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豬2703
-
2 # 小白愛炒股
1929年實在是一個太過於特殊的年份,那一年不僅僅是經濟大蕭條時代的開始,也是一戰後國家實力的重新劃分,甚至幾十年以後,引發2008年經濟危機的政策,都可以追溯到大蕭條時代。從歷史的緯度去看,1929年的大蕭條恰恰是全球經濟的主導權從英國轉向美國的前奏。
1920年初期的美國,可謂生機勃勃。摩天大樓、商業廣播、福特汽車,城鎮居民人數開始超過了農村,中產階級男士們每天早上西裝筆挺,提著公文包出入大樓,而女性則穿著時髦優雅的直筒裙。福特汽車截止1927年時,已經賣出了1500萬輛。而汽車在當時是絕對的奢侈品。路邊的廣告牌上,摩登女郎則在告訴你,優質中產的生活是家庭最好擁有兩輛車。洗衣機、電烤爐、冰箱、縫紉機,太多適合美好生活的用品了,買不起,沒關係,有信用卡。
那時的人們人手數張信用卡,人人都會用分期付款買大件商品。那時的美國,已經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各種海外投資大手筆,大撒幣,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俄國都欠著美國的鉅額債務。
1925至1928年,美國海外投資年均11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數千億美元甚至更多。1928年胡佛總統上臺發表演講: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勝利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人們的生活是舒適的,優渥的,人人都激進,夢想著未來會住上更大的房子,開上更豪華的車。
1920年,英國的製造業生產增長指數為92.6,美國的製造業生產增長指數為122.2,到了1929年,大蕭條時代來臨的那一年,英國製造業指數為100.3,美國為180.8. 而日本的製造業生產增長指數達到了324。
1929年夏季的三個月中,通用電氣公司的股票從268上升到391,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165上漲到258.
所有人都對未來充滿信心。1929年10月24日,美國股市突然暴跌,一天驟降12.8%。這一切都只是剛剛開始。到了10月29日,星期二這天,股指一天下跌了40%。這一天,是“黑色星期二”。也是大蕭條時代的起點。彷彿一記重錘,如水晶般美好的生活就輕易破碎了。銀行被擠兌,商店裡的商品被採購一空,緊接著,銀行出現問題,導致工廠停工,工人失業,然後蔓延到更多的產業和人群,失業,斷供,沒有錢,沒有食物,流落街頭,生活如同一條拋物線,急轉直下。
人們沒有想到蕭條來的如此猛烈,而且持續時間如此之長。美國股票下跌持續 了三年,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262美元下跌到22美元,通用汽車公司的股票從73美元下降到8美元。到1933年時,工業總產量和國民收入暴跌了一半,商品批發價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貿易額下降了三分之二。而這種影響也從美國波及到了全世界。美國金融機構開始回收國外的短期貸款,其他國家也間接受到了影響。很快所有的國家都放棄了金本位制。這樣的經濟大變動也引發了社會大動盪 ,大規模的失業問題已經到了極其悲慘的程度。
根據《光榮與夢想》一書中介紹,大蕭條時期人們的生活急轉直下,有絕望的媽媽帶著孩子開啟煤氣自殺,因為實在找不到食物。紐約和芝加哥的城市中到處可以看到人們在丟棄的罐頭中找剩肉。孩子們稍微長大一點就學會撿瓶子,排隊在商店中買隔夜麵包。無數人流浪街頭,無家可歸。人們對進監獄這件事絲毫不覺得有什麼,因為畢竟那裡還有食物和睡覺的地方。大蕭條時代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因為營養不良,身高遠遠低於其他時代的人。而在農村,大片的小麥丟在田地中無人收割。因為農產品收購的價格太低了,幾乎無法支付收割小麥的費用。
大量的蘋果爛在果園裡,因為只有絕對毫無瑕疵的蘋果才賣得出去,一箱蘋果200個只賣40到50美分,而與此同時,城市中數以百萬計的孩子們因數貧窮,整個冬天都吃不到一個蘋果,城市裡的人們在垃圾堆中撿食物,而在波特蘭市的養殖戶不得不在秋天殺了3000只羊,把它們拋進了山谷裡。因為用船運一隻羊要支付1.1美元,而他賣一隻羊還不到1美元,他根本養不起這些羊了,又不能讓它們捱餓,只好將它們殺了拋進峽谷裡。
美國西部和西南部的路上到處擠滿了飢餓的搭便車者,每一條鐵路旁邊都能看到無家可歸者燃起的篝火。看上去是如此的矛盾不是嗎?農民因為工業人口的貧困而變得貧困,工業人口也因農民的貧困而貧困。他們都沒有錢去購買對方的產品,在同一個國家裡,同時出現了生產過剩和消費不足的情況。那麼,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原因在哪裡?
