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道法自然"比較好理解,簡單地說就是向自然學習。向自然學什麼呢?這就是問題的所在!西方哲學提昌學習"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簡單地說就是"弱肉強食,優勢劣汰"為什麼呢?因為這是自然法則或稱"野獸法則"。老孑正是由於領悟到單純的依賴"道法自然"會導致人類社會出現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你死我活,等殘酷的競爭局面,所以在講"道"的同時更著重講"德",以強調人類社會與自然的不同:人類社會更注重公平,公正,有序,文明,特別是同情並保護老弱病殘孕。因之,老孑在講"道法自然"的同時又提出"尚善若水"、"善行無跡"、"以百姓心為心"等大公無私、積德行善,公平公正,為民服務等社會公德。可是有不少修道的所謂專家,把《道德經》歪曲成《道經》,只講"道"不講"德";只要"道法自然",不要"尚善若水";只看到清靜無為,而忘記了老孑"以百姓心為心"(為人民服務)、"為天下定"(世界人民安定團結)和"長生久使"(人類世界可持續發展)即以天下為己任的諄諄教誨!這是多麼可怕可悲的事呀!
-
1 # 智慧之火
-
2 # 君象首
道法自然指的是天地的規律規則是根據天地自性的散發而來!如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等草木生長的自然屬性,古人建立起了四季的概念,並通過細分得出了二十四節氣的完整曆法框架體系!從而闡明天時節令之道,對農業生產起到了非常好的指導作用!
又對四時特性的歸納得出陰陽五行生剋之道。
從春天春暖花開草木生髮的特性中歸納出萬物生髮生氣暢通的特性並用"木"來代表這種特性,又叫由曲向直生髮的特性,歸結為"木曲直"。
從夏季炎熱草木如火焰散發枝葉長勢繁茂,植物的生命能量在夏季大地熱能的作用下從根部往上輸送到頂端的樹葉上使植物長勢越發旺盛,這種特性古人歸納總結為炎上的特性並用"火"來表示,又叫"火炎上"。
根據秋天萬物中草木果實成熟,並與草木自然分離凋落,可以採摘收割,草木枝葉枯朽凋落萬物蕭殺的特性,歸納總結出從革的特性,在漢字中相同發音的字如【割、戈、革、隔、格】都代表著同一特性的不同表現形式,如割是分離開的動作,如戈是用作分離的工具,如隔是分離後果實與樹木之間隔離的狀態,如格是對樹木分格認知的狀態,統一歸納總結用"金"來表示,有叫"金從革"。
冬天草木完全不生長枝葉,樹木凋落殆盡,很多草類完全枯朽,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天氣寒冷生髮之氣內藏,古人稱為冬藏,太陽的熱能變得最弱,水的寒溼之氣主導著萬物生氣的內斂,故古人將其歸納總結為"水潤下",用"水"來代表冬季!
而草木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大地肥沃的土壤,而土的寒熱特質在不同的季節也是有差別的,如受氣候的影響冬春季節的大地土壤是偏溼的被稱為溼土,而夏秋的大地土壤因為接受太陽熱量較多的原因相對比較乾燥,叫做燥土,土壤的燥溼寒熱對苗稼的影響是非常直觀的,萬物賴土而生,故而古人歸納總結為"土稼穡"的特性,故而四季末的土的特質作為一個重要的屬性條件,從而歸納總結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大象。
又由春夏,冬至到夏至太陽北移熱能逐漸增高,古人稱為陽氣(太陽之氣,既熱量)上漲萬物生長這個過程歸納為"陽",代表著地球上最主要是熱量增長現象。而秋冬,夏至到冬至太陽逐漸南移太陽熱量逐漸降低,秋季陽氣長養之氣逐漸收斂,到冬季水的寒溼之氣逐漸起主導作用這個陽消的過程歸納為"陰"。
古中醫學的理論也是源於這種樸素的陰陽消長與五行氣候變化的對人體的影響建立起來的,如秋冬季節人們容易受寒感冒,則是因為人體受寒涼太陰之氣的影響,身體機能自然的抵禦收斂機制導致了身體的太陰肺經(表於皮毛,面板毛孔的宣發)宣發之氣受阻礙,從而導致感冒等,其他病症也是同理,氣血流通受阻,氣滯鬱結,形成病灶,如風疹、痘痘乃至痔瘡、腫瘤、癌症,無一不是身體某處長期處於氣血受阻礙鬱結而成!
