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墨千秋

    說起主父偃,他絕對算得上是漢武帝時期的名人,為了建立自己的功名,主父偃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在他權傾朝野之際,最後卻落得一個滿門抄斬的下場。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大家不要著急,讓小墨為您解開心中的疑惑!

    主父偃通過挑撥,在漢武帝面前說齊王有意疏遠朝廷並且現任齊王還非常淫亂等,最終齊王無奈被逼自殺。

    其二: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個墓!

    在西漢剷除異姓王之後,很快就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同姓王的數量與權勢同樣很大,而主父偃的“推恩令”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推恩令將封國分為若干個小王國,使得他們完全失去了對中央的威脅,但主父偃也因此得罪了很多國王。

    東窗事發:

    按照主父偃的邏輯思維就是:我年輕的時候奮鬥過,而且受盡了屈辱,現在我有權有勢了,誰要是再惹我,我肯定不會讓他有好日子過。而且我現在也上年紀了,我要是再不肆意妄為,恐怕以後就沒機會了。

    於是,晚年的主父偃便利用自己的權勢,毫不收斂地大肆受賄,但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被之前自己得罪的那些國王抓住了把柄,被趙王以受賄與謀害齊王兩個罪名告到了漢武帝那裡,最終使自己迎來了滅門之禍!

    收筆:

    主父偃從一代功臣最後淪落到滿門抄斬,這其實完全是他自身的原因。客觀上,他為自己樹立了太多的敵人;主觀上,他咎由自取、自我膨脹,迷失與權利這把雙刃劍之中,最終搭上了自己與家族的性命!

    【END】

    大家好,我是小墨 ,每天都會為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小故事。

  • 2 # 午夜影子

    主父偃是齊國臨淄人,出身貧寒﹐早年學習縱橫術,後來又鑽研諸子百家之言,算得上是一位飽學之士。

    主父偃治國安邦的九條建議被採納了八條,其中最令漢武帝感興趣的莫過於“推恩令”。

    “七國之亂”後,漢朝雖然採取各種措施來限制諸侯王,但他們的實力依然很大。比如樑王劉武,每次出行時的威儀可與天子相媲美,並且在封地私造弓箭數十萬,府庫的珠玉寶器甚至多於京師,這令漢武帝寢食難安。

    有鑑於此,主父偃建議漢武帝頒行“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們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如此一來,每一代諸侯王在位期間,都將面臨著轄區縮減的問題,如此延續下去的話,用不了幾代人的時間,諸侯王們便再不具備對抗朝廷的勢力。這條計策的妙處在於,朝廷幾乎不用付任何代價,便可以取得削弱諸侯王的目的,實在是一舉兩得。

    漢武帝對“推恩令”的內容非常認可,隨即以法律的形式頒行全國,而主父偃也因獻策有功獲得賞識,被皇帝任命為郎中。此後,在不到一年時間裡,主父偃又相繼晉升為謁者、中郎、中大夫。數年後,主父偃又因幫助衛子夫謀得皇后之位、揭發燕王劉定國醜行等活動中立下大功,更是深得漢武帝、衛皇后的器重。

    以權謀私,授人把柄

    主父偃在受到漢武帝重要之後,由於他性格的缺陷,導致他滿朝樹敵。

    如果他能夠自我約束,忠於皇帝,不借助皇帝的威勢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的話,憑著漢武帝對他的寵信,也不至於落得個滅族的下場。偏偏他得志便猖狂,因為他善於告狀,大臣們都怕他,所以都賄賂討好他,主父偃倒是來者不拒,送多少收多少,有人奉勸他,他不僅不聽,還大放厥詞說:“我都落魄了四十多年了,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實現,父母不把我當兒子看,兄弟們不肯收留我,賓客拋棄我,我窮困的時日已很久了。況且大丈夫活著,如不能列五鼎而食,那麼死時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罰好了。我已到日暮途遠之時,所以要倒行逆施,橫暴行事。”主父偃絲毫不收斂,利用武帝給他的權利大肆牟利,武帝得知後,自然不會輕饒他。

    心胸狹隘、睚眥必報

    主父偃發跡後,便對當年排擠、羞辱過他的人進行打擊報復,而朝臣們或是為了防止他進行誣陷,或是為了巴結他以求得升遷,便紛紛用重金賄賂他,由此使得主父偃暴富。某位朋友見主父偃行事過於囂張,便好心勸告他做事不要走極端,要學會給自己“留後路”。對於朋友的勸諫,主父偃根本不以為然。

