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回覆列表
  • 1 # 混遛烏拉拉

    守孝三年其實不是孔子規定的,他沒有這麼大的行政權力,他只是提出了這個觀點,是秦漢時期由皇帝漢武帝下詔定下的這個制度,到東漢王莽大力推崇下才盛行,可見孔子是後人冠名上去的。

    守孝三年看上去不可思議,但在我們進入封建社會之初,它確實有存在的價值,它強化了本民的宗族思想,對民族認同有著積極作用。就是說漢族這個民族能一脈相傳至今,和這種禮制是分不開的。而宗族思想和民族認同感還能穩定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並非一開始就落後,當初還是很先進的社會制度。

    其實古人也意識到了這種禮制的不合理處。早在東漢光武帝就下詔廢除,但這個風俗力量太強大了,連皇帝都不了了之。但光武帝的反對還是起了一定作用,這以後都多有變通,某些禁忌不再守三年。有三月的,有五、七、九月的,有一年的,總之人們在不斷捨棄不合理的東西,直到現在我們己只守孝七天了,但仍然還是要守的哦。

    所以不要拿現代人的觀點來笑話古人,古人倖幸苦苦守孝三年,或許這個民族就是他們這樣“守”出來的呢,我們今天的守孝七天就是從守教三年發展而來的。形式變了,實質還是一樣。

  • 2 # 命理師陳一巨集

    守喪三年之說,我們現在人來看,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我們也都知道,古人確實是有這麼做。古人為什麼要守喪三年?到底合不合理?這些問題,相信一直困擾著我們,心中有層層疑問,不得開解。這一篇文章,我們就來捋一捋,看看裡面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為什麼要守喪三年?

    這個問題,我們從《論語》陽貨中找答案,這裡也正是孔子和學生宰我之間關於這件事的一次辯論。

    原文: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期可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從原文中,我們知道,宰我和我們一樣認為,對三年守喪有抗拒,覺得沒這個必要。他說守喪三年,這個時間太長了。君子們要是三年不過問禮儀制度,這個社會就亂了,要是三年不音樂,連音樂這方面都會消失。非要守喪,有些日子也足夠多了,例如人們收稻穀之後到重新插秧這段時間,有這麼長也就可以了。

    孔子呢,就問宰我:“假如父母去世,那你好吃好喝的錦衣玉食,心會安嗎?”宰我說心也安。孔子接著說:“你既然心安,那就可以縮短時間。可是通常君子在居喪期間,是會食不知味,音樂也沒法欣賞,心不安定呀,所以不敢胡吃海吃不敢貪樂,今天你說你會安心不悲傷,那麼就隨便你怎麼做都可以了”

    宰我走了後,孔子感嘆:“父母生你,得抱三年大概才捨得放下來讓你自己走。現在這個三年守喪的制度,是天下通行的做法,你也有三年的愛回饋給父母嗎?”

    我們從孔子和宰我的對話中知道,孔子說三年守喪,是等於回饋給父母對自己三年的關懷養育的意思,是天下通行的做法,大家都會覺得理所當然。也在於,畢竟是痛失親人,是人都會傷心難過的,寢食難安啊,即使要工作,恐怕也會做不好。那麼,不如也當休息了,倆全齊美。但既然如宰我之流,不會難過傷心,和平常一樣可以吃喝玩樂的,那就隨便他們了。

    守喪三年到底合不合理?

    孔子說的意思,我們算是看明白了,也表示理解。可是這個做法,在實行中,到底合理不合理呢?做不做的到呢?

    請注意,孔子在文中,說的是君子。君子包括帝王將相,有職務的人,有志向的人。那就是說君子指的是不貪圖名利富貴的人,並且心懷天下。

    所以,比如說務農的人,沒見過務農的人需要為去世的父母守喪三年吧?不需要,並且他們本身也幹活的地方,基本不會離開父母的墳墓太遠,時不時能見到照顧到。工人呢?也沒見哪個工人藝人為父母守喪三年吧?沒聽說過。商人,經商的人,富足的人如地主,也沒見孔子指明他們要為父母守喪三年啦。

    我們看歷史故事,所有涉及守喪三年的,那都是當官的人乾的事。這和孔子說的君子,一個意思。有人說當官的人,那工作很重要,離開工作崗位,豈不是兒戲?