無論是易學術數(術:技術,數:數學)之道、曆法之道、中醫之道…無一例外都取法與自然,這就是道法自然!
而關於【上善若水】,則是對水作為地球生命必不可少的基礎元素的讚美,【水利萬物而不爭】,水有寒熱陰陽剛柔潤澤涵容等特質,對於萬物都是平等的,不會因為你長得醜你喝水就會被水給毒死(玩笑話)!故而古人從情感上歸納總結出水的品質!古人稱為"水德","水德星君"即是此感恩崇拜思想的擬人化!跟古人對太陽☀的感恩崇拜思想是相同的道理,如果沒有太陽,可能萬物都無法生存,同時太陽也不會因為你長得醜而不肯照射你,古人稱之為"火德","火德星君"、"日神"、"太陽神"等等亦是如此!
綜上所述可知,古人的神明崇拜並非是迷信,而是一種感恩思想的延續!從而也體現出了古人高尚的品質,懂得分析認知自然認知事物的道理,懂得感恩!因其懂得感恩,更能深刻的認知事物的道理規律從而運用規律自謀生存與延續!這也是中華文化能延續自今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當今社會意識形態過於私化,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多的純粹只有索取心而無感恩心與敬畏心,無感恩心敬畏心則無節制,造成了社會問題環境問題也是前所未有的!從冷兵器到核武器,從農耕時代的自給自足的低能耗到工業時代的集中私有化以及能源的大量消耗……等等,無一不是在埋下一顆顆巨大的地雷,隨時可能踩到並灰飛煙滅!
《道德經》所闡釋的思想無非是讓人們明道、尊道、養德、載物!
-
3 # 一朵菩提花
正確認識“道德”
第一個層次,是體悟到道的層次。如何體悟到?這的確需要複雜的因緣。《道德經》開篇即說“道”實際上是不能夠被語言描述出來的,描述出來的就不是道了。這就是提醒我們小心啊,不要掉入語言的陷阱。但很不幸,大量的情況顯示,我人還是掉入了語言的陷阱。
聖人只能通過精妙的語言來給我們指引,也說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說道無為,不辭、不有、不恃、不居,外其身、後其身,不爭,衝,等等。可以說,聖人極盡語言之能事,來描述這個道體的虛寂、清淨、平等、無我。道法自然也是一樣,也是用形象的比喻來描述道的特徵,以期指引我們體悟到道。什麼叫自然?就是沒有干擾,沒有造作,沒有攀緣,自自然然。從這種角度,若理解為道向自然學習,就非常不妥當了。道是一切的根源,要學什麼習呢?進而還說我們要向自然學習等等,就離題更遠了。雖然聽起來也挺在理,但實在與論道無關。
體悟到道的清淨無為,對消除我人的執著將有決然的作用,這是我們修學的重心。因為我人的毛病就是執著,執著於自我,執著於外境。因為執著,才導致了一切的煩惱與痛苦。只有理解了道的清淨無為,我們才能解決我們自身的種種問題,才能讓我們真正的自由、自在、解脫。這裡面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將我人自身融入到道,領悟到我人即是道的運化,本沒有所謂的我,包括我人的身體與思想,都是因緣顯現的,都是道的清淨顯現。我們日常的意識、思想、言行只是於虛幻執著虛幻,不了後面這個清淨與無為。
有的人將“德”理解為我們平時講的德行之德、仁義道德之德。這是非常粗淺的認知,只瞭解到皮毛而已。對於“道德”之德,實在廣博無邊,不可涯測。宇宙永珍、天地永珍,一切物質的形態,一切精神的現象,都是道之德。不管你所謂的美的、醜的、邪的、惡的,也都是道之德。那為什麼我們要棄惡從善,也還是要遵循平常說的道德呢?這就要從我們修學路徑的必要性以及體悟到道的真義後的必然性才能充分透徹瞭然。
為什麼聖人說道不可說呢?因為我人的思維是基於語言的,語言名言是極其貧乏無力的,思維是邏輯的,邏輯是對待的。這就註定我人與道、與道德不能天生相應。我們常常都是在現象上糾纏,在情緒中打轉,離體悟道之清淨實在太遙遠了,離體悟“道德”之不二,那就更是虛無縹緲了。
這種圓融的境界,將是全然的自在與解脫,將是生命能量徹底的釋放與彰顯。沒有煩憂與痛苦,沒有糾結與彷徨,光明普照,一切朗然。
(end)
-
4 # 佳友書畫
因為上善若水就是道法自然的最佳體現。
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有宇宙的“道”,人有人的“道”,物有物的“道”,道也有自己的“道”就是“自然法則”。“道法自然”是萬物遵循而不彰顯、藏而不露的大規律。
如今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給人們極大便利和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生存危機,出現瞭如生態、世界關係失調、道德和心理危機等問題。
老子主張的迴歸自然,不破壞自然和諧,是現在迫切所需的。人們應當保持自然本性,皈依本真。忌浮華輕薄,避禍亂纏身。對此,老子為人們想出了一些掩護、儲存自己力量的辦法,啟示人們不要暴露自己,要極力隱蔽自己。
他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告訴我們儘量做到平靜心,順應自然,就符合了“道”的發展。
老子又以“上善若水”來具體說明“道法自然”的特質。“水利萬物而不爭”,世上沒有哪種事物能像水一樣博愛,對萬物它會一視同仁,卻不求任何回報,更不會跟萬物爭名奪利。水滋養萬物又能順其自然,不強加自己的意志給萬物,這是道的至高境界。
這兩句話給我們的現實指導意義:平時要多做善事,少與人計較得失,不與人爭吵,做一個有道德、有品位、有影響力的人,最終實現全民提升。
-
5 # 人體和意識
老子與道:
