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虯龍歧伯
-
2 # 一路開花ma
不一定
看人對成功的定義,儘管他的人生很圓滿,但是好像他的名氣沒有霍去病衛青這些將軍名氣大,至少在現代
有的將軍雖然去世的早但是他的歷史成績是各朝各代將軍們的榜樣,比如霍去病雖然死的時候才24歲,但是他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讓多少熱血男兒幻想成為他一樣的英雄
李廣雖然一生沒有被封侯,而且生前一直不受漢武帝重用,原因竟然是嫌他運氣差,但是這樣不妨礙他的飛將軍大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郭子儀首先是個愛國者,不是一個野心家,不然完全可以自己當皇帝的,也活了八十多歲,多次救唐朝於水火之中,可是他沒有之前幾個將軍名氣大,我認為最主要就是他身上少了軍人的血性,自己的祖墳被人刨了不但沒有生氣竟然還主動給仇人道歉,雖然讓仇人很敬佩,雖然保護了族人免於勾心鬥角的漩渦中但是老祖宗都被刨了出來一切還有什麼意義
-
3 # 凌煙閣論史
郭子儀的一生幾乎堪稱完美:歷任節度使、兵部尚書、中書令、司徒等職,封爵從代國公到汾陽王;被唐德宗賜號“尚父”,死後追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在功高震主的情況下,竟然創造了得以善終的奇蹟。
溢美之詞不再多說,我這裡要發出質疑:質疑一下郭子儀的軍事能力。
我的結論是:
郭子儀的軍事能力實在不怎麼樣,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總體上的成功,無法掩蓋其軍事水平的不足。下面用史實資料來說明,郭子儀的軍事才能確實很一般。
第一,收復長安之戰,為什麼非要借4000回紇兵才行?
郭子儀認為回紇兵精,能征善戰,就勸肅宗多徵回紇兵以平叛。回紇懷仁可汗派他的兒子葉護和將軍帝德等率領精兵四千餘人來助戰。757年九月,郭子儀率兵十五萬(號稱二十萬)及回紇的四千兵,於九月二十三日進至長安西。叛軍總數為10萬,而且叛軍是出城列陣與官軍對戰的。
這種情況下,回紇的四千兵真的是定海神針嗎?還是說郭子儀知道自己的軍隊戰鬥力不行?
這隻能說明一點,當時的官軍難堪大用,郭子儀作為帶兵主將難辭其咎。
第二,官軍圍攻相州一戰,以六十萬的大軍,而被五萬叛軍殺得大敗。
759年三月初六,官軍步騎六十萬在安陽河北岸開擺陣勢,史思明親率五萬精兵來交戰,結果是官軍大敗。一萬匹戰馬僅剩下三千,十萬盔甲兵器差不多全部喪失。敗兵還沿路大肆搶掠,胡作非為,當地官吏和軍中將帥無法制止,十多天才安定下來。安慶緒收集了郭子儀軍隊敗退時留在營中的糧食,有六七萬石。
六十萬對五萬,竟然大敗,敗軍還搶掠百姓,這說明郭子儀的軍事指揮和管理水平很差。
第三,官軍與叛軍相持了幾年,最後依靠回紇的兵力,才敢去攻打史朝義。
762年9月,唐代宗派人請回紇出兵平叛。史朝義部下阿史那承慶建議,朝廷兵單獨前來,應當率全軍與他們決戰。如果朝廷兵與回紇軍隊一起來,我們就應該退守河陽,避其鋒芒。但史朝義不同意,率兵與官軍對陣,結果大敗逃走。官軍收復洛陽。763年正月,史朝義屢次戰敗,最後自殺。
叛軍的節度使田承嗣、李懷仙、李抱玉、張忠志、薛嵩等人見風使舵,表面上投降了朝廷,但實際朝廷根本無法改變他們割據一方的事實。
史學家呂思勉認為,“安史的亡,只是安史的自亡。不然,安史的一班降將,何以絲毫不能處置,而只好養癰遺患(安置原有的地方讓他們做節度使)呢? ”
由此可見,郭子儀和其他將領所帶的官軍,其戰鬥力不堪一擊,根本不被叛軍放在眼裡;對於各個叛軍藩鎮,也不具備壓倒性優勢,只好任其兩面吃好處。
所以,郭子儀的軍事能力其實被後世誇大了,他帶兵能力和軍事指揮水平其實很一般。
寫到這裡,可以總結一下:郭子儀能從政治的高度出發,處理問題和人事,加上他的好運氣,他的一生堪稱完美,可算是歷代將軍中最成功的一位。但是,作為一位將軍,郭子儀的軍事才能實際很平庸。(完)
-
4 # 安如泰山160
功高蓋主而不疑,
位極人臣眾不嫉。
八旬有餘而善終,
兒孫滿堂真英雄。
回覆列表
史載郭子儀年八十五而終。他所提拔的部下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後來皆為將相。八子七婿,皆貴顯於當代。“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歷代歷史上的功臣,能夠做到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實在太難而特難。這都是郭子儀一生的作人處事,自然合乎“衝而用之或不盈”,“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