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好多家長都很困惑,孩子不聽話,不學習,打不得,罵不得,到底該如何教育叛逆期的孩子?
1
回覆列表
  • 1 # 鄉戀WJP

    多數孩子都在叛逆期,這個說法貌似值得商榷。按專家的說法,孩子的叛逆期有三個:一是寶寶叛逆期,兩歲左右;二是兒童叛逆期七歲左右;三是青春叛逆期十二到十七八歲之間。依個人觀察,既便孩子的年齡在叛逆期內,叛逆的程度也有深有淺、有明有暗、有大有小,有的乾脆很正常,壓根沒有。孩子叛逆期的輕重,與家長的言傳身教有關,與家庭成員的修養有關,與家庭氛圍有關。在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孩子不會差到哪裡去;在一個暴力和辱罵不絕的家庭,孩子不叛逆才怪來。鬧學校、打教師的,孩子叛逆,家長也叛逆?是修養不夠,家庭戰爭的煙火漫延到了外面。不到學校鬧,也跟鄰居、同事造……話說回來,多數孩子在叛逆期這一結論是錯誤的,不科學不正確的。

  • 2 # 錢玉琴3

    只要不是青春期叛逆期,其它的叛逆期,家長耐心不夠,使用語言暴力,或者打屁股,問題都不大,因為孩子太小,性格還沒有定下來,長大之後,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但到]青春期,父母一定不要使用語言暴力,更不能打孩子,只能採用疏導,或者耐心教育的方式,因為孩子的性格已定型,想要改變他,非常困難!

  • 3 # 明珠家庭教育指導

    孩子的叛逆期是幾個階段什麼時候,大家搜一下都可以清清楚楚。初次外,所謂孩子的叛逆表現,不能單純把原因歸結在孩子身上。比如說不學習,為什麼?大部分的孩子天生都是愛學習的,像模仿呀,像總問為什麼呀,現在不愛學習,是自身原因還是外界原因,比如老師上課不生動孩子不愛聽,比如家庭不當教育,父母的關係,都可能會影響孩子

  • 4 # LeafDE

    大多都是家裡的獨生女,父母過於寵愛

    時代的因數使得大多數家庭裡的孩子是獨身子女,父母將她們捧做家裡的王子和公主,什麼都滿足他們的要求,以至於養成了壞習慣和固定的思維。覺得父母是應該的,這樣的孩子並不懂得感恩。

    社會中各種網際網路因素的影響

    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得孩子接觸了更多不良資訊,盲目追求所謂的潮流,不願意和父母進行交流

    家庭環境,父母,同學的影響

    不同的家庭環境也給孩子帶來了不同的影響,往往學習氛圍濃厚,親情溫暖的家庭更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爺爺奶奶輩的溺愛

    家中如果有老一輩總是在你教育孩子的時候出來護短,這讓很多父母都覺得很頭疼。哎呦,我的寶貝乖孫子啊。你媽怎麼那麼兇呢?以後你媽再打你就來找爺爺奶奶。

    生活過於優越,沒有嘗試過吃苦

    中國的快速發展,小康富裕生活讓孩子不懂得生活與賺錢的不易與辛苦。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句口口相傳的話是有這著深刻道理的。

    和他們做朋友,有家庭的一套法則。只要父母狠的下心來不慣著孩子,給予良好的家庭氛圍,合理適當的利用網際網路,當做朋友之間的關係,好好了解孩子的想法,那麼緊張的關係會有所緩解。

  • 5 # 四空先生

    一,孩子叛逆是站在大人的角度說的。

    二,孩子不學習,是因為沒有孩子沒有大人幾十年的見識和經歷,不知道知識的重要性,就好比一個非常好玩的玩具,和一個四四方方的金塊,他肯定去選擇玩具而不選擇金子。

    三,知識是輔助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應用的工具,玩中學習,別太刻板了。

    四,現在的生活,誘惑的東西太多了,電視,手機,平板,電腦,裡面輔助孩子學習的很多,合理利用自然就改變了。

  • 6 # 手機使用者102424842161

    先來說說啥叫叛逆。叛逆就是不迎合、不順從、不聽話。叛逆,是從父母的角度說的,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不存在叛逆。孩子也是一個生命個體,他也有屬於他的感受、思考,他的感受、思考,怎麼能與父母一樣?不一樣,父母就說他叛逆。有人說,過去的孩子咋不叛逆呢?因為,過去的教育屬於棍棒教育。私塾裡的教書先生手裡都拿著戒尺,學生不聽話就用戒尺打手心。在家裡,也是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對孩子動不動就拳腳相加。孩子被打怕了,就只有順從了。所以,過去的孩子不叛逆,很聽話,可是,創造能力就很弱。一個國家的下一代創造能力很弱,是很怕人的一件大事。所以,一些憂國憂民的有識之士,就呼籲改變棍棒教育方式,用新教育觀來取代。這個新教育觀,核心就是提倡個性,重視自我,開發創造力。手段是:尊重學生,情感匯入,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並舉,欣賞、肯定帶來的成就感提供動力。總之,新教育觀,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鼓勵孩子叛逆的,讓孩子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的人,成為一個有創造能力的人。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後人超前人。父母朋友們,難道你們不希望你們的孩子超越自己嗎?聽話的乖乖兒是沒有這個能力的!叛逆,只有叛逆的孩子,才有希望出類拔萃!所以,不要害怕孩子叛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說人生是有選擇痛苦還是沒有選擇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