老子是通過修行悟道,覺知了人體的先天認知,再以人為主體(道、太極),以自身經歷的證道知之,總結歸納了《道德經》的德經,以此由淺入深地講述了天下之物的可存在和可發展的平衡表現形態,及其變化規律和形式特點。以此推演了宇宙的存在形態和變化規律,並將其稱為道。依據物件不同,又可分為天道地道人道的三才之道。正如《文始經》所述,道同於水性,在於水性無源無歸,道性無首無尾,所以,常以可見可知的水性來擬喻可知而不可見的道性,即“上善若水”。
所以自以為,老子是悟道、證道且得道的高人,知道了人性和天下之物的物性及其共性,即老子所說的“道”。其根本思想與伏羲相同,都是以宇宙全息統一為基礎,以陰陽同生、相依、共存、共榮為事物存在形態和變化根源,這種宇宙全息統一的關係和影響規律,就是老子“道”的概念。《易經》的中心思想也是如此。
這種共性規律適於所有天下之物,也適於宇宙。其相互作用和關聯性,同於中國的圍棋思維模式。
--2019.3.2
-
6 # 道法自然powerup
道法自然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是 “自然而然” 的。老子用了一氣貫通的手法,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精闢涵括、闡述出來。“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規律,道法自然也就順應自然,使天地萬物處於不受外力干涉的自然和諧狀態。
上善若水 出自道德經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哲學的理論基礎是由“道”這個觀念開展出來的,而“道”的問題,事實上只是一個虛擬的問題。
老子的《道德經》中特別推崇“水”的精神,老子多次提到水,那麼水到底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老子認為水是最接近於“道”的東西,他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地球70%是水,人體70%是水,人所有的新陳代謝都和水有關,水滋養我們身體的所有器官,上善之心無所不在。
道是無形無相,而德是有形有相。
老子以水喻“道”,將無形的道有行化。以形象、具體、生動的手法,來傳播、傳授、他首創的“道”。道法自然,講的是道的內在規律,而上善若水,就是道的外在表現形式。
所以《道德經》即講道法自然,又講上善若水。
選擇題
上善若水。道德的力量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卻是事關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你我幸福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國正處在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更加需要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①價值觀影響人們實踐活動的指向
②理性認識必然推動認識的發展
④改造客觀世界的核心是改造思想
A.①②
答案:C
-
7 # 文勝則史
不喜歡拐彎抹角,直接亮出答案: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所謂“上善若水”,把水作為人間道德的楷模,正是“人法地”的具體表現。其實所謂“道法自然”,也是說“道”要向“天”“地”自然學習。
大家對於“道法自然”,常常會有不同的瞭解。一個常見的疑問是:“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概念,為什麼還要向自然學習?這個“自然”到底是什麼東西?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甚至有人玩兒起文字遊戲,說“道法自然”的“法”,和“人法地,地法天”的“法”不是一個意思:“人法地”的“法”是動詞,是“效仿,學習”的意思;而“道法自然”的“法”是名詞,是“方法,規律”的意思。所謂“道法自然”,就可以解釋成“大道執行的規律,就是自然而然,不刻意而為”。
雖然一口氣打了那麼多字,我其實並不贊成這樣的解釋。我認為這四個“法”是一個整體,不應該做出不同的解釋。“道法自然”,就是“道要向自然學習”。那麼“自然”又是指什麼呢?這個也很簡單,“自然”就是指“天地”。在老子看來,大道“周行而不殆”,所謂“周行”,就不是單向運動,而是迴圈運動。老子還說過,“反者道之動”,說明這個迴圈運動,還不是圓形的迴圈,確切地說應該是折返運動。地向天學習,天向道學習,不過道也並不是執行的終點,它還要再回過頭來,再向天地學習。
其實如果真要玩兒文字遊戲,或者說從文字入手進行分析,我們也可以說,這四句話本來就是“互文見義”,“人,地,天,道”,並不是一對一的單向學習,而是說大家要互相學習。老子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前面,其實還有一句話:“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也許我們不應該把四者看作上下的遞進關係,而是應該看作平等的並列關係。也許在生成論上看,萬物的出現有其順序,不過一旦生成之後,就應該平等相處,互相學習。這種混合一體的道,也才更能體現東方圓融的智慧。
-
8 # 鄧端端
道法自然,就是效法自然的意思。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什麼是道?什麼是自然?