我試著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待一二。
一、從國際形勢上看,維持世界秩序的是老二而不是老大,因此國際秩序結構混亂而脆弱。實際上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世界力量的發展趨勢就是新崛起的德、俄、美越來越有影響力。世界格局在慢慢開始發生改變。但是一戰之後,德國已經徹底戰敗,俄國也在革命中崩潰後退縮到其布林什維克領導的孤立狀態,美國明明在1919年以後是無可爭議的最強國,但卻在1920年後,選擇退出外交舞臺的中心,處於外交上的孤立狀態。所以在1920年以後,國際事務和秩序依然是以英、法為主導的秩序。(但這兩國在一戰中都曾遭到重創)
當時的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產油國,也是銅的最大消費國,它的鋼產量相當於德、英、法三個國家加在一起還多。他的汽車產量和擁有的汽車數量比當時全世界加在一起還要多。它是整整一個大陸而且發展得那麼快,它即將超過整個歐洲。
20年代的美國,異常強大。它是除日本以外唯 一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得利的大國。它已經是工業品和食品的最大生產國,也是世界上頭號的金融國家和債權國,它的黃金儲備最多。它的生產能力無以倫比。
但是,當時的美國國內主流意見是堅決拒絕在世界政治中擔任領導角色。他們認為如果處在世界政治領導地位的國家,不可避免的要陷入到無窮無盡的外交和軍事糾紛,只要美國的商業利益沒有被其他國家的行為所損害,就沒有理由捲入外部事件。所謂悶聲發大財。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美國經濟自給自足的程度太高了,所以外部世界的紛擾對它來講並沒有任何意義。
當時的歐洲,英國一戰中受損嚴重,法國嚴防死守德國重新崛起,德國陷入鉅額戰爭賠款中無法自拔,國內通脹嚴重,經濟一團糟。整個歐洲在吵鬧,蘇聯被孤立,日本暫時沒有動靜。
英法所主導的國聯在主導著世界秩序,但因為英法在早期對國聯應該成為什麼樣的組織,是警察還是調解人,一直爭議不斷,導致這個機構缺乏執行力,並沒有維護集體安全的實際手段。
最終國聯導致的結果非常諷剌。國聯的存在導致了一波信奉和平、民主的國家各種混亂,而那些以侵略為目的,而打著國家生存空間的擴張主義上臺,取代了民主派。比如德國的魏瑪共和國的混亂,給了希特勒上臺的機會。
二、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
經濟上的不平衡來自於國際和國內。
一戰之後,美國成為了最大的債權國,英國曾經在戰前是最大的債權國,但戰後國力受損,英鎊作為儲備貨幣已經力不從心,世界貨幣體系開始脆弱和不穩定。
美國長期以來都是貿易順差,而且由於國內的政治原因,使得關稅一直保持在高水平,從而使這種貿易順差也在不斷的加大。
從整個20年代開始,由於美國向各國都提供了短期貸款,從而很多國家為了支付戰爭債務,金錢源源不斷的流入美國,使得美國的黃金儲藏量在1924年時已經達到44.99億美元,是世界黃金總儲備的一半。
但這種虛假的繁榮不可能一直維持下去,戰後各國的經濟都非常糟糕,由於支付款到期,債務國不得不減少了從美國進口的商品,衝擊了美國的農業和製造業,而且有些國家拖欠欠款,直接受到影響的就是美國的金融公司。
而國內的經濟不平衡也更加嚴重。
首先城鎮化發展到了一定的瓶頸,城鎮化的高潮期已經結束,房地產的紅利期已經不再。
20年代美國城市人口已經達到了六成以上,1930年時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在只佔五分之一。
居民普遍超前消費,金融機構一直也在鼓勵人們辦多張信用卡,刷卡分期置辦各種消費品。上升週期的時候居民加了過多的槓桿買車買房買奢侈品,旅行和超前消費,當財政收緊,去槓桿的時候,失業再加上還款,全國哀嚎一片。
而同時,由於在一戰中接到的大量訂單,各大公司一直致力於流水線和生產效率的提高,但一戰過後,外部需求有所減少,國內消費需求在城鎮化到達一定程度之時也接近於飽和,從而很多製造業的產能是嚴重過剩的。但國內最突出的矛盾還是工資遠遠落後於不斷上升的生產率。
