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人體下丘腦中的體溫中樞擔負著調節人體產生的熱量與散發的熱量保持平衡的任務。當熱平衡時,人體體溫保持穩定。若產熱多於散熱,則體溫升高;若散熱超過產熱,則體溫降低。
產熱過程包括:運動或勞動時,骨骼肌收縮,產熱增加;當環境溫度下降和寒冷刺激時,肌肉收縮發抖,產熱增加;肝臟等內臟器官代謝加強時,產熱亦增加。
散熱過程包括:對流、傳導、輻射和蒸發四種方式。因面板表面面積大,故主要透過面板散熱。
正常體溫的維持是產熱和散熱兩個過程的動態平衡,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熱量以維持體溫,同時這些熱量傳導到機體表面,透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等方式不斷向外界發散。
在生理情況下,體溫傾向上升時,機體便依靠減少產熱和增加散熱來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如體溫傾向下降時則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從而使體溫維持在37℃左右。
影響產熱的因素:
(1)基礎代謝:人在基礎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熱,如果這些熱量不從體表散失,體溫就會不斷增高。
如臨床常見的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由於基礎代謝率增高,可使體熱產生明顯增加。
(2)肌肉活動:在安靜時,骨骼肌活動所佔產熱的比重較小,但在劇烈活動時產熱量可增加十幾倍,可使體溫輕度升高。
癲癇發作後,患者體溫升高,即是骨骼肌劇烈地強直收縮的結果,在感染時出現寒戰也可使體溫增高。
(3)內分泌腺的影響:甲狀腺素和腎上腺髓質激素均有增加產熱的作用,可直接促進細胞的代謝。
另外,交感神經亦有提高代謝的能力,亦可增加機體產熱,當交感神經強烈興奮時,可使代謝率提高40%~60%。
機體在產熱的同時,又以各種方式將熱量散發到體外。
機體主要散熱部位是面板,當外界氣溫低於機體表層溫度時,約近90%體熱可透過面板的輻射、傳導和對流方式發散,另一部分體熱則隨呼吸、尿和糞便中發散。那麼影響散熱過程有哪些因素呢?
(1)輻射散熱:這是機體的熱量以熱射線形式傳給外界較冷物體的一種散熱形式。
輻射散熱量與面板溫度、氣溫的溫差以及機體的有效輻射面積等因素有關。 若人體周圍溫度高於人體體表溫度時,人體表面則吸收外界物體的紅外線,散熱受到影響,體溫反而升高。
(2)傳導和對流散熱:傳導是機體的熱量直接傳給同其接觸的較冷物體的一種散熱方式。
機體深部的熱量以傳導的方式傳給機體表層的面板,再由後者直接傳給同其相接觸的物體。 根據這一道理,可利用水袋、冰帽等給高熱病人降溫。對流散熱是指透過氣體或液體來交換熱量的一種散熱方式。
機體透過交感神經系統調節面板血管的管徑,改變機體表層的血流量,從而改變面板溫度,以減少或增加機體熱量的發散。如在寒冷環境下面板血管收縮,面板血流量劇減,散熱量亦大大減少,起到了防止體熱散失的作用。
當機體處於高溫環境中,面板血管擴張,面板血流量增加,機體表層的散熱作用便大為增加,防止了體內熱量的積聚,使體溫不致過於升高。
(3)蒸發散熱:當外界溫度等於或超過面板溫度時,輻射、傳導和對流等散熱方式停止作用,此時蒸發成為唯一的散熱方式。
在人的正常體溫條件下,身體表面的水分由液體狀態轉為氣體時,每1克水蒸發為水蒸氣,要帶走0。 58千卡的熱量。因此,汗液從面板表面大量蒸發可帶走多量體熱,而起到散熱作用。若無汗液分泌時,從面板和呼吸道也有水分不斷蒸發,這種不顯性汗量每日約1000毫升。
機體活動時,此種不顯性蒸發量增多,體溫每升高1℃,增加蒸發量為15%。若先天性汗腺缺乏症或大面積燒傷病人存在汗腺分泌障礙,在熱環境中由於面板不能散熱,體溫可明顯上升。
曾經有人對恆溫動物的腦作過分段切除的實驗。實驗發現切除大腦皮層和部分皮層下結構後,只要保持下丘腦及其以下的神經結構的完整,動物雖在行為方面出現異常,但仍具有維持恆溫的能力。如再進一步破壞下丘腦,動物則不能再維持相對恆定的體溫,這些實驗說明了調節體溫的主要中樞在下丘腦。
曾有實驗認為,下丘腦前部,在前連合和視交叉之間,主要是促進散熱。而下丘腦外側區的後部區域主要是促進產熱。
也有實驗證明,下丘腦前部並不是體溫調節中樞,而是中樞性溫度感受器存在的部位;下丘腦後部,則可能是對體溫情況加以整合的部位。
下丘腦後部能將由中樞性溫度感受器發生的神經衝動和從面板溫度感受器傳入的神經衝動統一起來,並對體溫進行整合調節。