道是不可言說的,很難講清楚什麼是道。但我們可以簡單瞭解一下它的幾個基本含義:一、道指宇宙的本原;二、指自然的規律;三、指人事之法則。
而自然顧名思義就是指自然界,整個客觀物質世界,也包括整個宇宙;自然也指自然而然,不人為地干預順其自然其本固有的屬性規律發展。
因此從自然這兩種含義中,我們不難發現它和道的含義是非常相似的,道即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也指整個客觀物質世界和客觀物質世界本身的規律。道和自然其實就是一個意思,道是自然,自然也是道。只不過道是更深層次的;自然是表,是道的外化形式。
因此,道法自然,就是效法它自己,按照它自己本身的規律去執行。它要告訴我們的是:做事要遵守萬事萬物的客觀規律,順應大道而行;凡是逆道而行、違反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都會被撞的頭破血流。
上善若水,最高的善是像水一樣。不爭不搶,看似無為卻是不為而無不為,潤澤萬物而不居功,處眾人之所惡而心甘情願。這就是水的品質。水的這種美好的品格不正是我們應該向之學習的嗎?
道法自然是要我們順應大道的規律而為,上善若水是要我們擁有美好的品德。道法自然告訴你做事要順道而為;上善若水告訴你做人要向善而為。
回到問題的本身《道德經》為什麼即講“道法自然”又講“上善若水”呢?就是因為道法自然是教你如何做事的;而上善若水是教你如何做人的。如果只告訴你如何做事而不告訴你如何做人,那你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嗎?
-
9 # 劉林vlog
道法
道法泛指宗教的學說與法術,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主要認知為宇宙萬物萬事都生於道,其死生成敗都是由道決定的,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祕物質或實體,其可統攝萬物,擁有絕對權威、主宰自然進化、決定人世命運的力量。道家道法強調“道法自然”,即人受制於地,地受制於天,天受制於規則,規則受制於其本身。
基本資訊
中文名:道法
類別:社會意識形態
定義:泛指宗教的學說與法術
基本解釋:老子的哲學思想
詞語解釋
道法自然
道法
基本解釋: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道法自然。"老子認為,"道"雖是生長萬物的,卻是無目的﹑無意識的,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即不把萬物據為己有,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主宰和支配萬物,而是聽任萬物自然而然發展著。
詞語分開解釋:
道法:1.道理法度。2.遵循效法。3.遵守法制。4.道教的教義。5.道教的法術。6.即佛法。7.泛指宗教的學說與法術。
自然:①即“自然界”。廣義指具有無窮多樣性的一切存在物,與宇宙、物質、存在、客觀實在等範疇同義,包括人類社會。狹義指與人類社會相區別的物質世界。通常分為非生命系統和生命系統。被人類活動改變了的自然界,通常稱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②天然而非人工的:自然銅|自然力|自然風光|自然資源。③自然而然;按事物內部規律發展變化:自然免疫|順其自然|自然消亡|他自然能想出辦法來。④自若,不拘束,不呆板:動作自然|表情自然|他表演得很自然。⑤副詞。當然:你是他父親,他自然聽你的|你去請他,他自然會來。⑥連詞。表示轉折:我們不能過分強調條件,自然,也不能不講條件|寫文章要注意表達形式,自然,更重要的還是內容。
道理法度
道理
1.事物的規律:熱脹冷縮的道理
2.事情或論點的是非得失的根據,理由,情理:你說話很有道理,我完全同意。
3.辦法;打算:我自有辦法。
法度
1. [law]∶法律制度
2. [moral standard]∶規矩,行為的準則
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 漢· 賈誼《過秦論》
遵守法制
法制
1.法令制度。
《管子·法禁》:“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漢賈誼《新書·制不定》:“仁義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清 何琇《樵香小記·鈞金束矢》:“夫聖王之世,法制修明,豪強縱暴,有舉其官者矣,安用訟哉?”
