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345670wys888

    芍藥在《傷寒論》中的應用

    芍藥在《傷寒論》中的應用十分廣泛,但都是在“通”的主導功能下發揮各種不同治療作用的。

    3.1 通營益陰 桂枝湯證是在外感風寒,營衛失和的情況下發生的。如原文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由於風寒外襲,衛氣抗邪而強於外;營不得衛諧,陰津失固,則營弱於內,形成“衛強營弱”“衛氣不共營氣諧和”的病理狀態[5]。桂枝湯之所以能調和營衛,正是桂枝溫經通陽,可以透邪外出,助衛陽行於脈外;而芍藥則能通調營血,促營陰行於脈中。桂芍相配,諧和營衛,周行全身。同時方中甘草、生薑、大棗能資助胃氣,充實營衛之源[6]。整個方最終達到營衛調和、正勝邪祛的作用。此處芍藥的功效為通營益陰。其它如桂枝湯的加減方、黃芩湯及其加減方、麻黃升麻湯等方,所用芍藥均為此意。

    3.2 通調肝氣 肝主藏血和疏洩,肝氣如果鬱滯,不僅影響全身氣機的升降出入,而且因為氣為血之帥,會進一步妨礙血液的調節流通。芍藥味酸入肝,有疏肝柔肝的作用,能疏理氣機,調節血量,常與柴胡、枳實等相配,治療肝失疏洩、肝氣橫逆等證。如在治療肝胃氣滯、陽鬱不達證的四逆散中,芍藥主要在血分,即在疏通血脈、調理肝血以消鬱滯的過程中,而達到通調肝氣[7]。另外,在小柴胡湯的加減運用中“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亦是取芍藥通調肝氣之用。

    3.3 通便洩下 芍藥在《傷寒論》中的通便作用主要體現在麻子仁丸中。麻子仁丸主治胃熱盛,脾經傷,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而致大便秘結的病證,即脾約證。方中芍藥用量頗大,為半斤,具有和陰血、緩拘急的功效,可以在通利腸道血脈的情況下,緩解腸道的攣急,起到通便洩下的作用。

    同為洩下通便,三承氣湯卻沒有使用芍藥,是因為承氣湯證為熱邪鬱結,腑氣不通,病勢較急,主要矛盾在氣分而不是血分,需洩熱通腑而行大便,因而未選用芍藥。

    3.4 通利肺氣 小青龍湯證為外感風寒,內有停飲所致。該方在麻黃、桂枝、細辛、乾薑等溫散藥中佐以芍藥,用以疏通肺絡,洩利飲邪,寓利飲於通絡之中,血活則飲去,進而達到通利肺氣之目的。

    治肺癰之桔梗湯雖也可用於治療胸滿咳痰的症狀,但桔梗湯證為熱壅血瘀所致,所咯之痰穢濁腥臭,而芍藥只能緩解氣道拘攣以止咳,通利質稀流動之飲,卻不能清肺熱、祛質稠不易排出之痰,故此處不用芍藥。

    3.5 通利水道 《素問·湯液醪醴》論“去菀陳莝”,即指出活血化瘀法是治療水腫病的一大原則。而芍藥在治療脾腎陽虛不能制水的真武湯[8]以及治療脾失健運,水氣內停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中,均是透過活血化瘀、通利血脈而達到利水作用的。

    五苓散雖同為利水之劑卻不用芍藥,是因為五苓散證病機為膀胱氣化不利,水不下輸,病在於氣,不同於真武湯證病機為陰盛陽虛,病在於陰,故用桂枝溫陽化氣行水,而不用芍藥,以防其通陰斂氣之弊。

    3.6 通絡行滯 《神農本草經》雲芍藥“除血痺”,《名醫別錄》謂芍藥“主通順血脈”。對於血脈瘀滯不暢,肢體痺阻疼痛的病證,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常使用芍藥。如透過溫補腎陽、健脾化溼治療人體陽氣虛弱,寒溼阻滯經脈、關節,引起身體痛證的附子湯,以及透過養血和營、溫經散寒治療營血內虛,寒凝經脈的當歸四逆湯,二者均在方中使用了芍藥,用以和營血、通血脈,起到了通絡行滯的效果。

    由上可見,芍藥在《傷寒論》中體現的主要是能通、能動的功能,它的各種治療作用都是在通利有形流動之陰質(如營血、津液、水飲)和與之相關的絡脈基礎上派生出來的,這又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傷寒論》中芍藥應為赤芍。

    總結

    透過從芍藥的源流及植物學、芍藥的功效及現代藥理研究、芍藥在《傷寒論》中的應用這幾個方面來分析討論,《傷寒論》中使用的芍藥當為赤芍。然而就目前臨床實際應用上來看,白芍偏於補虛,赤芍偏於祛邪。漢末時期芍藥雖未有赤、白芍之“名”分,但《傷寒論》中用芍藥之方劑有偏於扶正的,也

    有偏於祛邪的。因而,即使仲景時代《傷寒論》中所用芍藥為赤芍,現在臨床使用中也要辨證選擇。如病證為實證,患者體質不虛,需要祛邪為主的可以選用赤芍;如病證為虛證,患者體質虛弱,需要扶正為主的可以選擇白芍;如病證為虛實夾雜,需要祛邪與扶正兼顧的,可以赤、白芍同用,然後再根據虛實的偏重情況來決定赤、白芍的用量比例[9]。因而,筆者認為臨床應用中需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是使用赤芍亦或白芍,還是兩者同用,不能拘泥於全用赤芍或白芍。

    (摘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不是自己撞的人,可以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