從1920年到1929年,整整9年時間,工人每小時的工資只上升了2%,而工廠中工人的生產率卻提升了55%。而農民的收入也由於農產品的收購價格不斷下跌,而租稅和生活費用卻在不斷上升,農民的收益也在大幅減少。
1930年時,農場工人的收入只是工廠工人收入的30%。所以就造成了農民因工業人口的貧因而變得貧困,工業人口也因農民的貧困而貧困。他們都買不起對方提供的產品。
而當時美國的銀行業也存在著致命的弱點,當時有很多獨立的銀行在經營,有不少銀行盲目樂觀,當國外的投資和借款,對方惡意拖欠,甚至不還之時,有些銀行缺乏足夠的財力去支撐。當一家銀行倒閉之時,恐慌蔓延開來,會發生擠兌。
正如2008年時伯南克所說:大蕭條始於股票市場崩盤,但拖垮經濟的是信用的崩潰,市民無法借款,買不到房,做不了生意,存不了款,信用一旦崩潰,一切都不存在。
當時美國的經濟結構傾向於保護主義(特別是農業)而不是自由貿易,關稅很高。銀行業也沒有類似於英格蘭銀行的機構,經濟的起落所帶來的動盪就更大。而國內的政治家們也更直接受到國內遊說集團的影響。
這一切意味著,當時國際金融和商業系統所圍繞運轉的中心是非常不穩定和有缺陷的,當沒有一個真正的“最後借主”為發展世界經濟的基礎設施提供長期貸款和穩定國際收支時,勢必會有一場混亂。在大蕭條持續的過程中,雖然羅斯福總統實行了很多新政,但是就業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改觀。
新政的各項計劃並不足以剌激經濟和利用那些過剩的生產能力。直到美國開始大力重整軍備才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
1940年,海軍獲准擴大其戰列艦隊,陸軍飛行部隊計劃由7800架戰鬥機組成84個編組,通過“選 徵兵役及訓練法”建立起一支近100萬人的陸軍。只有這些舉措才對美國經濟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過剩的生產率完全得到了利用,失業率的問題也一併解決。和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大蕭條之前,美國是實力最強的國家,但軍備力量卻只是一箇中等國家的水準。
20年代美國實力最強,30年代受大蕭條影響最大,但仍然不失為一個沉睡的巨人。1938年後,這個國家開始了軍備競賽和戰略分析。從只注重經濟,不願當世界老大,到開始增加軍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這個經濟大國自動變成了軍事強國。柏林和東京開始意識到這將在多大程度上限制它們進一步擴張的機會。
希特勒認識到,他不敢等到40年代中期才開始他的征服戰,因為到那時,軍事力量的對比將不可逆轉的倒向英、法、美的一邊。
因為誰也不想在一個被超級大國控制的世界裡,變成一箇中等國家。所以柏林和東京都有了立即採取行動的強烈戰略意圖。
-
3 # 軍機處留級生
大蕭條從1929年持續到1939年,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蕭條。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指出,1929年10月24日的股市崩盤是經濟衰退的開始。但事實是,許多事情導致了大蕭條,而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事件。
在美國,大蕭條削弱了赫伯特·胡佛的總統地位,並導致了1960年的大選富蘭克林·羅斯福1932年。向國家承諾新政,羅斯福將成為美國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統。經濟衰退不僅僅侷限於美國;它影響了許多發達國家。歐洲蕭條的原因之一是納粹在德國掌權,播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是什麼導致了大蕭條?