2.統治階級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和根據這些法律制度建立的社會秩序。法制在不同性質的國家,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具體內容。
嚴復《原強》:“自其官工兵商法制之明備而觀之,則人知其職,不督而辦,事至纖悉,莫不備舉。”巴金《作家要有勇氣,文藝要有法治》:“這就說明發揚民主要講兩方面,一方面要講勇氣,一方面還要有健全的法制來保障。”
3.猶方案,格式。
宋范仲淹《奏陝西河北攻守等策》:“須差近臣,往彼密為經略,方可預定法制,臨時不至差失。” 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下·格局》:“舊曲韻雜,出入無常者,因其法制未備,原無成格可守,不足怪也。”
道教教義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經》為伏羲、周公、孔子三聖創立,伏羲創造了八卦,周文王創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則為易經作《易傳》,由此形成了中華文化的總源頭,是諸子百家的開始。東漢時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明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又當定陵鎮靜,以道法宥天下,四五十年間,留賢在野,怨諮不生。”
教義
指一種宗教所信奉和宣揚的神學道理思想
道家道法
道家“道法自然”
老子的哲學思想。“道法自然”語出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無狀之狀”的自然。人受制於地,地受制於天,天受制於規則,規則受制於自然。而我們科技的每一次的進步都以為自己看清楚了這個世界,掌握了這個世界,是絕對的真理,然受制於自身所限,隨著時間的推移,再邁一步的時候,又自嘲自己停留在某種固定的思維中幾百甚至上千年?從這裡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識裡,就是自然法。當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過,在治理國家時,他主張用自然法來治理天下。
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無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參考:道法會元、道法自然、道法心傳
道教法術
法術泛指方術之士所採用的畫符、唸咒等迷信手段。亦指神仙和道人呼風喚雨、驅邪除病等手段。
學說法術
宗教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祕力量或實體,該神祕統攝萬物而擁有絕對權威、主宰自然進化、決定人世命運,從而使人對該一神祕產生敬畏及崇拜,並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學說指學術上自成理論體系的主張或見解。
道教符咒
道教符咒
符咒法術是道教應用咒語祈請神明、詛咒鬼蜮的一種方術。被認為可以感通天帝,役使鬼神,達到除邪消災、逢凶化吉的目的。咒語導源於巫覡。《尚書•無逸》有“厥口詛祝”,《正義》曰:“以言告神謂之祝,請神加殃謂之詛。”①其書面形式,最初發現於東漢墓葬中,與符籙連為一紙,表明在東漢時符籙與咒語已經合併使用。故道教在承襲符籙術時,同時也承襲咒術,此後道士作法時,符咒並用一直成為定製。道教在長期傳習過程中,對咒語作了很大的發展,創制了各式各樣用於各種場合的咒語。它們散見於眾多的符籙、道法書中,又有一些咒語專書加以結集。如《太上三洞神咒》十二卷,即收有長短咒語七百三十六首,數量是很多的。道教咒語與符籙一樣,使用十分廣泛。有用於治病者,加《咒棗治病咒》《咒水治咽喉咒》《治寒病咒》等。有用於內丹修煉者,如《淨口咒》、《淨身咒》、《淨天地咒》、《安魂定魄咒》、《坐煉咒》等。有用於驅逐邪祟者,如《六合咒》《役遣咒》《禳童稚多災符咒》等。有用於雷法者,如《起風咒》、《起雲咒》、《起雨咒》、《起雷咒》等。就其語言內容而言,有向天神或大神祈求者,大多為陳述心願、頌揚威德之詞;有向一般神靈進行呼召役遣者,大多為命令之語;有向鬼蜮進行詛咒、呵責者,大多為斥責,威嚇之詞。其語言形式,大多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組成的韻語(以四言為最多),少數為長短不齊的無韻語,還有一些夾有梵文譯音或純為梵文譯音的咒語,如“唎吽囉吒”等。咒語的文末,一般都以“急急如律令”作結。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一說:“急急如律令,漢之公移常語,猶今雲符到奉行。張天師,漢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②茲舉道書所載數例,以見一斑:《天蓬敕咒》:天蓬天蓬,萬神之宗。威嚴大道,遊行太空。坐南鬥內,立北斗中。紫微大帥,天皇賜功。金闕玉房,大有神功。怒動天地,日月失光。氣吞五嶽,傾摧四方。順吾咒者,速來伏降。違吾咒者,傾死滅亡。