    正因為主父偃如此不留餘地,最終給他招致殺身之禍。

    主父偃一到任,便四處蒐羅齊王劉次昌的罪狀,最終得知他跟胞姐私通,有很多汙穢不堪的醜行。主父偃得知這些事實後,便上書奏報給朝廷,並請求漢武帝對劉次昌進行嚴懲。然而沒等漢武帝頒佈懲罰的決定,驚懼交加的劉次昌便飲鴆自殺,由於他沒有子嗣,所以死後齊國便被廢除。

    身死族滅

    劉次昌自殺的訊息傳出後,趙王劉彭祖(漢武帝的異母兄)因為先前曾侮辱過主父偃,並且在封國內多有不法之行,所以內心同樣感到恐懼。為防止主父偃對自己“開刀”,劉彭祖決定先下手為強,使人告發主父偃接受諸侯賄金的事情,並請求漢武帝嚴懲。漢武帝得到奏報後大怒,立刻下令逮捕主父偃。

    不過,漢武帝鑑於主父偃功勞甚大,並不想將他處死。但此時,主父偃的政敵公孫弘卻勸諫皇帝,聲稱若主父偃逼死親王,如果不將他處死,將難以平息諸侯們心中的怒火。漢武帝思慮再三,最終同意了公孫弘的建議,下令將主父偃滅族。據史書記載,主父偃得勢時,趨炎附勢者數以千計,但等到他被滅族後,這些人卻全都咒罵他,世態炎涼,何至於斯!

    總結:人們常常說勝不驕敗不餒,做人不要在得勢的時候過於狂妄,否則早晚都會給自己帶來災禍,主父偃的結局完全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罷了!

  • 3 # 翠竹青松

    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隻身進入長安去拜訪大將軍衛青,想通過他來求得入仕的門路。衛青很賞識主父偃的才能,便多次在漢武帝面前舉薦他,但均被皇帝無視。主父偃在京師停留多時,所帶的錢財漸漸花光,情急之下便上書闕下,直接向皇帝陳明志向。要說主父偃也真是夠幸運,他早晨向皇帝上書陳述九條建議,中午便被皇帝採納八條,晚上則被蒙恩召見,由此踏進仕途。

    在被採納的八條建議中,最令漢武帝感興趣的,莫過於意在削弱諸侯勢力的“推恩令”。“七國之亂”後,漢朝雖然採取各種措施來限制諸侯王,但他們的實力依然很大。比如,漢武帝的叔父-樑王劉武,每次出行時的威儀可與天子相媲美,並且在國中自造弓箭數十萬,府庫的珠玉寶器甚至多於京師,每每令漢武帝寢食難安。

    有鑑於此,主父偃建議漢武帝頒行“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們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如此一來,每一代諸侯王在位期間,都將面臨著轄區縮減的問題,如此延續下去的話,用不了幾代人的時間,諸侯王們便再不具備對抗朝廷的勢力。這條計策的妙處在於,朝廷幾乎不用付任何代價,便可以取得削弱諸侯王的目的,實在是一舉兩得。

    漢武帝對“推恩令”的內容非常認可,隨即以法律的形式頒行全國,而主父偃也因獻策有功獲得賞識,被皇帝任命為郎中。此後,在不到一年時間裡,主父偃又相繼晉升為謁者、中郎、中大夫。數年後,主父偃又因幫助衛子夫謀得皇后之位、揭發燕王劉定國醜行等活動中立下大功,更是深得漢武帝、衛皇后的器重。

    主父偃心胸狹隘、睚眥必報,一旦發跡後,便對當年排擠、羞辱過他的人進行打擊報復,而朝臣們或是為了防止他進行誣陷,或是為了巴結他以求得升遷,便紛紛用重金賄賂他,由此使得主父偃暴富。某位朋友見主父偃行事過於囂張,便好心勸告他做事不要走極端,要學會給自己“留後路”。

    對於朋友的勸諫,主父偃根本不以為然,並大言炎炎的說道:“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主父偃做人如此不留餘地,最終只能給他招致殺身之禍,而導致他走向自我毀滅的事件,就發生在齊國。

    主父偃一到任,便四處蒐羅齊王劉次昌的罪狀,最終得知他跟胞姐私通,有很多汙穢不堪的醜行。主父偃得知這些事實後,便上書奏報給朝廷,並請求漢武帝對劉次昌進行嚴懲。然而沒等漢武帝頒佈懲罰的決定,驚懼交加的劉次昌便飲鴆自殺,由於他沒有子嗣,所以死後齊國便被廢除,時在元朔二年(前127)。

    不過,漢武帝鑑於主父偃功勞甚大,並不想將他處死。但此時,主父偃的政敵公孫弘卻勸諫皇帝,聲稱若主父偃逼死親王,如果不將他處死,將難以平息諸侯們心中的怒火。漢武帝思慮再三,最終同意了公孫弘的建議,下令將主父偃滅族。據史書記載,主父偃得勢時,趨炎附勢者數以千計,但等到他被滅族後,這些人卻全都咒罵他,世態炎涼,何至於斯!