1929年,紐約市華爾街黑色星期二股市崩盤後,工人們恐慌地湧向街頭。
今天被記為“黑色星期二”1929年10月29日的股市崩盤這既不是大蕭條的唯一原因,也不是當月的第一次崩潰,但它通常被認為是大蕭條開始的最明顯標誌。就在那個夏天,該市場曾創下歷史新高,但在9月份開始下跌。
10月24日週四,開盤時市場暴跌,引發恐慌。儘管投資者設法阻止了下跌,但僅僅五天後的“黑色星期二”,市場崩潰了,損失了12%的價值,損失了140億美元的投資。兩個月後,股東們損失了400多億美元。儘管到1930年底,股市收復了部分失地,但經濟還是遭到了重創。美國真正進入了所謂的大蕭條。
1931年6月30日,紐約美國聯合銀行外的一群儲戶,在銀行倒閉前未能提取存款。
股市崩盤的影響波及整個經濟。近700家銀行在1929年的最後幾個月倒閉,3000多家銀行在1930年倒閉。聯邦存款保險是前所未聞的,所以當銀行倒閉時,人們失去了所有的錢。一些人驚慌失措,導致銀行擠兌因為人們拼命地提取他們的錢,這反過來迫使更多的銀行關閉。到本世紀末,9000多家銀行已經倒閉。倖存的機構,不確定經濟形勢,關心自己的生存,變得不願意借錢。這加劇了局勢,導致支出越來越少。
大約1930年,紐約東9街203號,在巴哈教團契經營的救濟廚房,失業的男人排隊買咖啡和麵包
隨著人們的投資變得毫無價值,他們的儲蓄減少或耗盡,信貸緊縮到不存在,消費者和企業的支出都陷入停滯。結果,工人被大批解僱。在連鎖反應中,隨著人們失業,他們無法支付通過分期付款購買的物品;收回和驅逐是司空見慣的事。越來越多的未售出存貨開始堆積。失業率上升到25%以上,這意味著幫助緩解經濟形勢的支出更少。
隨著大蕭條加強了對國家的控制,政府被迫採取行動。國會發誓要保護美國工業不受海外競爭者的影響,通過了1930年的關稅法案斯穆特-霍利關稅。該措施對一系列進口商品徵收接近歷史最高水平的稅率。一些美國貿易伙伴通過對美國製造的商品徵收關稅進行報復。結果,世界貿易在1929年至1934年間下降了三分之二。那時,富蘭克林·羅斯福和民主黨控制的國會通過了新的立法,允許總統與其他國家談判大幅降低關稅。
大蕭條時期,弗洛倫斯·湯普森和她的孩子們坐在一起。
環境破壞加劇了大蕭條的經濟破壞。一年之久乾旱再加上不使用土壤保持技術的農業實踐,創造了一個從科羅拉多州東南部到後來被稱為得克薩斯狹長地帶的廣闊區域灰塵碗。大規模的沙塵暴阻塞了城鎮,殺死了莊稼和牲畜,使人們生病,並造成數不清的損失。隨著經濟崩潰,數千人逃離該地區。
有大蕭條的其他原因,但這五個因素被更多的歷史和經濟學學者認為是最重要的。
-
4 # 草根總舵主
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間發源於美國,虛假繁榮1929年,美國經濟日趨繁榮。美國的工業生產指數在1921年時平均僅為67(1923年至1925年為100),但到1928年7月時已上升到110,到1929年6月時則上升到126。給人印象更為深刻的是美國股票市場的行情。實業家、學究式的經濟學家和政府領導人都表示對未來充滿信心。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也於1929年9月向公眾保證:“現在,沒有擔心的理由,這一繁榮的高潮將會繼續下去。”
1929年10月29日,人群聚集在紐約華爾街,當天的股市暴跌。美國的大蕭條耗盡了美國原本可用於歐洲投資的資本。
1929年10月29日人群聚集在紐約華爾街
1929年秋天,股票市場的價格跌到了最低點,世界範圍的經濟蕭條隨之而來,而且蕭條的強烈程度和延續時間的長久都是空前的。造成這意想不到結局的一個原因似乎是嚴重的國際經濟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大規模地成為債權國時發展起來的。
英國在大戰以前已是債權國,但它將來自海外投資和貸款的收入用來支付長期的入超。相反,美國則通常都是貿易順差,而且由於國內政治原因使關稅保持在高水平,這種貿易順差也就被加大。此外,20世紀20年代,因不少國家支付戰爭債務,金錢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貯藏量在1913年至1924年間從19.24億美元增加到44.99億美元,即世界黃金總貯藏量的一半。
有好幾年時間這種不平衡都是因美國在國外的大規模貸款和投資而被抵消;1925年至1928年間,美國平均每年的對外投資總額達到11億美元。當然,這種情況最終加強了不平衡,不可能無限期地繼續下去。由於支付款到期,債務國不得不減少從美國進口的商品,美國某些經濟部門,尤其是農業也就受到了損害。此外,有些感到必須拖欠欠款,這就動搖了美國的某些金融公司。
美國經濟的不平衡與國際經濟的不平衡一樣嚴重,其根本原因在於工資落後於不斷上升的生產率。從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時的工資只上升了2%,而工廠中工人的生產率卻猛增了55%。同時,農民的實際收入也由於農產品價格的不斷下跌、租稅和生活費用的日益上升而正在減少。1910年,每個農場工人的收入還不到非農場工人收入的40%,而到1930年時,這一比例已低於30%。農村的這種貧窮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當時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美國銀行業的弱點是促成1929年股票市場崩潰的最後一個因素。當時,有許多獨立的銀行在經營,有些銀行缺乏足夠的財力來戰勝金融風暴。因此當一家銀行倒閉時,恐慌傳播開來,儲戶便會紛紛趕到其他銀行去提取存款,從而也就引發了一個破壞整個金融結構的連鎖反應。
