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所欲隨心zzl
-
2 # 故事僅僅是故事
再怎麼無奈也把你養大了的家庭,俗話說得好,就算你的原生家庭是拿白開水養的你,也是一種恩情,互相理解體諒就好
-
3 # 樂享心悅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原生家庭可以影響到人一生的軌跡,即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性格脾氣,言行舉止、溝通方式、面對困境和壓力時的態度及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及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等等方面都會對下一代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而當我們開始獨立,脫離原生家庭,組成新生家庭的過程中,會逐漸開始思考原生家庭給予我們的是好是壞,並且逐漸開始對原生家庭產生質疑,也就產生了你所說的對原生家庭很無奈的感覺。認識到無奈,其實一件好事。
哪怕你開始對父母給予的東西產生恨意,這至少也證明你開始獨立思考,開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你開始逐漸脫離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這是學會獨立生活的重要一個環節,代表著你即將形成自己的完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減輕原生家庭的影響並重塑自我,從心理學角度講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所以現在對於你來說,需要做到下面幾點
1. 直面現實,決心抽離。有的人很多時候會想家,但是一回到家,前兩天還好,過幾天就開始煩就待不下去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大環境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常回家看看,但是有多少人是硬著頭皮回家的,瞭解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情況,也瞭解到自己所受到的影響,那麼如果想要從原來的家庭中抽離,至少要做一個去改變的決定,而任何的改變都要經歷不舒服甚至是痛苦的。
2. 劃清界限在有些國家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感是非常清晰的,比如十八歲成人之後就可以離開家了,結婚以後也是各自生活。而在中國,尤其是現在的年輕家庭中,插足於兒子婚姻生活的婆婆,凡事都要聽媽的話的媽寶男,等等這些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沒有界限感,親密關係裡很容易出現以“愛”之名來干擾他人生活的,那麼界限感就是明確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告訴你身邊的人哪些是你的雷區,這是不可逾越的。
3. 情緒的梳理我們在分析自己的原生家庭的時候,很多小時候的事情都會被翻出來,而且難免有情緒,那麼處理這些情緒是跟原生家庭和解的重要的環節,有情緒是正常的,太多人的被教育要高興,要開心,不能哭,不能膽小,但事實上情緒並沒有正負之分,也沒有好壞之分,而情緒產生的能量是不會憑空消失的,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方式去轉化,也可以去發洩出來,哭出來,寫出來,找人傾訴,畫畫,做運動等等都是釋放情緒的方式,找到合適自己的就行。如果說有創傷事件,或者感覺自己的情況比較嚴重的話就要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去治療。
4. 反覆的階段情緒的處理有個過程,也會有個反覆,當我們情緒比較平穩的時候,一回到家,可能又“敗下陣來了”,還是會受傷害,可能也會傷害家人,回來以後再去調節自己,再去面對,如此反覆一個階段,等到我們能夠心平氣和地去面對的時候,說明我們的一些安全感,價值感,世界觀,情緒管理等等各個方面都有了比較成熟穩定的認識了。
5. 穩定階段這個階段裡我們自身的各個方面都已經比較穩定的,常年累月積累的情緒垃圾也處理個差不多了,當和家人再有一些衝突或者問題的時候,能夠比較理性地去看待和分析,比如,今天媽媽說了一句話,讓人感覺到不太舒服,但是我能清晰地知道她的動機 是好的,只是表達方式讓人不舒服,那麼這個時候我們還可以對媽媽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而且是不帶有情緒地表達,我們在療愈自己的同時,也在慢慢地影響到家人。
沒有誰的原生家庭是完美的,面對原生家庭,我們要做的,不是抗拒,而是接納和轉化,而是和解和療愈,在療愈自己的同時也去療愈家人,充滿幸福美好的家還是可以重現擁有的,我們想要的幸福人生也會實現。
回覆列表
我就簡單說說我的看法吧。
原生家庭能給你的無非就是愛和錢。而能讓你無奈,是否就是愛不夠或錢不夠,或者你認為的愛不夠或錢不夠。那怎麼辦呢,換一個?不可能。原生家庭是你不能選擇的,還是調整好心態,無論怎樣,首先要接納。
或者換個角度看,你給它的愛夠不夠,錢夠不夠呢?只索取不付出,把別人的好當作理所應當,是會讓人變得貪婪的。
如果你覺得這個環境不太讓你滿意,需要改變的話,那最好是從自己開始。把別人給的不夠變成大家一起努力,多多和家庭成員溝通,看看是不是會好些。
以上僅僅是我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