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酒倌
-
2 # 王哥帶你玩兒
一個話題 一個記憶 小時候 什麼東西都好像吃不夠 供銷社有白糖 紅糖 大白兔奶糖是最深的記憶 放學後 總要去櫃檯前轉轉 看看有沒有別人拉下 就是揀一顆吃也好啊 一份童真 一份可愛 回憶永遠是美好的
-
3 # 一哥於一
一哥“供銷社人說供銷社事”之——
趕大集與農村商業的走向
在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商業由供銷社一家獨大到漸逐被個體工商戶蠶食,短短的時間內供銷社便風光不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個體工商戶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靈活的經營、低廉的成本、貼心的服務都是供銷社門店所不具備的,這些商戶走進市場的過程,絕大部分是從趕會場、大集開始的。
會場,是農村歷史傳承下來的有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一種物資交流貿易形式,因為兼具遊覽、走親訪友、文化娛樂等功能而深受廣大農民喜愛。有神仙廟會(在祭祀各路神靈的廟內或周圍)、家廟會(祭祀某一姓氏祖先家廟周邊)、節令會(如小滿會賣桑杈、夏至會送甜瓜回孃家等)、物交會(又稱林佈會)、單雙日子會、星期(幾)例會、逢幾(如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會、村莊年會(每年固定一個或幾個日子)、繩會(牲口交易)等,定時定點開市,當然各地都編有會譜用以指引外地商戶經營,據88年修的《密縣供銷社志》整理的“會譜”,密縣當時有大小“會”近200場,遍佈密縣城鄉。
土地大包乾後,廣大農民從集體出工式的勞作當中解放出來,可以自由安排自家的生產,用農民自己的話說是“閒人”多了,一部分頭腦靈活的農民瞅準了會場這塊市場,漸漸有了小打鐵爐、小包子攤、小菜販、小服裝攤點、小日用品供應,並且隨著各處廟會集散功能、娛樂功能、親朋交際功能的加強,人員集聚越來越多,廟會商業從業人員一路上升,攤點越做越大,業務越來越廣,服務越來越好。
值得回憶的是新縣城農曆九月初五到十五的物交會、李堂九月十五到二十五的藥廟會,時間最長,也最熱鬧,整個會場人山人海,各類小吃齊聚,煙霧之氣瀰漫,商品琳琅滿目,叫喊之聲不絕,三里五鄉走親訪友、周邊縣市多有客旅,加上走南闖北的各類藝術團體的助興,大喇叭裡釋放著誘惑,真是比過年都熱鬧。
為了擴大經營,在競爭中求生存,供銷社尤其是基層社對於會場經營一開始也是相當重視的,每縫哪村有會,基層社主任提前就帶領全體行管人員到各門店幫忙,提前兩天佔會場,一般都是村裡或工商部門提前劃定的最好位置預留的,當然門市部經理是要讓煙的,至於請吃則是以後的事了。會開始的頭天晚上,大夥開始往會場運商品,當時大多是架子車,能租上一輛小三輪是不錯的了,農資公司的貨車要是能幫忙運上一兩趟,那比啥廣告都給力,第二天這個攤前肯定人多得很,城裡運來的貨,肯定好。一般算下來,一個門店的營業額相當於平常半月以上,當然也有更高的,那年來集供銷社在李堂會上請來飛機(滑翔機)助興,十天時間超過了半年的營業額,也算是個創舉,被人們津津樂道好幾年。
由會場助推的密縣農村商業、興起的個體工商戶,於1980年開始發放營業執照,到1985年,全縣全民所有制商業423戶528(全民工)人,集體商業753戶3765人(集體工),經聯社、合作組店142戶821人(也稱集體工、有部分臨時用工),在冊個體工商戶2839戶3827人,小飲食業919戶1775人,理髮店、修理店等各類小型服務業1105戶1986人。當然還有很多農忙時種地農閒時經商的、沒有納入工商管理的經商戶存在。不過這個資料基本上可以看出,國營商業在此時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我99年到一個基層社任理事會主任時,我們也去幫門市部就近趕會場,但已沒有了超額經營的可觀收入,只是為了一種為農服務的形式,或者是說一種懷舊吧,後來就很少見到了。
新的歷史時期,農村超市興起,供銷社也不斷改善基層網點的綜合服務功能,各類商業組織、個體工商戶也相繼加入設施改造、功能完善,連鎖配送的觸角進入農村,尤其是新型農村社群的興建,使得社群超市供應充足、功能齊全、環境良好、服務提升,電子商務進社群、進農村也成定局,因而會場作為一種懷舊式的商業經營也正在走向下坡,經營額也在下降,當然作為一種傳統符號,其徹底消亡與否,還不敢斷言,但其商業屬性的逐步下降乃至消亡是遲早的事。
回覆列表
那會的物質真是匱乏,買什麼東西都要憑票。那時候的東西也是真的好,一樣東西,用了許多年,還是能繼續使用。那時候的工作人員態度,也的確是不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