並後來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其中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這一危機具有持續時間長,範圍廣,破壞力強的特點,其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是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1]大蕭條是現代社會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蕭條,不僅導致了長期的大規模失業,也改變了社會關係,摧毀了執政政府,幫助納粹黨上臺,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
世界經濟大危機又稱“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29~1933 )或“30年代大危機”(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是指1929—1933年間發生的、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波及範圍最廣、打擊最為沉重的世界經濟危機。
世界經濟大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曾經歷了20世紀20年代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但隨著各國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以及開展“產業合理化”運動,生產迅速擴大,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卻在相對縮小,這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銳。
從1929年起,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歷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經濟大危機。危機首先在實力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爆發,然後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國紐約股市的大暴跌,成為此次大危機的導火線。
這次危機歷時近五年,其間資本主義各國工業生產劇烈下降,各國企業大批破產,失業人數激增,失業率高達30%以上。資本主義農業危機與工業危機相互交織激盪,農副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農業生產嚴重衰退。同時國際貿易嚴重萎縮,各國相繼發生了深刻的貨幣信用危機,貨幣紛紛貶值,相繼廢止了金本位制,資本主義國際金融陷入混亂之中。由於商品嚴重滯銷,市場問題變得異常尖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爭奪市場的鬥爭日益激烈。
1933年危機逐漸結束。此後,資本主義世界又出現了五年左右的持續蕭條。這次經濟大危機還加速了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發展,使這些國家走上了對內強化軍事統制、對外大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係,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處於的相對穩定時期,進入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危機影響
(1)經濟上的調整惡化國際關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困境,紛紛提高關稅,實行貨幣貶值等。這些做法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係也日趨惡化。
(2)引發政治危機: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曠日持久,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氾濫,資本主義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
5 # 幣圈財神
具體原因:生產(供給)和銷售(需求)的矛盾。
①貧富差距過大: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人民相對貧困,購買力低於生產能力。
②信貸消費過度膨脹,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加劇生產與銷售的矛盾。
④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影響,使整個社會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
根本原因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
股票投機活動猖獗,掩蓋了生產和銷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
各國國內政策失誤,即經濟危機是自由放任政策的產物。
影響:
