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蘇珊職場進化論

    這個問題答案應該很明確,可以很負責任地說,英語應該屬於一門技能。

    英語首先是門語言,那語言的最大用途應該是用於交流,我想這是不容置疑的。

    試問一下我們如何理解我們的母語中文呢?會把它當作一門知識來學習嗎?當然,學校裡確實還有門課程稱之為語文,我們從小學習也為之受用,但它是否可以頂替語言本身的實際用途呢,答案顯然是不能的。

    說回英語也是同樣如此。老實講,目前國內的英語教學理念主流還停留在以知識為導向的思想中,過多的在課堂上強調單詞、語法、句式的重要性。大家不要誤會,不是說這些都不應該學,而是學這些最終目的應該是為了交流運用的準確性與嚴謹性,不是為了考卷上的最終成績。

    目前看來,我們對這一點還沒有充分認識,這應該是當下應試教育體制所導致的結果。

    所以在這種環境下,在眾多學了十幾年英語而最終成為“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的學子的苦惱下,一些英語培訓機構應運而生了。他們的理念就是脫離傳統英語教學模式,聘請外教,小班授課,借用生活場景來提高學員的交流能力。個人認為,這才是學英語的正確模式。

    如果個人私下裡學也要跟隨這種模式,盡一切可能在生活中去學,去學生活中運用得到的英語。要本著先大膽嘗試交流,在實踐中精進的原則來學,而不是反過來。

    語言是一門技能需要運用,更是一門工具用來交流。如果只把它當作知識,那學習之路勢必會走偏。不知大家是否同意這個觀點呢?

  • 2 # 認真學英文

    對於我來說,我學習英語是為了和外華人朋友更好的交流。學一種語言,交流是目的,而不是語言本身。所以我認為英語是一門技能。

    首先記單詞,這個是必須的,就像小孩剛開始學說話一樣,他一開始也不知道你跟他說“吃飯”是什麼意思,是要他做什麼,經過家長的引導和小孩自己慢慢揣摩猜測理解,他就記住“吃飯”這個詞的意思和運用了。我們平時和外國朋友在交流中,有一個詞你沒有聽懂,不可能馬上去查字典,這時候就需要像孩子那般,猜測來架起一座橋樑來彌補這個缺口,否則交流就會中斷。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語言交流的技能。

    有人說學習口語講究背誦,背句型、背語調,結果就是很多人講口語的時候講著講著眼就開始向上翻,實際上是在記憶中尋找曾經背過的東西,沒法實際靈活地運用到語言交流中。在看看孩子們是怎麼做的,在小孩開始接觸語言時,他們運用自己本身有限的詞語,慢慢拼湊成句子表達出來,大人再幫小孩讓剛剛的句子梳理得更通暢,這個過程反覆反覆的出現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慢慢地在說話的過程中就不再需要經過多少思考,很自然的表達出來了。如果經過層層的思考,那隻能說明你掌握的仍然是一種知識而非技能。技能的習得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但一旦習得就將是長久的。舉個例子:一旦你學會了騎腳踏車,即使多年不騎,你仍然駕馭自如。如果面對一個外國友人,我們的語言交流過程和思考方式是“英文-翻譯-中文-英文”。這是一種知識層面的交流,而非語言技能的靈活運用。

    所以說想要英語提高得快,一不要怕犯錯誤,二不要怕別人笑話。要爭取一切機會講英語,和外華人講,和同學講,和同事講,實在沒辦法的時候和自己講。用英語的思考模式去練習,進而在大腦中形成一種模式,然後自發自動的進行啟動,學會兩種語言的傳譯能力,自然地在兩種語言自由切換。英語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是一個技能,儘量不要把英語當做知識來學,你要運用它與他人交流與溝通,加強聽說的訓練,這才是硬道理。

    當然,像語言學家研究語言形式的結構、語義和語用的密切關係,還有語法的研究與探討……那是另一個層次的境界了

  • 3 # 粥粥愛玉米

    英語既是一門知識,也是一門技術。從我們入學後開設英語課程時,這是把它當一門知識來學的,當然也有很多人自學英語,這都是在慢慢學習的過程,當這一知識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我們把學到的知識輸出時,也就是運用這知識時,就是一種技能。在教學三維目標中,第一目標就是知識與技能目標,可見,技能是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的,知識是懂,技能是做,只有懂得為什麼,你才知道如何做。不以英語為母語的我們,如果不去把英語當作一門知識去學習的話,你如何會得到這種技能呢?所以,英語首先是一門知識,然後我們可以把這知識變成你的一種技能,有時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能最後成為你的技能,像我本來大學學的那麼多課程知識,現在也一樣都不會,什麼網頁製作,敲程式碼,說到底,這知識還是學習不夠,導致無法變成技能,對於現在的我來說還永遠只是存在課本里的知識,未能內化為自己的技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是5000元價位,華為P20 pro和vivo NEX你會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