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藍色榮譽02

    其實各種語言都傳承自古語,但是不是源頭只有古漢語就很難說了。

    比如,我們可以看看現代漢語。漢語發展到當代,有諸多外語藉詞,而其中比例最多的,是英語藉詞。比如,坦克啊,披薩啊,巧克力啊等等。有這麼多借詞,漢語就不再是漢語了嗎?並不是!某種語言吸納其他語言的詞彙成為藉詞,這在全球範圍內都很普遍。這是不同語言互相影響的正常現象,並不能因為有藉詞就否定這個語言的正統性和傳承性。最主要的,看的是這個語言的專屬文字是不是始終傳承,這才是語言的核心。

    其次,華夏有史以來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融合史。華夏的逐步擴張,不管是夏朝,商朝,還是周朝,亦或者秦漢之後。華夏的擴張,從來都不是屠滅異族,而是對其原住民進行統治。這樣,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個問題,語言如何融合的問題。而秦始皇那裡給出了答案。而漢武帝那裡,給出了另一套答案。

    我們可以對比下秦漢的版圖。可以說秦朝版圖之內,全部都是以漢族為主體。而漢朝版圖比秦朝多的那些,則有很多的少民自治區。為什麼?秦朝是標準的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而秦朝滅亡之後,不管是項羽還是劉邦又再封建諸侯。項羽封異姓王,導致了戰火重燃。劉邦封同姓王,也沒有避免七王之亂。哪怕漢武帝透過推恩令逐步的壓縮了宗室諸王的權力。但對於少民居多的地區。漢朝開始卻始終允許其自治。

    也就是說,在秦朝版圖之內。因為書同文的關係。漢語和各種少民語言的融合,都是以一種文字 漢字為基礎。而漢朝在邊疆少民地區,因為允許少民一定意義的自治。不僅僅有世襲的土司,而且各種立法權都在土司那裡。而也因此書同文這一政策,並未影響這些少民自治區。也就是說,漢人和漢語雖然到達了這些少民自治區,但是因為少民有自己文字的關係。只是形成了雙語環境。漢人說漢語,少民說少民語言,基於不同文字兩種語言只有藉詞影響。而沒有高度融合。

    比如。我們可以看一下印度。印度被殖民幾百年,其中絕大多數時期是被英國殖民。英語也成為了印度的第一語言。而印度的原生語言,比如印地語,卻並沒有因為英語的關係而被消滅。這,就是典型的雙語環境。其核心原因,就在於英語和印地語基於不同的文字。

    再比如,在現代教育體制之下,我們自中小學就在學習英語。而且是全民性的強制學習英語。但是,哪怕英語再流利,也只是同時會兩種語言,英語對漢語的影響,也僅限藉詞。在未來,英語有可能消滅漢語嗎?有可能因為我們全民普及英語,就讓漢語消亡嗎?誰敢說可能?

    所以迴歸正題。之所以六南方言無法互通,之所以充斥著各種少民自治區的西南雲貴高原的西南官話卻可以和全國3/4地區的官話互通。原因就在於——兩種文字為基礎的兩種語言,不會融合。會比較完整的保留本來的樣子。所以,哪怕西南少民眾多,西南官話依然基本保持漢語本來的樣子,可以和中原互通。

    而六南方言區的少民失去了自己的文字,或者沒有機會發明自己的文字。這就導致了以漢字為基礎,多種不互通的百越語和漢語融合。雖然漢語源頭都在中原,雖然文字使用漢字。但吸納了大量百越底層口語的六南方言,是無法互通的。

    舉個栗子,中式英語。如果說day day up,還只是用了漢語語法,老外或許可以看懂。但是no zuo no die,老外們會怎麼理解?不明白zuo的含義的話,根本無從理解。所以,如果漢字消失,漢語口語大量融入英語。那麼持中式英語的人,就無法和英語互通了。

    而實際上,看過多個介紹,只要詞彙發音正確,哪怕用中式口音,老外們依然能聽懂中式英語。而這一現象不難理解。官話方言區從東北到西南。從西北到江淮。文字詞彙的讀音基本一致,只是口音不同。而再扣除了各地不同的俚語(藉詞),互通上是沒有問題的。

    而六南方言吸納了大量百越底層口語,這些口語本來就是互相不通的,也當然和官話是無法互通的。比如韓愈到嶺南的時候,在清遠陽山就留下了這樣的句子——“始至,言語不通,畫地為字。” 正說明了,用文字可以交流,畢竟都是漢字。但是口語差異太大,根本聽不懂。而這一現象,和當代官話和粵語的差異是一樣的。

    所以,全國22個省的第一方言,官話方言。才是古漢語的正統嫡傳。一個漢文化為絕對主體的國家,一個漢民族為主體民族的國家,正統的漢語,只可能是佔絕大多數的主體方言,使用人口近10億的官話。而不可能是六南方言中的任何一個。互通都做不到,還想說自己是正統?互通都做不到,還想做夢成為國語?請要點臉。

  • 2 # 馬當村

    我們都是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吉巷鄉橫洋村以及附近各個村莊的土生土長的農民,我們講的是古田話,各個有各個方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畫什麼妝可以應付各大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