急急如律令。③《淨身神咒》:靈寶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藏玄冥。青龍白虎,隊仗紛紜。朱雀玄武,侍衛我真。④《致雨咒》:五帝五龍,降光行風。廣佈潤澤,輔佐雷公。五湖四海,水最朝宗。神符命汝,常川聽從。敢有違者,雷斧不容。急急如律令。⑤道士唸咒,有出聲的念,有不出聲的默唸(稱心咒、密咒)。唸咒時,常配合掐訣。所謂掐訣,即將手指的指根、指節、指頭、指甲背等處,分別與天干、地支、五行、七政、八卦、二十八宿相配,按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或模仿某種形象,作出伸、屈、拉、勾、交等各種手勢,即成各種訣。《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十六雲:“訣有七百餘目”,“凡掐訣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將治事。”⑥意謂以此手訣,上通神真,役使神將,治伏群邪。咒語的思想基礎,與符籙一樣是鬼神論。但也有人認為氣功師如運用這一形式與存思,行氣相配合,或許有助於集中精力,誘導意念,使其容易進入氣功能狀態。參考:道法會元、道法自然、道法心傳
相關典籍
簡介
《道法》是中國古代治國著作《黃帝四經》裡記載的一篇文章。
《黃帝四經》包含四部經典:《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
《黃帝四經》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初付於帛書老子乙本前,當時稱《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後經專家鑑定,認為此書是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漢書.藝文志》曾經著錄此書,但漢以後就失傳了,學者根據書的內容、文字、篇章數目等研究,認為此書成書時期當晚於《老子》,早於《管子》、《孟子》、《莊子》。它體現了道家學說由老子一派變成黃老學派的轉變,對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黃帝四經》於經學研究有極重要的地位。
原文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口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虛無(刑)形,其?冥冥,萬物之所從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誇,以不足為有餘。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禍福同道,莫知其所從生。見知之道,唯虛無有。虛無有,秋稿(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則黑白之分已。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也),無執?(也),無處也,無為?(也),無私?(也)。是故天下有事,無不自為刑(形)名聲號矣。刑(形)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跡匿正矣。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聖。無私者知(智),至知(智)者為天下稽。稱以權衡,參以天當。天下有事,必有巧驗。事如直木,多如倉粟,鬥石已具,尺寸已陳,則無所逃其神。度量已具,則治而制之矣。絕而復屬,亡而復存,孰知其神。死而復生,以禍為福,執知其極,反索之無刑(形),故知禍福之所從生,應化之道,平衡而止。輕重不稱,是(胃)謂失道。天地有恆常,萬民有恆事,貴賤有恆位,畜臣有恆道,使民有恆度。天地之恆常,四時、晦明、生殺、(柔)剛。萬民之恆事,男農,女工。貴賤之恆立(位),賢不宵(肖)不相放(妨)。畜臣之恆道,任能毋過其所長。使民之恆度,去私而立公。變恆過度,以奇相御。正、奇有立(位),而名口弗去。凡事無大小,物自為舍。逆順死生,物自為名。名刑(形)已定,物自為正。故唯執(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當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故能至素至精,(浩)彌無刑(形),然後可以為天下正。
譯文
作為宇宙本原的道產生了各項法度,法就像繩墨辨明曲直一樣決定著事物的成敗得失。因此既然制定了各項法度就不可違犯,法度一旦設立便不可廢弛。所以說如果能夠以繩墨法度自正,然後就可以識天下萬物之理而不會迷惑。
道體虛空無形,寂靜深遠,萬物賴之以生。人一降生便有患害隨之,這是因為人的本性中存在著慾望且這種慾望永無止境。人生則好妄動,妄動必有患害。具體表現在不能相識而動,甚至還逆時而動。妄動必然妄舉事,舉事則患害隨之,具體表現在行事違逆事理或舉事不量力而行,甚至行事不知功用何在。凡人舉事必有言說,有言說即有患害,具體表現在言無徵而爽信或口出大言不知尊敬他人,或者明明做不到的事卻稱能做到,或言過其實浮誇,或力所不及卻揚言力量大有餘。