(1)經濟上的調整惡化國際關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困境,紛紛提高關稅,實行貨幣貶值等。這些做法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係也日趨惡化。
(2)引發政治危機: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曠日持久,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氾濫,資本主義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
6 # 天府武安君
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一次典型的產能過剩危機。說是世界經濟危機並不準確,應該說是1929年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世紀末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又被稱為電力革命。這次工業革命對於生產力的推動遠遠高於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生產力的影響,其標誌就是大機器時代的來臨。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的帶動了生產力的進步,而且產生了新的產業:大機器工業。而生產組織形式也從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大作坊形式進化為工廠標準化流程生產,這種標準化生產的產生,讓產業工人純熟度及工業產能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標誌之一就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對汽車生產的標準化改進。
可以說,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爆發是前所未有的。各主要工業國家工業產值大幅度增長,工業產品在流水線的支援下不斷下線。這種產能爆發的前景又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的介入,社會資本的介入後又極大的抬高了產能基數。這樣的話,問題就來了。在短短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後的二三十年裡,生產力的極大爆發產出了大量的工業產品,在這個過程中西方工業國的需求及人口並沒有隨產能爆發同步增長,或者說整個西方世界的總需求遠小於總產出,這樣問題就造成了產能的不斷累積,邊際效應不斷降低,最終工業產品賤賣也抵不過總需求的過剩,工廠就只有大量破產,工業資本被套,整個西方世界由工業資本鉅虧傳導到了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就引發了這場席捲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危機。
在經濟危機中,西方各國各找出路。美國由於其廣闊的幅原條件及人口基數,因此大力挖掘內需,用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式帶動大基建增加內需,以此來消化過剩的產能。而其他西歐國家,英法由於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市場,因此逐漸走出危機。而軸心國等國家由於體量不大,也許多少海外殖民地市場傾銷,因此只有以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及在戰爭中消耗過剩產能,由此引發了席捲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後,各國回顧戰爭的起源,終於認識到了區域性的生產力爆發後引發的產能過剩如果不加以消化,遲早會殃及各國,而廣大的亞非拉殖民地空有廣闊的內需市場而無有效的經濟組織形式,形成了全球範圍意義上的供需不平衡,從而引發全球經濟危機。因此,有必要放開全球市場,讓資源及產能在全球範圍內自由調配,以此緩解供需不平衡,消弭經濟危機。因此,WTO的前身關貿總協定應運而生,而為了有效擴大全球範圍內的內需市場,亞非拉各殖民地的解放運動也在美國為首的產能極度過剩國家推動下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造就了今日的聯合國百花齊放。
綜上所述,1929年的經濟危機起源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後的產能過剩與全球範圍內的供需失衡息息相關。因此,在經歷慘痛的二戰後,關貿總協定應運而生,為全球範圍內的供需做調配,緩解經濟危機。
但是可悲的是,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後,產業資本大爆發後,金融資本逐漸佔據主導地位。用WTO緩和的全球範圍的供需平衡關係逐漸被金融資本的天然逐利性所淹沒,全球範圍內金融資本無法解決的流動性危機導致的金融危機又不斷爆發,實在是可悲可嘆。
-
7 # 廣告推廣可以找我
爆發原因如下:
1、具體原因
生產(供給)和銷售(需求)的矛盾。
(1)貧富差距過大: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人民相對貧困,購買力低於生產能力。
(2)信貸消費過度膨脹,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加劇生產與銷售的矛盾。