  • 4 # 劉一千五

    一,主父偃幫漢武帝解決了困擾已久的諸侯國尾大不掉的麻煩,功勞確實很大。

    至於他的死,那是他遭到趙王的陷害,加上他自己接受賄賂,更有丞相公孫弘扇風點火,讓漢武帝下決心將其夷族。

    二,漢朝從高祖的立國建藩與郡縣的雙軌制,穩定了漢朝初年的統治基礎。

    但是,諸侯國經過一定時間發展壯大後,對中央產生了威脅。因此,漢初六十餘年,諸侯國的勢力越耒陽越強。漢文帝的寬政,客觀上給幾個大諸侯國提供了機會。到漢景帝時,終於爆發了七國之亂。這一次叛亂,對漢朝的影響很大。漢朝政府下決心要根除這個惡瘤。但是都沒有一種好的方法。到了漢武帝時,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操作上是這麼一個流程:原來的諸侯國的繼承權,是又嫡長子來繼承王位。這個王太子就擁有了一切。其他的諸侯王的子弟,一個子兒也沒有。這樣,大部分的子弟不服氣。誰不想擁有自己的一畝三分?這就給推恩令提供了人脈市場。推恩令就是推廣皇帝對眾諸侯子弟予恩惠,讓大家都有一份自己的自留地。王太子不可以獨自繼承所有的土地財產和山林,江河,川原,礦產……這個命令一發訕出去,立馬收到無數點贊和評論轉發。

    三,漢武帝一看這主意好,實行效果不錯,讓主父偃操作此事。

    主父升官。在推行條例時,接受了諸侯子弟的賄賂,這讓趙王抓住了把柄。

    主父偃的另一件大功是促成了漢武帝設立了朔方郡。因為這個議題,得罪了公孫弘。

    主父偃的垮臺,是由於他有個女兒待嫁。主父偃要給她找個好點的人家。當時,漢武帝的同母異父的姐姐有個女兒長大了。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作主,想把外孫女嫁給齊王,田甲自告奮勇地去提親。這事讓主父大人知道了。他找到田甲,讓他順便把他女兒說給齊王。這事讓齊王太后痛罵一頓。兩家的好事就這樣黃了。主父偃記恨心頭。唆使漢武帝去查齊王與他姐姐有一腿的醜事。漢武帝為前不久燕王淫亂王宮一事感到羞恥。他聽了主父這麼說,就讓主父偃去運正齊王宮室。齊王害怕了,怕走燕王的老路,他也自殺了。當時,主父偃剛離開京城,趙王就告了主父偃一狀,告主父偃接受賄賂達數千斤金。這事剛剛說完,齊王自殺的事就傳來了。

    四,漢武帝派人把主父偃抓住了,審問他的罪行。

    主父承認受了諸侯錢財,不承認逼齊王自殺。漢武帝打算放了他。公孫弘說,齊王自殺無後,齊國就沒有了。這事總要個人負責任。主父偃逼沒逼齊王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殺主父偃,怎麼向天下人交待?

    漢武帝要個人出來負責任。因此,不僅殺了主父偃,而且是夷族。也就是滿門抄斬。

  • 5 # 天地玄黃日月盈

    主父偃本來就是一個悲劇,皇帝需要的時候拿來,不需要的時候拿走。

    其實對主父偃漢武帝本來就不怎麼感冒。

    我們都知道漢武帝聽取西漢儒學家董仲舒的建議,釋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號召。主父偃出身貧寒﹐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後學《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齊受到儒生的排擠,於是北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但都未受到禮遇。主父偃抵長安後找的衛青給推薦,衛青推薦了幾次漢武帝都沒有召見。後直接上書漢武帝劉徹,當天就被召見。所以說,漢武帝對這個一身雜學的人本來就不怎麼感冒,結果他自己推薦自己。這個時候呢漢武帝需要解決一些難題,剛好他都能一一解答,這才對他有所改觀。對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被漢武帝採納。