宇宙萬物萬事都生於道,其死生成敗都是由道決定的。禍福同出一門,人們卻不知道它們產生的原因。要想明白死生、成敗、禍福的道理,只有依靠道了。依靠道,就能把握所出現的細微事物的形和名,形和名的觀念一旦確立,那麼是非黑白的分界也是隨之確定了。所以懂得大道的人示範天下的便是變通而不固執,功成而不依賴它,順時而動不妄為,處事公正不以私意。因此天下之事便可以在形名確立、名實相符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得到治理。各項法令制度都已確立,官職都已建置,那麼天下萬物就都在正道中了。
心胸廣闊,能包容一切的人是精明的,最為精明的人總能建立功業。遵循正道的人總能達到因時而靜的最高境界(至靜),至靜的人就是聖人。大公無私的人總是睿智的,至智的人可以成為天下所取法的榜樣。如果用法度來審定是非,並且參照自然、社會的必然規律,那麼天下之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證驗了。事物繁多,多得如同倉中的粟米,然而法律制度一一設定具備了,那麼再隱祕微妙的東西也無法逃脫。所以說法度已經具備了,所有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監督和治理。斷絕了的世祀會重新接續,滅亡了的國家會重新出現,誰能知道其中的奧祕呢?衰敗的國家又變得興盛了,禍事又變成了福事,誰能知道其中的究竟呢?只要反求於道,便可以懂得上述禍福、死生、存亡等產生的原因了。應付事物變化的方法在於掌握平衡和適度,輕重不當,便是失道。
天地之間存在著永恆的規律,天下百姓各自從事著自己的本職,貴賤高低也都有它們確定的位置,使用下臣有確定的方法,統治百姓有既定的守則。四季更迭、晝夜交替,榮枯變換、柔剛轉化便是天地間所存在的固有規律。男耕女織便是老百姓所從事的固定工作。有才德和無才德的人不能處於同等的地位,就是貴賤都有它們確立的位置。選任官吏時,職位的高低要與他們的能力相符,這便是使用下臣的確定方法。去私門而行公道,這是統治人民的既定守則。如果一旦出現了不正常或超越了常規的事情,就要相應地採取非常規的手段加以控制。而治理國家所使用的常規和特殊方法是因事而施的,明白了這一點,那麼判定事物時也就不會發生偏頗了。事物無論鉅細大小都有它們各自存在的理由,而逆順死生等一切情況的發生都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質決定的;根據性質就可以準確界定事物的名稱和概念了,因而也就可以對該事物做出正確處理。
聖人不但能體悟自然執行的規律,還能瞭解君道和臣道所應存在的分界,又能詳察萬物發生及終結的內在原因,然而卻從不以天地萬物的主宰自居,所以他能深遠廣泛的體悟萬事萬物,併成為天下的楷模。
-
10 # 墨羽書法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 水:這裡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礱江。其與金沙江合流後的一段,古時亦稱若水。[1] 通俗一說: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出處是這樣的:一日,孔子和老子出遊,看到一條小溪,都是一番感慨。老子便說出了這一番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孔子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逝者如斯夫!”表現出兩個不同學派對同一事物發出的不同感想。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後)(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誕生),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今河南鹿邑,一說渦陽)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室吏(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
“道法自然”出處
《老子》第25章中書: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含義
無生有,有歸無。這是萬事萬物的起點和終點以及運動變化的最後依據。無外無他,無蘊含有且是有。無生有,是無動而有然,也就是說,無自然而有然。 有源於無而歸無。有歸無是有動而無然,也就是說,有自然而無然。 無有是一體的兩極。無有向對方的運動,或稱雙向運動或反運動,就是自然。 無有就是道。往返的運動,或自然,就是德。德就是道內兩極之間往返的關係。 一是無,二是有。一生二,二歸一。一生二歸交合而生的三就是德,就是自然。 一是陽,二是陰。陽授陰,陰受陽。陽授陰受交合而生的旋轉就是德能,就是自然。 陰陽有限而失衡,陽授陰受失衡而生正負。產生正負的旋轉仍是德能,仍是自然。
《道德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哲學著作,雖然僅有五千餘字,卻涉及到哲理、修身、軍事、治國等等方面,是一本包羅永珍、澤被後世的經典著作。
從古至今,有多少人能體悟到老子的本心?!
