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冰雪隆賦

    對國際形勢和他國情況,不便發表言論。因都是人和人相處,今天這樣,明天那樣,都是有變數的。靜觀最佳,不參與。

  • 2 # 感心理

    政治,經濟,文化差異:

    捷克與斯洛伐克人同屬於西斯拉夫人,原本同在一國(大摩拉維亞王國)。捷克在西,山嵐環抱。斯洛伐克在東,北面臨山,南部是平原。公元9世紀的時候,匈牙利的先人馬札爾人入侵,捷克人有群山屏障,免遭毒手,成立波西米亞王國(波希米亞王國日後向德意志靠攏,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重要諸侯之一),斯洛伐克則落入匈牙利人之手。

    熟悉歐洲歷史的人都知道在14、15世紀的時候,歐洲出現了第一次“大分流”。在西歐,城市經濟開始蓬勃發展,而在東歐,幾乎所有的市鎮生活卻都在緩慢和逐步地枯萎並且出現了對農民的再農奴化(收緊對農民的控制)。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分流,現在史家還在爭論不休。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西歐開始勃發的市場經濟對東歐的市鎮消失與再農奴化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捷克與斯洛伐克也被捲入這場大分流之中,相對而言,由於種種條件,捷克的市鎮經濟被保留下來,而斯洛伐克則成為農奴莊園領地。這就是兩國分歧及不同發展道路的由始。

    到了1526年,捷克與斯洛伐克都被納入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不過,捷克人是在奧地利的直接統治之下,而斯洛伐克則還是歸匈牙利人管理。哈布斯堡王朝從18世紀開始推行的開明君主制直接惠及捷克人,捷克的工商經濟重新繁榮起來,成為奧匈帝國最重要的工業產地。到了20世紀初捷克的工業產量佔了帝國總產量的80%。與其經濟相媲美的是,捷克人在奧匈帝國內部爭取到了信仰、出版和教育自由,所以布拉格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與學術中心。同時捷克人也享有憲政與自治的經驗。

    一開始的時候,斯洛伐克政治家對捷克斯洛伐克這個新國家、新民族可以說是熱切擁抱,但是在這個新家裡面,普通捷克人與斯洛伐克人的關係很快出現了問題。匈牙利人從斯洛伐克撤走後,留下大批的空白公共職位——法官、大中小學教師、公務員等等,斯洛伐克當時的人口中沒有足夠的知識分子填補這些空缺,於是捷克人接手了這些職位。這就帶有了幾分內部殖民的意味。更糟糕的事情是宗教衝突一一做教師的捷克人同當地的宗教團體為公立學校中宗教教育問題起了衝突。在捷克人看來,他們是為“支援邊疆”做貢獻來的,但是在斯洛伐克人看來,卻有敗壞社會傳統道德之嫌。

    捷克與斯洛伐克人的經濟融合也並不順利。斯洛伐克的傳統市場是匈牙利,但這一市場在新國家建立之後已被關閉。斯洛伐克的工業無法同先進的捷克企業競爭,出現大量倒閉現象。而由於沒有進行成功的土地改革(匈牙利統治下的遺留問題),斯洛伐克的農業始終沒有大的發展。這樣,在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就始終無法得到消除。

    政局動盪也加劇了兩個族群之間的隔離。新建國的捷克斯洛伐克正在遭受著新國家都會遇到的問題—政治的碎片化,沒有一個政黨能夠獲得議會15%以上的選票。在存在多個政黨的情況下,每個政黨都要努力維護自己的基本盤。這樣,就很難出現一個相容幷蓄的黨派。各族群有各自的黨派,很少有黨派能夠跨界得到同等的擁護。

    1929年隨著美國經濟大蕭條的開始,斯洛伐克社會的最後一道安全閥失靈——以前移民到美國是斯洛伐克人的一條出路,現在卻此路不通了。農業人口過剩的影響就是整體社會衝突的增加。

    這種隔離與衝突最終變為了一場斯洛伐克自治運動(比方說,宣揚自治的“天主教斯洛伐克人民黨”是一位天主教神甫安德雷•赫林卡[Andrej Hlinka]以保衛傳統價值觀為號召建立起來的)。這場運動的目標只是自治,但是在1938年被希特勒所利用,成為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工具。面對咄咄逼人的德國,許多斯洛伐克人對捷克斯洛伐克中央政府也失去了信心,認為脫離捷克斯洛伐克也許是一條自保之道,以免於被德國吞併。於是,德國佔領布拉格之後,准許建立了斯洛伐克附庸國。這段時間雖短,但卻使斯洛伐克人一嘗國家滋味。

    斯洛伐克人則沒有這麼幸運,匈牙利人的沙文主義情緒很重,斯洛伐克人只能在匈牙利學校裡接受教育,在質和量上都得不到保證。與此相應的是,匈牙利人主宰著斯洛伐克的政治與經濟生活,當地人幾乎沒有成熟的政治團體,也沒有政治生活經驗。

    就捷克和斯洛伐克人的關係而言,政治、經濟、文化水準上的差距帶來的是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的衝突。務農的斯洛伐克人崇信天主教而捷克人,尤其是城市裡的知識階層,思想上要世俗與開明的多。

  • 3 # 頑石愛生活

    這種文化差異在政治,經濟,教育和禮儀,建築上比較突出,就其根本原因而言,我認為是中華兩千多年的社會性質和小農經濟長期占主導地位,以及耕植在華人心裡的儒家文化,中華文化受外來文化衝擊較小,得以一脈相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安東尼未來有可能去火箭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