    說到底主父偃只是一個文人,但是他的思想和漢武帝治國核心思想還是不一樣。你想主父偃走到哪裡都不被儒生所喜歡,還很討厭。

    武帝以為主父偃曾脅迫齊王﹐加之趙王也使人告發其接受諸侯賄金﹐遂下令逮捕主父偃。後被族誅。 齊王怎麼說也是皇室成員,揭發齊王奸事﹐齊王畏罪自殺。這就是在打老劉家的臉,你讓漢武帝心裡好受?平時不為人這個時候牆倒眾人推趙王也來揭發主父偃。結果被株族。

    所以說功勞在大,不會為人處事,生活中不被老闆和同事喜歡註定是個失敗者。

  • 6 # 花生酥糖

    主父偃

    主父偃,漢武帝時大臣。臨淄(今山東臨淄)人。出身貧寒﹐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後學《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齊受到儒生的排擠,於是北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但都未受到禮遇。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長安。後直接上書漢武帝劉徹,當天就被召見,與徐樂﹑嚴安同時拜為郎中。不久又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遷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並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

    主父偃沒能恪守奉公,收斂自己。反而變本加厲地收受賄賂,對曾經得罪過自己的人展開了大肆的報復。主父偃曾在燕國和趙國謀求出路,然而燕王和趙王都沒有禮遇他,這讓鬱郁不得志半生的主父偃耿耿於懷,一直想著伺機報復。燕王本來品行不端,霸佔了父親的小妾和弟弟的媳婦,行苟且之事,趁有人向朝廷告發了燕王醜行之勢,主父偃落井下石,直逼燕王自殺了事。縱然燕王咎由自取,但也可看出主父偃的城府之深,睚眥必報之性。後主父偃欲與齊王結姻親,被齊王拒絕,就千方百計尋得齊王與姐姐戀情的證據,將其告發,齊王自覺難逃一死,故飲鴆自殺。

    主父偃的告密行徑被大臣所不齒,卻又因身子不正,所以怕主父偃怕的不行。趙王也是如此,因為有把柄落在主父偃手裡,因此日夜不安,決定先下手為強。上書漢武帝,告發主父偃大肆收受賄賂,就連大力推行推恩令,也是因為受了諸侯子弟的大量恩惠,打著為江山社稷著想的幌子,為自己謀取私利。曾經被主父偃收拾過的朝臣也藉機落井下石,欲除之而後快。御史大夫公孫弘堅持定主父偃的死罪,以“齊王自殺,齊國廢為漢朝郡縣,都是主父偃挑起,不殺主父偃無以謝天下”為由,力諫漢武帝。主父偃最終被族誅。

    主父偃這個人胸懷大志,雖半生不得,卻沒有頹廢,反而愈挫愈勇,最終功成名就,但是此人不會為人處世,從他走到哪裡都不受人待見就可看出。且心胸狹窄,有仇必報,一朝得勢,便開展報復,官位炙手可熱時,不知收斂,大肆收受賄賂而不知恥,絲毫沒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胸襟。

  • 7 # 芊然日記

    要說這個主父偃,那咱們就先認識一下這個人,因為主父偃這個名子聽起來就很少見,他是大漢王朝漢武帝時期紅的發紫的一個人物,在當時那可是權傾朝野。在他自己看來除了皇帝那就是我了。這個人最大功績就是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實行了了著名的“推恩令”把西漢王朝的集權推向了一個頂峰。

    那這個主父偃怎麼就落了個滿門抄斬的悲慘下場呢?那還得從這個“推恩令”說起。什麼是” 推恩令”呢?長話短說,推恩令指的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設定的,在漢朝初年的時候,有很多的諸侯王,當這些諸侯王的權勢一天比一天增大的時候,就直接威脅到了西漢王朝的中央集權,雖然在初期劉邦以鐵血手段清除了異性王,但留下來的同性王的數量和權勢還是很龐大。而這個“推恩令”就是讓這些大諸侯國王施行推恩,就是把自己的封國分成若干個小王國分給自己的子弟。這個舉動的厲害之處在於:他一方面即符合大多數劉姓貴族的利益,還使這些分出來的小王國失去了對中央的威脅。

