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泰然格格

    春節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在我們這裡,結婚第一年給老丈人拜年,女婿要準備禮物。禮物無特定要求,視岳母岳父喜好。只要送送的高興、接的歡喜就好。

    姑娘回門都在初二那一天,岳父母準備豐盛的午餐。一家老小歡聚一堂,和和美美過春節。

    至於其他繁文縟節,現在已經都不講究了。女婿進門恭恭敬敬地給岳父岳母行個禮、拜個年就可以了。

  • 2 # 白將七塊五

    過年一個地方一個風俗習慣,但是有一點全華人民是一樣的,那就是團圓,到年底了,不管是單位上班,還是個體做買賣,或者農民兄弟,辛苦了一年,不管有沒有收穫,都要趁這個節日,好好的放鬆一下,其實在我們當地,沒有關於年的傳說,基本上就是家家在外的人都回老家了,老少聚在一起,孩子有自己的玩伴,到處瘋跑,年輕人有自己的同學朋友,互相聊聊今年的收穫,在哪個好單位工作,碰到什麼好領導,過年單位發了多少東西,一些年長的人湊一起打打牌,喝喝酒,這是一年當中最放鬆的幾天,等到初一的時候,基本就沒有時間一起聚一起玩了,兒時的記憶,大年初一天還沒亮,就爬起來了,穿上母親準備好的新衣服,衣服的兜兜裡裝著拆掉的鞭炮,先把爸媽搖醒,說一聲過年好,然後就往爺爺奶奶家裡跑,一般農村裡的輩分高的老人起的都很早,炕上放著小飯桌,冷熱菜擺六個,當上幾瓶酒,還有香菸。一些輩分低的人家很早就來拍門了,老人在炕上坐著,小輩們一個一個的進來問好,老人根據小輩們的歲數遞上不同的東西,同齡人就坐在酒桌前喝一杯酒,年輕點的就給遞上一顆煙,小孩子就是給糖吃,一般大家都是急匆匆的,因為要去很多家,很少有能坐下聊會天的,除非基本都轉完了,等看著人少了,不是那麼多人的時候,我媽就會把餃子煮好,吃完餃子,我跟我爸,還有我叔,我們就開始出門了,去幾家跟我爺爺輩分一樣的人家家裡,再就是一些親戚,基本上上午八點左右基本就轉完了,然後就是各自玩各自的,年輕的同學商量好,去哪家集合,大人們都是在家裡陪一些好好未見的人喝酒,婦女們就是湊一起,說自家的男人或孩子,偶爾提一下村裡誰誰誰家裡發生什麼事了。。。

    說心裡話,其實我不太喜歡初一之後的日子,因為初一之後就沒有時間跟朋友或同學再聚了,初一上午是我們見面的最後一次,第二天初二基本上就是看舅舅或者看姑姑,初三呢是回孃家,因為我們家我有四個姑姑,所以我媽每次回孃家就是初二跟我一起去,因為初三的時候我四個姑姑要回來,我媽要在家裡準備飯菜,從初四開始就沒有特定要去的地方了,我們家那裡,初四基本就是我爸姑姑舅舅家的孩子來看我爺爺奶奶,因為他們的歲數都很大了,初二的時候家裡都有客人,所以他們都是初四以後再來我爺爺家,家家都是這樣,我們作為孩子是最不喜歡的,因為跟他們都不是特別認識,但是還不能出去玩,因為別的人家裡也是這樣的情況,再說還要在家裡幫忙幹活。

    在我們那裡還有一個有意思的聚會,不知道是如何傳下來的,就是每年村裡有剛結婚的人家,一些關係比較好,或者是親戚必須請新媳婦吃飯,是必須請,而且沒有例外,當然有的家裡可能在村裡名聲不是很好,也會發生不請新媳婦的事情,請新媳婦都是女的,一般在那一年有好幾家結婚的,誰跟誰關係好,誰就請,把新媳婦叫到家裡,再喊幾位老媳婦作陪,聊一些女人家的事情,一般陪客的都是能說會道的人,所以新媳婦也不會覺得尷尬,我那年結婚是,我乾媽要請,但是家裡有個親戚也要請,最後沒辦法,我乾媽就請新郎了,叫了門口誰家的男孩子過來作陪。

    我老丈人那邊的風俗是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整,就是初一凌晨的時候開始出門拜年,他們那裡基本晚上不睡覺,一直到到天亮,我沒有去過老丈人那邊過年,就是每年初四才去老丈人家,因為親戚多,所以大家商量好一個日子,共同一塊去。

    其實很多地方的一些風俗我還是比較喜歡的,我從小到大家裡就是教給我一些基本的待人待物,一些見到長輩的禮節,我們那裡沒有從老輩流傳下來任何的文化,我每年回家的時候,我爺爺都會讓我背族譜,知道自己的祖宗的歷史,記住自己是多少世襲,記住自己的輩分,其實在農村裡,大部分還是講究輩分,平常如果老人不在身邊可以隨便叫,一些關鍵的時候還是按輩分來的,我同齡的同學,有的我叫他們叔,有的也叫我叔,平時都是直呼名字,但是過年的時候,那必須一本正經的喊人家。其實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很多的文化傳承,到了現在可能只有少數地方有老輩留下的文化,大部分人因為離家或者老輩逃荒,已經斷了那份傳承,現在儲存的基本都是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希望我們能把從小耳語目染學到的一些傳承,然後教給我們的下一代,把我們的根,我們的姓氏文化保留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沒有上進心的表現以及怎樣委婉地勸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