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努力的人不可怕

    臨近春節,在外漂泊的億萬年輕人將踏上歸鄉的旅程。但對不少年輕人而言,“回家”既感到溫暖,也感到壓力。相對於父老鄉親高期待,他們在就業上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在生活中同時面臨在城市立足難和家庭期望壓力下難以返鄉的兩難。絕大多數農村大學畢業生寧願在城市做“蟻族”也不願回鄉。“沒臉回家”成一些年輕人的感受。

    過年你最怕什麼?年輕人過年有九大怕!怕年終獎少;怕春運;怕催婚;怕問工資;怕送禮;怕外甥侄子;怕堵車;怕同學聚會;怕提年齡…現在中國年輕人所面臨的壓力和挑戰恐怕是前無古人的,他們處於競爭殘酷的環境中,拿著微薄到可憐的收入,有時候連溫飽都成為問題。難道是他們不努力嗎?不,他們非常努力,甚至近乎自虐。但無論他們再努力,單靠自己也買不起昂貴的房子,無法擺平一場大病,繳不起大學的學費。

    春節臨近意味著團圓,但卻有人歡喜有人憂,歡喜的是家長們終於要跟孩子團聚了,憂愁的是大齡剩男剩女們至今還沒有著落、莘莘學子們學業也沒有讓家人滿意的答卷,在外打拼的北漂們至今還沒有首付到一套房子……尤其是即將又要面對親朋好友的各種炮轟式的關心和“拷問”,將會勾起了許多人久埋心底的焦慮,被視為“比春運更難熬過的年關”。於是不少年輕人乾脆當起“恐歸族”,在異鄉獨守孤獨,只願尋求一份清靜和放鬆。對於不少人來說,如果混得不好,過年往往有無顏回江東之感。

    對長輩來說,關心下一代的方式就是問候生活和工作,他們經常是出於真正的關心,想要儘量給予幫助。但是有時候,關心適當與不適當之間的界限很難解釋清楚。就算是親戚和長輩的問題都是出於善意的嘮叨和親近,但是對於年輕一代,卻是最難以啟齒的問題。尤其是這種關心,和現在年輕人的想法不太相符。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覺得婚戀、薪酬等情況屬於個人隱私,不願意被過多追問。

    一個不容乎視的現實是,如今我們的社會展現出來的卻還是“蓋房娶媳婦生孩子”的傳統生活方式。少有人能從“家長裡短”“柴米油鹽”裡解脫出來。如果年輕人不按照大家的傳統規律去結婚生子,就會引發眾多疑問和不解,以致於大部分人已經不敢去想象和嘗試,那種與眾不同的生活。而看歐美劇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聖誕聚會似乎很悠閒,很享受,開著一些玩笑,談著去哪裡遊玩了。反觀我們當下的生存環境是,在社會的高壓下,人們疲於奔命,試想,能以買房結婚生孩子為成功標誌的人,有何能夠談一些更輕鬆更有深度話題的“優雅”和“興致”?每個人都只能匆匆趕路。

    白巖松曾經有句話說的好:“青春應當浪漫一些,不那麼功利與現實,可現今的年輕人卻不敢也不能。”房價不斷上漲,甚至讓人產生錯覺:不能實現自我價值,找不到存在的理由。北上?南下?哪裡都是迷茫,哪裡都是僧多米少。一樣的人,別人在外彩旗飄飄,在內建功立業,而自己卻家徒四壁、一無所有,心裡想必不是滋味。這不是攀比,是價值無法實現的自卑與無奈。在社會中毫無存在感,尊嚴何存?

    對年輕人來說,一方面社會竟爭越來越激烈,不少人因忙於事業,晚婚晚育已經逐漸成為必然。另一方面,如今在城市裡混,工作、買房、買車等都是巨大的開銷,這是傳統社會三間茅房娶個媳婦所不能比的。哪個年輕人沒有夢,只是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找不到實現夢想的舞臺。社會轉型在加速,貧富差距在增大,如何為年輕人塑造一個平等和諧並且充滿活力的未來中國,不但考驗著每一個公民的包容意識和承受能力,更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

    另外,是否也要思考一下,我們的社會是否給底層人的機會越來越少?是否像人們常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的情況?如果一位父親掙的錢比另一位父親多100%,那平均下來他的孩子會比另一位父親的孩子多掙多少?在丹麥,答案是15%;在美國,父親收入較高,則孩子掙的錢也會多出47%。在中國,這一數字是60%。

    如果一個社會的財富分配、機會分配、權力分配,對於年輕人來說,不管他出生在什麼地方,什麼家庭,他們都大致上有一個公平的機會,他可以去奮鬥。讓每一個人都享有共同出彩的機會,讓任何懷有果敢精神的人透過辛勤勞動都可以登上勝利的頂峰。那就意味著人人都有希望,也意味著將來必須給予弱勢階層更多的政策傾斜、更多的政策補償,讓每一位公民都能體面而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只有實現全社會每一個年輕人的中國夢,才可能實現全體華人的中國夢。

  • 2 # 追尋自我125232582

    害怕別人問起這一年的你得到了什麼,然而實際上,在很多時候你根本想不到自己得到了什麼,往往會想起自己失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美容是去美容院好,還是自己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