    這一舉動在主觀上得罪了很多國王,其中有一個趙王就暗地裡蒐集主父偃的罪證並指使人告發主父偃貪贓受賄,然後又勾結其政敵公孫弘落井下石和漢武帝說:“非誅偃無以塞天下人之望”。而經辦此案的人又是以“微文深詆、殺者慎眾”而著稱的酷吏咸寧。這樣幾個因素在一起的結果讓漢武帝也沒了辦法,最後主父偃被判“滅族”。主父偃的功績主要都是為了加強中央政治集權,從統治者的角度講,他無疑是個大功臣,可是統治者最後為了平衡各方的政治勢力,只能是犧牲掉主父偃,並被判以滅族的極刑。

  • 8 # 洞察天下007

    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學長短縱橫之術,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遊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為諸侯莫足遊者,乃西入關見衛將軍。衛將軍數言上,上不召。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朝奏,暮召入見。

    從本傳的開頭,我們看見是什麼樣的主父偃?窮困潦倒,人不與通,時運不濟,明主難尋然而博學多才。

    有人說,司馬遷的文筆妙就妙在他就是用平實凝練的散文風格將自己對於筆下人物的感情吐露出來。我是贊同的。主父偃家裡貧窮, 沒人接濟只好四處流浪。他本來學的是縱橫之術,然而,燕國、趙國、中山沒有一個人認為他是個奇才,

    他只好繼續流浪,繼續尋求明主。終於,他搭上了衛青,但是衛青的賞識終究沒有讓武帝同意見他。他變得更窮,也更讓人瞧不起。這就是本傳開始描述的主父偃。一個博學多才但是卻不能夠被人認同,被人理解,被人任用的人。有沒有覺得很像後世許多不得志的才子的寫照?司馬遷在開頭就和主父偃有了共鳴,司馬遷也是有才而不得志的,他能體會主父偃心裡的悲涼,

    開頭這麼幾句話,同情之意雖然沒有明表卻處處蘊含。這種一抑到底的文風,是主父偃的青年時代的整個寫照,寒門、士子、博學、窮困。杜少陵有句話說的很好:“文章憎命達”,或許就是他的多才,他的博學,他的命運才如此坎坷而抑鬱不得志。然而,他沒有沉淪,他還想一鳴,還不想自己的人生這麼荒度。他做出了最後一搏。他上書了,果然是真金總會發光,武帝召見他了。

    從此,他的命運開始變化,他再也不是那個四處流浪於荒野的乞丐學者,他面前是漢朝歷史上最巨集大的、風雲起伏變化的舞臺。他終於從時代的後面走到了前面,當然,他也未曾想到自己的命運會和這個朝代緊緊結合在一起,作為那個時代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其辭曰: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忠臣不敢避重誅以直諫,是故事無遺策而功流萬世。今臣不敢隱忠避死以效愚計,願陛下幸赦而少察之。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凱,春搜秋獮,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爭者末節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屍流血,故聖王重行之。夫務戰勝窮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務勝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諫曰:“不可。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輕兵深入,糧食必絕;踵糧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勝必殺之,非民父母也。靡弊中國,快心匈奴,非長策也。”秦皇帝不聽,遂使蒙恬將兵攻胡,闢地千里,以河為境。地固澤鹵,不生五穀。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師十有餘年,死者不可勝數,終不能逾河而北。是豈人眾不足,兵革不備哉?其勢不可也。又使天下蜚芻挽粟,起於黃、腄、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餉,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蓋天下始畔秦也。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於邊,聞匈奴聚於代谷之外而欲擊之。御史成進諫曰:“不可。夫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竊危之。”高帝不聽,遂北至於代谷,果有平城之圍。高皇帝蓋悔之甚,乃使劉敬往結和親之約,然後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興師十萬,日費千金”。夫秦常積眾暴兵數十萬人,雖有覆軍殺將系虜單于之功,亦適足以結怨深讎,不足以償天下之費。夫上虛府庫,下敝百姓,甘心於外國,非完事也。夫匈奴難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盜侵驅,所以為業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獸畜之,不屬為人。夫上不觀虞夏殷周之統,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憂,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則變生,事苦則慮易。乃使邊境之民弊靡愁苦而有離心,將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權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書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願陛下詳察之,少加意而熟慮焉。

