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以德服人真誠診療所

    明代洪武年間胡惟庸案後,中書省和宰相被廢除,重要政務交由六部尚書擬定票籤(政策草案),上交皇帝批紅蓋印,政策方能正式頒佈施行。建文四年設內閣,政務交由內閣學士彙總票擬,明代皇帝聖旨開始受內閣約束,只有內閣票擬,皇帝批紅蓋印的聖旨才有法律效力,不經內閣票擬,只有皇帝手書批紅蓋印,是為“中旨”,文官可以不接旨並引以為傲。(中旨對武將和太監還是有效力的)尤其是明中期以後,皇權漸漸式微,皇帝嬉於朝政,司禮監秉筆太監,掌印太監這兩個秘書,搖身一變成為實權官職,土木堡之變後,武將勳貴實力大損,聽中旨話的就只剩太監了。萬曆初年馮保提督司禮監,總督東廠事,張居正為內閣首輔,兩人政見相合,保證了萬曆皇帝幼年時的政治平穩,票擬製度功不可沒。但是萬曆成年後,因為三大案,皇帝想做的事文官抵死不發票籤,空有批紅權卻發不了聖旨,隨即有了萬曆三十年不上朝。萬曆以後,票擬製度成為了宦官(背後是皇帝)與文官權力爭奪的前線。其先進性毋庸置疑,制約了皇權,但是也因為內閣首輔掌握票籤,帶來了政治混亂,至清朝雍正設軍機處取代內閣,票擬製度改為官員上奏章,軍機處彙總並給出處理建議,皇帝批紅,使得文官權力大大分散,清朝成為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巔峰。

  • 2 # 古風散人

    明代的內閣制度,在洪武、建文時期萌發,在永樂時期創立。進入洪熙、宣德、正統時期後,內閣輔助皇帝處理政事的職能進一步完善。此時內閣的職掌也更加明晰。

    上圖明代內閣大堂一角

    《明史·職官志》把內閣職掌具體化為:“掌獻替可否,奉陳規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以平允庶政。”

    獻替可否,指議興議革,即內閣具有議政權。奉陳規誨,是指內閣被賦予了輔弼君德的責任。所謂題奏,指題本和奏本。明初官民奏事皆用奏本,送東宮者稱啟本。奏本用長紙,又於本後統計字數和用紙張數,比較繁雜。所以永樂時期又出現了書寫便利的題本。

    上圖楊士奇,曾擔任內閣首輔21年。

    據萬曆《大明會典》卷二一二《通政使司》記:凡內外各衙門一應公事用題本,而循例奏報、奏賀,若乞恩、認罪、繳敕、謝恩,並軍民人等陳情、建言、申訴等事,俱用奏本。

    批答題本和奏本,本是皇帝之事,內閣制度確立後則多由內閣代皇帝草擬批答,稱之票擬。

    票擬,又稱擬票、票旨、票本、條旨、調帖。“內閣之職,其大者代王之言,凡手敕旨意,俱從票擬。”《殿閣詞林記》卷九《擬旨》中記:“宣德時,始令內閣楊士奇輩,於凡中外章奏,許用小票墨書貼各疏面以進,謂之條旨。”不過宣德時票擬不專屬內閣,當時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元吉也曾參與票擬。票擬專屬內閣則始於正統初年明英宗即位之時。明代中後期,批紅多由司禮監代行。

  • 3 # 博陵牛仔

    首先明代的“票擬”逐漸行成於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有一愛好就是“鬥蛐蛐”,所以後人稱之為蛐蛐皇帝,還有電視劇中出現的“明朝宣德爐”,就是這個時期的。

    所謂的“票擬”就是明朝的內閣大臣,具有代替皇帝批示奏章,並提出自己的處理意見,最後呈報給皇帝御覽。皇帝的工作就是提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然而事情的發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朱元璋建國直到朱棣遷都北京,朱元璋與朱棣兩位鐵腕選手,自然有精力整日整夜的批改奏章。但是後面的皇帝不見得有這麼多精力,並且內閣到了明宣宗這一代有了長足的發展,權利也越來越大,不但可以管百姓、官員,漸漸的對於皇帝的一言一行,這些飽讀詩書的官員也要摻和摻和。

    對於皇權的利益,皇帝當然要爭取了,有句老話叫做“樹挪死、人挪活”,於是明宣宗朱瞻基就培養太假,打破了自朱元璋定下的規矩“太監不得干政”。為了與這幫內閣大臣平衡權利,於是太監掌握了“批紅權”,這樣皇帝利用太監的“批紅”權利與內閣的“票擬”權利相互制衡,形成一個權利的生態圈,自然皇帝同時具有批示奏章的權利與稽核權利。

    這種秩序一直延續到了明朝的滅亡,可以說具有了現代內閣負責制度的雛型,這種制度大大減輕了皇帝的工作,但是也並沒有使得皇帝大權旁落,比如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但是隻要有內閣的存在,內閣行使“票擬”權,國家的機器就會正常執行,如果運氣好的話,在攤上一個張居正這樣的首輔大臣,那麼皇帝真叫做垂拱而治、高枕無憂了。

    明朝末年的內閣“票擬”權利受到了削弱,因為有了一位非常勤勞的崇禎皇帝,崇禎一朝光是內閣就換了五十餘人,大臣們當然無心幹工作,有時間就是吵架、推諉、扯皮。崇禎初期瘋狂打壓“閹黨”,後果很嚴重,使得東林黨做大,進而打擊東林黨。使得明朝這個企業文化由原來的,內閣“票擬”太監“批紅”流水作業線,變成了都不好好工作的唱大戲,這當然是皇帝不想看到的,無奈癥結已成,無力迴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專業是“爆款”,哪些專業被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