    這其中,也有很重要的道理在裡面。為人父母官者,孝敬長輩,是一種表率。工作上,自己不做了,暫由他人替代,是可以的。也可以讓君王放心,說你該休息就休息,不是貪圖富貴名利之人,不會抓住權力不放,不會特具野心。再有一個,以前的人當官好像也不見得有什麼假期,不像現在。當一輩子官,除了告老還鄉之外,就只有這個守喪三年算是休假了。所以,這是一舉多得的一件事,其實,多好啊!非常人性化的方式!

  • 3 # 杜夏的復瓣

    孔子生活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代

    那時候周朝覆滅諸侯林立

    大爭小戰跟家常飯似的

    人活得很艱難

    越是艱難的時候越得活著

    只有活著才會有價值

    但孔子作為第一個職業老師

    沒有欺騙學生說我們都是上帝的孩子

    也沒用跟學生說好好過這輩子下輩子投胎過好日子

    而是告訴學生們,每個人都會死

    死就是終結

    所以活著的時候很重要

    為了提現這種重要就制定了喪葬禮儀

    告訴學生要體面的生,體面的走

    尊重活著,也尊重死亡。

    三年時間是表示重視度

  • 4 # 喔愛小咪

    1、父母養育子女很辛苦 ,給了子女很多的愛。子女當然應該孝順父母。活著時要孝順,父母去世了也應該守孝。連烏鴉都知道反哺母親呢!何況人呢?

    2、在封建時代 ,子女如果有時間,有條件確實必須為去世的父母守孝三年,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可是如果國家的工作脫不開身,也是可以“奪情”的。“奪情”的意思是可以不守孝三年,但是要因為工作的需要才可以,並且要得到皇帝的允許。比如清朝著名宰相張廷玉,其母親去世後雍正皇帝就允許他守孝期間參與朝廷的工作,做到守孝工作兩不誤。

  • 5 # 馬火蟻

    守喪三年,不要說現在不合理即使在古代也十分不合情理。

    一、古代生產力落後,物質本就不豐富,青壯年勞力守喪三年,由誰支撐這個家撫養後人?

    二、現在更無法落實守喪三年的要求。哪個單位能批准你三年不上班照領工資?即使是自由職業者,他三年沒有收入,一家人怎麼樣生活?水電氣暖總得要錢買,沒有人給免費用。

    如果因為“孝”而讓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逝者恐怕也不會安息。

    我們那裡的做法是兒孫為逝者三年內戴孝帽,後改為戴有“孝”字的臂套,更先進的是戴有“孝”字的胸章。這本來就是一個形式,它時刻提醒後人:有孝在身,三年內在去掉“孝”的標誌前嚴禁一切娛樂活動,生活上要儉樸,多吃素不殺生,社會上不作惡,多行善舉。初一十五一定要祭拜!我覺得這樣的活動也達到了守喪三年的效果,也不妨礙人們的正常生活,很好!

  • 6 # 飛185018090

    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達喪也。即:父母養兒三年而兒可以自己“獨立”行走找食了,所以父母離世,兒只守孝三年也就夠了,也就是說,父母養我三年,去世後兒也守孝或戴孝三年,等同“還債”之意。

  • 7 # 知豫中原

    其實,我們不必拘泥於這個時間的問題。

    真正值得我們繼承和傳揚的是慎終追遠、重孝道的優良傳統!

    時下的我們最應該:

    放下手機,珍視親情,

    少些應酬,多陪家人,

    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

    畢竟,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

    如果你是個孝子,

    當:子欲孝,而親不待!時,

    這會成為你一生的遺憾!

    亦或是心中永遠的痛!

  • 8 # 文鈸

    古代是合理的,因為古代人必須年滿三週歲,離開父母,特別是母親才能存活。所以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父母故去,古代規矩受孝三年。受孝期間不出門,不宴請,不經商,不做官。

  • 9 # 鹿泉之士

    十足的形式主義。

    孝敬父母,應該表現在父母在世之時。人都死了,再好的表現也無任何意義,只是讓他人看看而已。

    中華民族的形式主義源淵流長,孔子當為始作俑者。

  • 10 # 湯岐

    孔老夫子要求過分了,要逼瘋子女啊。一般默哀三分鐘,然後火化,把骨灰撤大海,或找個地方挖個坑埋了,停止誤樂活動三天就可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孟晚舟未獲釋,華為迴應表示失望,你認為如何才能還孟晚舟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