(3)股票投機過度,股票無法反映經濟執行的實際情況,造成經濟虛假繁榮,掩蓋了矛盾。
(4)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影響,使整個社會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
2、根本原因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3、直接原因
股票投機活動猖獗,掩蓋了生產和銷售的矛盾。
4、政策原因
各國國內政策失誤,即經濟危機是自由放任政策的產物。
擴充套件資料:
1、經濟危機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係,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處於的相對穩定時期,進入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2、經濟危機造成的影響
(1)經濟上的調整惡化國際關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困境,紛紛提高關稅,實行貨幣貶值等。這些做法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係也日趨惡化。
(2)引發政治危機: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曠日持久,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氾濫,資本主義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
8 # KhalidM
大蕭條的基本原因是信貸緊縮(credit tightening),也就是去槓桿(deleverage)。槓桿是萬惡之源。
金融市場有很強的信貸週期,也就是加槓桿/去槓桿週期。在加槓桿時,企業和個人都用貸款的方式取得消費或者投資的資本。因為貸款能提高消費和投資量,經濟會擴張消費品生產力,投資總額的提高讓有限的金融資產價格升高,百業俱興。
但是,貸款的擴張不可能是永恆的,因為世上的信用是有限的。當市場槓桿高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處於一種緊張狀態,因為少許的虧損會被槓桿擴大。1929年股市崩盤後,市場情緒迅速逆轉。這是一個會自我反饋的過程。資產價格下降會讓槓桿更高。假如一個人用一元本金借貸四元投資五元的資產,而資產價格下降10%變成4.5元。其中本金0.5元。槓桿會從四倍升到九倍。放貸者也許願意給借貸者四倍槓桿,卻無法承受九倍槓桿,就會減少放貸,提高貸款利率。這時,企業和個人的高槓杆變成了巨大的壓力,因為他們必須在資產虧損的情況下還債。這樣,企業就必須減少投資,個人減少消費。貸款的減少也就讓經濟總量減少。而經濟總量減少會加速資產價格下降,形成去槓桿週期。
在加槓桿週期中提供槓桿的是處於金融體系中心的銀行。而銀行本身就是槓桿很高的生意。銀行用相對少量的資金(equity),從存款人(depositor)那裡得到主要的資本來源,然後借給貸款人。所以,在貸款人壞賬率高時,銀行能不能把資本全數還給存款人也是個問題。而銀行另一個特殊之處是它有”流通性錯配“。也就是說,存款人認為他們的存款是隨時可以取出來的,但銀行卻無法隨時從貸款者那裡要回資本。這樣,當很多人取存款時,哪怕銀行沒有壞賬,也會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取款要求,因為銀行一時無法從貸款者那裡拿回資本。這就是“銀行擠兌”(bank run)。在股市崩盤後一年,各種負面因素導致存款者對銀行系統喪失信心,發生了大規模的銀行擠兌,導致名字起得不好的“美國銀行”破產。
而金融體系的根本是貨幣。在1929年時,美元還在用黃金背書,也就是說每發行1美元,美聯儲需要40美分面值的黃金。這本身也是個槓桿。當美聯儲為資金緊張的銀行系統提供資本時,美聯儲持有的黃金就不夠用了。這個可能性導致了金融體系中所有人產生了對美元的擠兌,而美聯儲不可能滿足所有擠兌者用美元換黃金的要求,必須停止美元到黃金的自由轉換。
所以,從股市和其他投資,到銀行,再到美元,每個環節都有槓桿。每個槓桿都在資產價格和經濟總量下降時自我反饋,使得槓桿更高。每個高槓杆都產生了擔心無法還本的恐慌因素,讓參與者起了“要趕在別人前兌現”的想法,導致了擠兌。
-
9 # 只看技術無視訊息
想必百度和大咖太多的專業說法,我呢給你講點村頭大媽聽得懂的吧。
大蕭條的起點、爆發點、焦點,這三個點搞明白!
起點:真實起點就是工業製造的蓬勃發展,1923-1929年,美國工業大規模擴張及發展,在1927-1929年產能集中釋放,致使市場上供過於求!!
爆發點:資本市場瘋狂炒作,不斷的有接盤的資金湧入市場。你賣我,我賣他,都很貪婪和瘋狂!!突然一天,有一部分人知道市場上貨物太多,賣不動了,預計上市公司業績不行了,就不想接盤了,跑路,一個跑,另一個也跑,大家看沒有足夠資金接盤,恐慌了,一起拋售,引發了資金市場的大逃殺。最後一地雞毛!!
焦點:焦點在於供需不平衡!要想平衡供需只能從另一個新的領域拉動,原來的製造業、採礦、鐵路等短時間不會恢復了,政府著手通過大舉搞國家基建工程,讓失業人群有活幹,有錢掙,有錢去消費,逐步帶動市場重新恢復,回覆時間很漫長!
至此之後,美國的經濟拉動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由第二產業也就是工業製造業拉動,逐步過度到第三產業,服務業!!!一直到現在未曾改變!
拓展:中國目前處於轉變初期,不斷提的優化結構,就是指的這一點!!
