小節。而中間的四個小節是展現變化的地方(ABA之B),和聲上可以嘗試體現出新鮮感,用點更復雜的和絃。
5.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問題:如果選擇配寫下方聲部,請務必從和聲的角度注意一下,少用三和絃第二轉位,尤其不要讓句子落在三和絃第二轉位上,比如最後一個小節,如果我們給低聲部配上一個C音,那效果真是糟透了(配A音形成主六和絃,則能夠接受);但如果是配上方聲部,在這個小節來一個C,那是可以接受的(這只是形成所謂的“五音旋律位置”,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所以,如果是考試,牆裂建議選配上方聲部,不淌低音的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