    主父偃的上書,寫了九篇,司馬遷沒把其他其他關於律令討論選過來,他只選了一篇,就是我們在史記主父偃傳中看到的這篇。武帝徵匈奴,耗國庫,傷民力。司馬遷是有意見的,並且,他也因為李陵投降匈奴一事下蠶室。所以司馬遷選了主父偃的《諫伐匈奴書》來替自己發音。然而,即使司馬遷這麼做,也不能掩蓋主父偃的博學多才。他的筆法之巧,蓋今古絕倫。通篇文章粗看似乎都不明白他想說什麼,然而細細推敲,他借古今的事例和典籍的名言,將自己的“不應該征伐匈奴”的觀點說的擲地有聲。這麼巧的文章,沒有一定功夫寫不出來。當然,這裡想說的一句是,武帝召見他肯定不是因為這篇文章,而應該是其他八篇論律令的文章。然而,不管怎麼看,主父偃的揚開始了。

    也許有人會質疑答主,為什麼武帝召見他肯定不是因為這篇文章,而應該是其他八篇論律令的文章。答案是主父偃傳中引用的徐樂、嚴安的文章和後面的對策。(這裡討論的是主父偃,徐樂嚴安就略過)

    書奏天子,天子召見三人,謂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於是上乃拜主父偃、徐樂、嚴安為郎中。偃數見,上疏言事,詔拜偃為謁者,遷為中大夫。一歲中四遷偃。

    看看這句話“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武帝是何等的得意,是何等的欣喜?景帝年間的七王之亂早已在他心裡種下一個瘤,不把藩王勢力搞定,他武帝,要麼就像自己的父親一樣不得不屈膝,要麼就像自己的祖父一樣不得不經歷內亂。削藩,此時早已成了武帝心頭的病。

    但是,老天沒有讓這一代雄主失望,上天送過來了三個人 ---主父偃、徐樂、嚴安。不是沒有聲音嗎?不是沒有規劃嗎?不是沒有謀臣嗎?不是沒有戰友嗎?哈哈哈哈哈,老天親自給我送過來了。“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你們那個時候在哪啊?為什麼我們相見是這麼遲?武帝的得意,欣喜,是主父偃揚的根本,“上疏言事,詔拜偃為謁者,遷為中大夫。一歲中四遷偃。”對比開頭的顛沛流離,看看現在的春風得意,何等快哉?大丈夫者,當如是也!然而,主父偃不知道的是,武帝的欣喜、得意,自己的升遷,都是一場血腥鬥爭的號角,一場無情碾壓的裝飾。

    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又說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併兼之家,亂眾之民,皆可徙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上又從其計。

    這番對奏,可謂是主父偃的最得意一筆,看看他的分析,“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一句話,刺中不僅僅是西漢藩制的病,更是武帝心頭的痛!對於這個雄主的心理,

    主父偃也許沒有認識,但是對於這個雄主的天下,主父偃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顛沛流離中的各地所見,這時候成了他的對策最重要的素材。“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這麼一句話,了不得大手筆,削藩,分權,祛害,保上,利用各個方面的心理,將自晁錯以來的西漢的疑難雜症,一劑定之。主父偃是個奇才,也是個雄才。他的人生,被他人用鄙視目光看待的人生此時此刻大放異彩!

    尊立衛皇后,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人或說偃曰:“太橫矣。”主父曰:“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偃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內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上覽其說,下公卿議,皆言不便。公孫弘曰:“秦時常發三十萬眾筑北河,終不可就,已而棄之。”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計,立朔方郡。元朔二年,主父言齊王內淫佚行僻,上拜主父為齊相。至齊,遍召昆弟賓客,散五百金予之,數之曰:“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內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里。吾與諸君絕矣,毋復入偃之門!”乃使人以王與姊奸事動王,王以為終不得脫罪,恐效燕王論死,乃自殺。有司以聞。

    司馬遷是厲害的,一抑一揚,主父偃的可憐,可贊已經寫完。筆鋒一轉,司馬遷開始寫主父偃的可恨和可惜。主父偃是失敗的,但是他的失敗不是因為最後被殺,而是他終究沒能從那個青年時代的被人鄙視被人唾棄的環境中解脫自己,寬恕自己。他要享受,享受此時此刻主上愛我,大臣畏我,眾人敬我,諸侯懼我,親戚親我的虛假幸福感。他是可悲的,也是值得可惜的,任何人都有人性的脆弱之處,任何人都有人性的缺陷之處。主父偃看見了,他是卻輸了,輸的無奈,輸的哀婉,也輸的心甘情願。“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看透的不是自己,看透的是這個國家。 但是即使是輸了又何妨?“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豪傑啊!豪傑啊!生死皆要撼天地!