大體如此吧。
-
10 # 是十七七呀
根本原因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是股票投機活動猖獗,掩蓋了生產和銷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是各國國內政策失誤,即經濟危機是自由放任政策的產物。
回覆列表
1920年代和30年代末的大蕭條仍然是現代歷史上最長,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持續了將近10年(從1929年末到1939年左右),幾乎影響到世界上每個國家,其特徵是工業生產和價格急劇下降(通縮),大規模失業,銀行恐慌以及貧困率急劇上升,許多人無家可歸。在美國,大蕭條的影響最嚴重,在1929年至1933年之間,工業生產下降了近47%,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了30%,失業率達到了20%以上。相比之下,在2007-09年大蕭條期間(美國曆史上第二大經濟衰退),GDP下降了4.3%,失業率略低於10%。
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之間沒有就大蕭條的確切原因達成共識。但是,許多學者都認為至少以下四個因素起作用。
1.股市大跌。在1920年代,美國股票市場經歷了歷史性的擴張。隨著股票價格上漲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股票市場上的投資已被視為一種簡單的賺錢方法,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用他們的可支配收入中的大部分甚至抵押房屋來購買股票。到世紀末,數億股的保證金被結轉。這意味著他們的購買價格是通過貸款融資的,這些貸款可以用不斷上漲的股價產生的利潤償還。價格在1929年10月開始不可避免的下跌後,數百萬名過度擴張的股東陷入恐慌,急於清算所持股份,加劇了跌勢,並引發了進一步的恐慌。在9月和11月之間,股價下跌了33%。結果造成了深刻的心理震撼,並使消費者和企業對經濟的信心喪失。因此,消費者的支出,特別是耐用消費品的支出和商業投資被大大削減,導致工業產出減少和失業,從而進一步減少了支出和投資。
2.銀行恐慌和貨幣收縮。在1930年和1932年之間,美國經歷了四次嚴重的銀行恐慌,在此期間,許多擔心其銀行償付能力的銀行客戶同時試圖提取現金存款。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銀行恐慌的頻發效應是造成恐慌的客戶旨在保護自己免於遭受的危機:即使財務狀況良好的銀行也可能因大恐慌而破產。到1933年,存在於1930年的五分之一銀行倒閉,導致新的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政府宣佈為期四天的“ 銀行假期 ”(此後延長了三天),在此期間,該國所有銀行一直關閉,直到可以向政府檢查員證明其償付能力為止。銀行大量倒閉的自然結果是減少了消費者的支出和商業投資,因為放貸的銀行減少了。借出的錢也減少了。根據一些學者,這個問題加劇了美聯儲的困境 ,這引起了利息率變動(進一步壓低借貸),降低了貨幣供應量,這樣做是必要的,以維持黃金標準,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地區已將其貨幣價值與固定數量的黃金繫結在一起。貨幣供應量的減少反過來又降低了價格,從而進一步抑制了貸款和投資(因為人們擔心未來的工資和利潤不足以支付貸款)。
3.黃金標準。黃金標準無論對美國的貨幣供應有何影響,無疑都在大蕭條從美國向其他國家蔓延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隨著美國的產出下降和通貨緊縮,它傾向於與其他國家保持貿易順差,因為美中國人購買的進口商品減少,而美中國人的出口則相對便宜。這種失衡導致大量外國黃金流向美國,這反過來又威脅到其黃金儲備已經耗盡的國家的貨幣貶值。因此,外國中央銀行試圖通過提高其利率來抵消貿易不平衡,從而降低了本國的產出和價格並增加了其失業率。由此造成的國際經濟下滑,特別是在歐洲,與美國一樣嚴重。
4. 國際借貸和關稅降低。在1920年代後期,儘管美國經濟仍在擴張,但美國銀行對外國的貸款卻有所減少,部分原因是美國利率較高。這種下降導致了某些借款國的收縮效應,特別是德國,阿根廷和巴西,這些國家的經濟甚至在美國大蕭條開始之前就陷入了衰退。同時,由於農業生產過剩以及來自歐洲和其他農業生產國的競爭加劇而遭受苦難的美國農業利益,遊說國會通過對農產品進口徵收新關稅。國會最終通過了廣泛的立法,即《斯姆特-霍利關稅法》(1930),對各種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徵收高額關稅(平均20%)。該立法自然促使其他幾個國家採取報復措施,其累加效應使幾個國家的產量下降,全球貿易減少。
正如就大蕭條的起因沒有達成普遍共識一樣,在復甦的根源上也沒有達成共識,儘管有一些因素再次發揮了明顯作用。一般而言,放棄金本位制或對其貨幣貶值或以其他方式增加其貨幣供應量的國家首先得到了恢復(英國於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美國於1933年對其貨幣進行了有效貶值)。財政擴張,形式新政就業和社會福利計劃,增加國防開支發作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想必也是通過增加消費者的收入和總需求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這一因素的重要性的問題還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