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默風色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銀……想當年,梁山好漢們聚集在一起,日子過得又是何等的瀟灑不羈? “店小二,切三五斤肉過來,再打些好酒過來,錢一併給你算!” 《水滸傳》裡,梁山好漢們這樣的“點菜”劇情,影視劇中常能見到。 通讀《水滸傳》原著的話會發現,梁山好漢們愛吃肉,更愛吃牛肉,每逢在飯局上,幾乎“牛肉必點”。 “藥補不如食補”。牛肉味道好,營養價值更高。醫學上認為,牛肉是上等的補益佳品,常吃牛肉,可以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在如今的時代,只要口袋裡的銀子足夠,胃口好,只管吃個夠,點多少牛肉都沒有人管。 但在古代卻不同,吃牛肉是明令嚴禁的。

    這個規矩從春秋戰國時期,相關的諸侯國就明確頒佈法令,不允許吃牛肉,更不準私自宰殺活牛。 到了宋朝時期,官府對宰殺活牛懲罰得更為嚴厲,最高可判為死刑,更有甚者,會定性為“造反”。 宋朝的刑律典籍中,明確規定:屠牛及盜牛,罪不至老者,並繫獄以聞,當從重判;盜殺馬牛,頭首處死,從者減一等;盜割牛鼻、牛腳者,領首處死,從減一等;殺官牛者,請決脊杖二十;殺自己的馬牛者,並決脊杖十七…… 從上面例舉的刑律中,可以看出,不僅官府養的牛不能宰殺,自己養的牛也不能殺害。 屠宰耕牛刑律這麼嚴苛,可見,吃牛肉後果很嚴重。

    在古代,人們對牛的保護這麼上心,是因為華夏民族歷來屬於農業大國,耕田種桑、男耕女織就是主要的傳統職業。 而耕種莊稼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就離不開勤勤懇懇、默默耕種的耕牛。 牛就成為了農耕時代的戰略物資和主要生產工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周易》中,用八卦中的乾卦代表為“馬”,而坤卦代表為“牛”。 可見,牛有大地五行土德的品格,溫順包容,樸實厚重,靜默無言,卻能負重致遠。 金聖嘆先生曾經感嘆過,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

    為何他要留下這樣的感嘆呢?這是因為四大名著《水滸傳》中,是教人造反,鼓勵人該出手就出手,年輕人血氣方剛,一衝動起來,年少輕狂,容易做下傻事,難以收場; 而《三國》多是在教人陰謀謀略、勾心鬥角……而老人過了60歲時,就到了孔聖人所說的“60而耳順”的年齡,應該頤養天年。 在宋朝時期,大宋宋真宗等皇帝,最是注重保護耕牛。作者施耐庵卻有意把“大碗喝酒,大口吃牛肉”的情節,多次具體描寫出來,或許就是為了突出梁山好漢們,在奸臣當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情形下,放浪形骸的反叛精神和悲慘結局。

  • 2 # 我是小影同學

    其實中國古代私自殺牛是是重罪,除非它自己死了,並且經過批准,不然你別指望吃它的肉。宋代賣牛肉的基本江湖黑店,而且只有窮兇極惡的人才吃牛肉。基本上吃牛肉近乎現在在北京二環瘋狂飆車,公眾場合公然抽大、麻。所以描寫“窮兇極惡”的梁山好漢基本一上來就是:"小二,來兩斤牛肉"。這裡是為了體現一種蔑視朝廷的豪氣!

  • 3 # 貳仔曲追

    謝謝邀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明白一點,牛在中國古代是作為生產力的代表和生產工作而存在的。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因此牛在中國古代的農業生產中是十分重要的,地位要高於其他的牲畜。它是農業社會經濟發展的保障,因此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多的諸侯國就已經頒佈法令研究私自屠宰牛,在唐宋之後,屠宰牛和吃牛肉已經上升到犯法的高度,私自屠宰和實用牛肉是觸犯法律的行為,嚴重者是要被朝廷問斬的。

    其次,為什麼《水滸傳》中多次出現英雄豪傑吃牛肉的場景呢?這就體現作者創作的意圖了。我們都知道梁山一百零八好漢都是深受壓迫才上梁山造反的,既然是造反的性格,既然是反抗當朝政府的故事主線,那麼就必須在細節上體現出梁山好漢們於傳統向背離的情境,殺人再多不一定能體現出好漢的性格,但是針對朝廷政策搞事情就一定能體現出來。

    我們常說細節往往能夠體現格局,作者正是採用了這樣的寫法,體現出他寫作的目的,襯托著所描寫的書中人物的性格。

  • 4 # 未來的每一天

    在哪個刀耕火種的時代,牛就是一家人的勞動力,就是國家農業的頂樑柱,甚至牛馬的數量直接和主人的財力資產掛鉤,屠殺耕牛就是犯了重罪,判你個杖責流放也是分分鐘的事。但梁山上的一幫人有的官宦豪富,有的灑肉狂徒,有的乾脆佔山為王,吃點子牛肉更是不值一提,何況牛肉卻實比五穀米黍來的香。至於書中好漢每到酒館總愛喊一聲:“兩斤牛肉.一壺酒”總比高喊一聲“兩碗米飯.一壺茶”來得更豪氣些。更能反映出好漢們桀驁不馴的灑脫性格、和朝廷對著幹的決心。施耐庵以一件小事折射出兩級分化明顯,精彩故事一觸即發的楔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6手機怎麼樣,做工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