    主父始為布衣時,嘗遊燕、趙,及其貴,發燕事。趙王恐其為國患,欲上書言其陰事,為偃居中,不敢發。及為齊相,出關,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殺,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上欲勿誅,是時公孫弘為御史大夫,乃言曰:“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乃遂族主父偃。

    主父偃永遠不會明白他的死。他是一個雄才,一個奇才,一個梟才,但是他終究只是有才。他不懂政治,他也不明白曾經的雄主的目的。但是他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知道“飛鳥盡,良弓藏”。當藩王政治集團的利益和中央集權利益起衝突的時候,無論是哪種理由,他都必須死。這是主父偃的無奈,是西漢政治的無奈,也是歷來縱橫家的無奈。就這樣,在完成削藩的任務之後,主父偃只不過是一顆廢子,只不過是一個棄才。原來的雄主早已經利用完了,後面有更多的人才,有更多的矛盾需要這些人才來解決,主父偃,你不過一介策士,而今天下藩國削盡,要你何用?族之!

    主父方貴幸時,賓客以千數,及其族死,無一人收者,唯獨洨孔車收葬之。天子後聞之,以為孔車長者也。

    主父偃的戲落幕了,武帝要他乾的事完成了。然而,普天之下,只有一個孔車肯收屍!什麼叫“天子後聞之,以為孔車長者也。”可悲啊,武帝廢了你不能給他正名!可悲啊,縱有賓客死了之後沒人給你收屍!主父偃,你知今日?當時可再願逆施?我孔車今天獨為你一悲,幹著性命為你善後!主父偃生前無朋友,死後有知己,因此司馬遷才在最後的評語中以一句“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替主父偃鳴之!

    縱觀主父偃的一生,他是一個奇才,雄才,梟才,也是個棄才。他的命運和西漢的藩國命運糾纏在一起。他只不過是漢武帝手中一個利用完了就忍著心扔掉的棋子。他是可悲的,可讚的,也是可恨的,可惜的。他是普普通通的凡人,也是風雲縱橫的策士。天下之大,若無主父,不知幾人稱臣,幾人稱侯!

  • 9 # 夏有涼風61

    主父偃幫漢武帝開創盛世,堪稱首功之臣,為何會被滿門抄斬?

    主父偃是山東臨淄人,年輕時混的不咋滴,後來入函谷關找的“衛青”將軍的路子入的仕。

    主父偃做官後,成就最大的功勞,一個是“推恩令”。一個是立“衛子夫”為皇后。這也成了“主父偃”在朝得寵和蠻橫的倚仗。曾言:不能五鼎食,即五鼎烹爾。

    主父偃還諫言把富豪遷茂陵,設朔方郡為前沿觀察匈奴動向,都被漢武帝採納。

    哪在朝得寵的主父偃為何被滿門抄斬了呢?

    這個主要原因還是主父偃頻頻動了“皇室宗親”誅殺了“燕王”,逼死了“齊王”。要知道在歷史上皇室宗親是不可輕易動的。尤其是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仁孝悌治天下的大政方針下。還有就是主父偃倚仗著自己得寵,有皇帝和衛氏撐腰得罪了不少人,最終被“御史大夫”公孫弘彈殺。

  • 10 # 小龍女5505

    主父偃漢武帝功臣之一,雖幫漢武帝打壓藩王皇權,開創了西漢盛世,堪稱首功之臣。但也觸怒了藩王權利,又樹敵太多,最終被趙王告發貪贓枉法、逼死齊王和燕王、欺君罔上迫害皇族,而被漢武帝下令滿門抄斬、誅滅九族。可惜一代功臣,最終落得悲慘而死、牽連親族的淒涼結局。

  • 11 # 減水書生

    主父偃沒那麼牛,他就是漢武帝手中的一把刀。殺完人、招完恨,然後就被當成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首先,大漢盛世,跟主父偃沒啥關係,甚至跟漢武帝劉徹也沒啥關係。

    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

    漢武帝剛繼位的時候,是竇太后把持朝政。而就是在這個時候,漢朝到了盛世階段。盛世表象:一是人民自足,不遇災年,大家都能吃飽飯;二是地方有錢,府庫有貨有糧;三是國家有錢,京師之錢、太倉之糧,要多少有多少;四是街巷有馬,相當於現代社會普及了汽車;五是官吏自愛、人民知恥,已經是倉廩實而知禮節了。

    在傳統時代,這就是盛世。而盛世的原因不是漢武帝雄才偉略,而是漢初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祖上攢夠了家底,到漢武帝這一代就成了盛世。既然是盛世了,那就得有盛世的氣度,再也不能屈辱的和親了。於是,漢匈展開了持續百餘年的大戰爭。