從古至今,有多少人能窺見到大道的存在?!
從古至今,又有多少人能看懂這本曠世奇書?!
我個人對《道德經》的瞭解很膚淺,也不能證明我已看懂,如果說非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道德經》的話,那就是“道法自然”了。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明明白白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是辭句雖然簡單,各人的理解和實際應用卻因領悟和際遇的不同而千差萬別。
然後,道法自然固然是《道德經》精粹,但實際應用起來頗有些難度,我們這些平凡的普通人還是效法於另一句“上善若水”比較好。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因為水滋潤萬物又不與萬物相爭,還甘心處在眾人嫌棄之地,所以接近於“道”,普通人學習上善若水確實最方便也最容易看到效果。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老子說過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最接近於大地,最接近學到的也是大地的內涵,但是由於大地太過廣闊不易入手,所以學習接近於道的水便成了最好的辦法。
但是僅有這一句“上善若水”還不夠,老子擔心我們這些普通人理解不了,所以又詳細列明瞭七種情況,教我們一一學習,這樣就能更方便的做到上善若水了。
這七種情況我曾經比喻為七種武器,它們分別是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譯成現代文就是居住在適宜的地方;保持深沉寧靜的內心;待人接物與人為善;說話辦事恪守承諾;為政則政治清明;做事則發揮所長;行動就抓住時機。
這七種情況說的明白具體,日常生活中如果按照這七種情況去做,哪怕一時之間掌握不了全部,能做到其中一部分也會讓你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只不過行動暗自吻合之七種情況其中之四,便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實現了從失敗到勝利的大逆轉,打敗仇敵吳國,迫使仇人夫差自殺。這七種武器的厲害之處可想而知。
我們現代人學習《道德經》,應該不單單只是懷古念舊,而是為了學以致用,在現實生活中運用《道德經》的知識,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從而為自己和家人創造出更好的生活。
老子本人在《道德經》第十四章裡也說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說要用過去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總之學以致用是沒錯的。
然後我們普通人學習《道德經》的話就先從上善若水學起,行動上先從那“七種武器”開始學起,哪怕對於大道還沒有明確清晰的認識,在行動上也可以日行一善,每天都有新的進步!
最後多說幾句,據個人理解,其實道本身玄妙難識,你不妨把道理解為有層次的,剛開始從上善若水學起,等基本做到以後再取法於地,然後逐步取法於天,等到你理解並掌握天道的特點和規律,才可以取法於自然,到那時,你就可以無為而無不為,世間萬物都不會再是你的羈絆,反而會成為你提高、上升的助力!
何為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老子曰: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道先天地而有,無名字,無形狀,無情感。看、看不見,聽、聽不到,摸也摸不得。
道——先天地有則無名,無名則不居功,不居功則為上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道——至廣、至大、包羅永珍,大象也無形。無形則無生滅,生生不息。水至柔,當它是液態時去到哪裡就隨著那裡的形狀,沒有固定的形狀。水至淨,當它是固態時我們叫它為冰,它是玲瓏剔透沒有色彩。水至清,當它是氣態時,水蒸氣去往上空結成☁️,遇冷又成☔️變回液態回到地上,地上的水在冬天又結成固態冰,到春天遇熱又化為水。水是如是迴圈往復,生生不息。
道——無情即不存私:沒有偏愛及私情,旋轉執行生化天地萬物,對萬物一視同仁,沒有半點偏愛和私護。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裡法的含義?
法有“約束、限制、規律”的意思。可以解為效法,參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也就是人要以地的規則來行事,地以天的規則來行事,天以道的規則來行事……。後者是前者的參照物。前者依據後者的規矩,法則來運轉,或者說,後者是對前者的約束。
這裡自然的含義?
自然——自在的本源,它創生了宇宙萬物,是萬物之母,超越在宇宙萬物之上。同時,這個自然又運行於宇宙萬物之中。宇宙萬物之中,皆有自然之力量。至高之自然,表現在宇宙萬物的自然本性中。萬物之中有自然,萬民之中也有自然。
自然——是希言的,因為“虛”與“靜”原本就是宇宙創生之根本。我們遇見過一朵花開的美麗,卻從未聽到過花開的聲音;宇宙在虛靜之中創生和執行萬物;“水善利萬物而有靜”,萬物在無聲無息之中被滋養;“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希言就是少干預、尊重萬物身上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