位於人體下丘腦中的體溫中樞擔負著調節人體產生的熱量與散發的熱量保持平衡的任務。當熱平衡時,人體體溫保持穩定。若產熱多於散熱,則體溫升高;若散熱超過產熱,則體溫降低。
產熱過程包括:運動或勞動時,骨骼肌收縮,產熱增加;當環境溫度下降和寒冷刺激時,肌肉收縮發抖,產熱增加;肝臟等內臟器官代謝加強時,產熱亦增加。
散熱過程包括:對流、傳導、輻射和蒸發四種方式。因面板表面面積大,故主要透過面板散熱。
正常體溫的維持是產熱和散熱兩個過程的動態平衡,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熱量以維持體溫,同時這些熱量傳導到機體表面,透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等方式不斷向外界發散。
在生理情況下,體溫傾向上升時,機體便依靠減少產熱和增加散熱來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如體溫傾向下降時則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從而使體溫維持在37℃左右。
影響產熱的因素:
(1)基礎代謝:人在基礎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熱,如果這些熱量不從體表散失,體溫就會不斷增高。
如臨床常見的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由於基礎代謝率增高,可使體熱產生明顯增加。
(2)肌肉活動:在安靜時,骨骼肌活動所佔產熱的比重較小,但在劇烈活動時產熱量可增加十幾倍,可使體溫輕度升高。
癲癇發作後,患者體溫升高,即是骨骼肌劇烈地強直收縮的結果,在感染時出現寒戰也可使體溫增高。
(3)內分泌腺的影響:甲狀腺素和腎上腺髓質激素均有增加產熱的作用,可直接促進細胞的代謝。
另外,交感神經亦有提高代謝的能力,亦可增加機體產熱,當交感神經強烈興奮時,可使代謝率提高40%~60%。
機體在產熱的同時,又以各種方式將熱量散發到體外。
機體主要散熱部位是面板,當外界氣溫低於機體表層溫度時,約近90%體熱可透過面板的輻射、傳導和對流方式發散,另一部分體熱則隨呼吸、尿和糞便中發散。那麼影響散熱過程有哪些因素呢?
(1)輻射散熱:這是機體的熱量以熱射線形式傳給外界較冷物體的一種散熱形式。
輻射散熱量與面板溫度、氣溫的溫差以及機體的有效輻射面積等因素有關。 若人體周圍溫度高於人體體表溫度時,人體表面則吸收外界物體的紅外線,散熱受到影響,體溫反而升高。
(2)傳導和對流散熱:傳導是機體的熱量直接傳給同其接觸的較冷物體的一種散熱方式。
機體深部的熱量以傳導的方式傳給機體表層的面板,再由後者直接傳給同其相接觸的物體。 根據這一道理,可利用水袋、冰帽等給高熱病人降溫。對流散熱是指透過氣體或液體來交換熱量的一種散熱方式。
機體透過交感神經系統調節面板血管的管徑,改變機體表層的血流量,從而改變面板溫度,以減少或增加機體熱量的發散。如在寒冷環境下面板血管收縮,面板血流量劇減,散熱量亦大大減少,起到了防止體熱散失的作用。
當機體處於高溫環境中,面板血管擴張,面板血流量增加,機體表層的散熱作用便大為增加,防止了體內熱量的積聚,使體溫不致過於升高。
(3)蒸發散熱:當外界溫度等於或超過面板溫度時,輻射、傳導和對流等散熱方式停止作用,此時蒸發成為唯一的散熱方式。
在人的正常體溫條件下,身體表面的水分由液體狀態轉為氣體時,每1克水蒸發為水蒸氣,要帶走0。 58千卡的熱量。因此,汗液從面板表面大量蒸發可帶走多量體熱,而起到散熱作用。若無汗液分泌時,從面板和呼吸道也有水分不斷蒸發,這種不顯性汗量每日約1000毫升。
機體活動時,此種不顯性蒸發量增多,體溫每升高1℃,增加蒸發量為15%。若先天性汗腺缺乏症或大面積燒傷病人存在汗腺分泌障礙,在熱環境中由於面板不能散熱,體溫可明顯上升。
曾經有人對恆溫動物的腦作過分段切除的實驗。實驗發現切除大腦皮層和部分皮層下結構後,只要保持下丘腦及其以下的神經結構的完整,動物雖在行為方面出現異常,但仍具有維持恆溫的能力。如再進一步破壞下丘腦,動物則不能再維持相對恆定的體溫,這些實驗說明了調節體溫的主要中樞在下丘腦。
曾有實驗認為,下丘腦前部,在前連合和視交叉之間,主要是促進散熱。而下丘腦外側區的後部區域主要是促進產熱。
也有實驗證明,下丘腦前部並不是體溫調節中樞,而是中樞性溫度感受器存在的部位;下丘腦後部,則可能是對體溫情況加以整合的部位。
下丘腦後部能將由中樞性溫度感受器發生的神經衝動和從面板溫度感受器傳入的神經衝動統一起來,並對體溫進行整合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