    其次,主父偃能得重用,必須要說漢武帝才是識千里馬的伯樂。

    主父偃在齊地、在趙地、在燕地、在中山地,根本就混不出什麼名堂。不得已,才跑到長安投靠了外戚衛青,想借助衛青搭橋混進朝堂。但是,漢武帝根本就沒理會衛青的舉薦,所以主父偃在長安依舊混得慘。慘得連吃飯都成了問題,於是就準備捲鋪蓋回家了。但是,結髮遊學四十年還混不出個名堂,主父偃不甘心,於是上書闕下,就是直接向皇帝上書。

    但,主父偃上的是什麼書?他要諫阻漢武帝停止對匈奴的戰爭。而且,同主父偃一起上書的趙人徐樂、齊人嚴安,也都是這個意見,就是不同意打匈奴。按理說,漢武帝應該把這三個傢伙全給砍了腦袋。我這憋足了勁要去幹匈奴,你們三個傢伙竟敢給撤柴火。但,漢武帝看了上書,立即就斷定這三個都是人才。於是,“朝奏,暮召入見”。

    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只看腦子裡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

    而漢武帝就是這樣的人。武帝一心要打匈奴,主父偃這幾個不長眼的卻諫阻對外用兵。但,漢武帝硬是發現他們都是人才,而且還把他們當人才來用。所以,漢武帝才是主父偃的真伯樂。

    第三,主父偃所作所為,都是在漢武帝支援下進行的。

    主父偃都幹了什麼事情?發動了兩場大案,一個是燕王亂倫女兒案;一個是齊王亂倫姐姐案。把這兩個諸侯王都給搞死了,特別是齊王,直接嚇得自殺了。接下來,估計還會對趙王動手。但是,在出任齊相前,主父偃就是一箇中大夫,他能搞得過諸侯王嗎?

    諸侯王在大漢是何等尊貴的身份?連武帝的母親王太后,都要上趕著去聯姻諸,準備把自家外孫女嫁給齊王。諸侯王就是這種地位,中大夫主父偃能搞定嗎?所以,背後只能是漢武帝的意志。漢武帝要搞諸侯王,主父偃就是馬前卒。

    主父偃看人下菜碟的功夫,也是要多刁鑽有多刁鑽。他上書闕下時,可是力主不打匈奴的。可是,衛青河南之戰後,在築城朔方的問題上,主父偃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堅決要建朔方郡。原因就是漢武帝要築城朔方,於是主父偃必須是這個建議。

    遷天下豪傑至茂陵、照抄賈誼眾建諸侯以少其力以及尊衛子夫為皇后,等等這些大政,名曰主父偃建言,實則都是漢武帝想幹的事情。只不過外朝的三公九卿不支援,所以只能用內朝的中大夫主父偃去幹。

    因此,完全可以認為主父偃就是漢武帝手中的一把刀,把大漢諸侯王、大漢豪族以及滿朝公卿砍了個稀巴爛。

    然後呢?然後這筆賬,肯定會有人要算。於是,借齊王自殺一案,朝中和宮中就形成了一致意見。王太后本來是把自家外孫女嫁給齊王的,而齊王卻讓你主父偃給嚇死了。燕王被辦、齊王自殺,趙王自然戰戰兢兢,諸侯王們就該下手了。而朝中大臣呢?漢武帝跟大臣之間的關係並不好,所以只能重用公孫弘、主父偃以及東方朔這些寒門之士。於是,幹主父偃這種人,大臣們肯定堅決支援。而公孫弘之屬呢?這些寒門士大夫,從來都是文人相輕,主父偃擋了他們的路,他們下起手來只能更狠。

    於是,主父偃就只能等著被滅族了。漢武帝的意見呢?漢武帝就是再雄才偉略,也扛不住朝中、宮中以及諸侯王的集體攻勢。所以,也只能丟卒保帥,把主父偃滿門抄斬。

    這就是當時的大漢朝堂,權力的遊戲從來都是冷酷的計算。算錯一步的張湯,只能牛車運屍;而算錯好多步的主父偃,就只能等著被滅族了。

    真正的牛人是公孫弘,這傢伙是個人才,讓下級滿意、讓同僚滿意,關鍵是還能讓漢武帝滿意。在武帝朝,當丞相能當到老死任上,真心不容易。而主父偃卻沒有公孫弘這兩下子了,留下身後名,而生前卻遭滅族之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武俠小說中十大渣男都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