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牧心三農
-
2 # 科研小蟲
是的,預計厄爾尼諾現象將持續到2019年夏季北半球(66%的機率),持續到秋冬季的機率(50-55%)。
5月期間,厄爾尼諾現象反映在赤道太平洋大部分地區持續存在高於平均水平的海面溫度(Figure 1)。。 最新的每週ENSO指數顯示,太平洋中部的最大正SST異常(Niño-4為+ 1.1°C,Niño-3.4為+ 0.9°C),Niño-3和Niño-1 + 2地區的偏離較小[圖.2]。
5月初,海洋上層地下溫度(平均180°-100°W)幾乎是平均值,但正向異常在月末與下降開爾文波相關。。因此,赤道太平洋中部的深度異常仍然是正的,東太平洋的負異常明顯[圖 4]。
受抑制的熱帶對流持續在印度尼西亞上空,而在日期線附近持續存在弱的強化對流[圖 5]。
西太平洋熱帶低壓風異常西風,西太平洋和中東太平洋上風向異常偏東。總體而言,海洋和大氣條件與厄爾尼諾現象一致。IRI / CPC羽流的總平均值預測厄爾尼諾現象將持續到2019 - 2020年的北半球冬季,但個別模型跨越ENSO中性至厄爾尼諾現象(通常為+ 0.0°C至+ 1.0°C ; [圖6] )。
預測的共識反映了這種不確定性,厄爾尼諾現象與上個月相比略有下降。熱帶太平洋地區持續的季節性變化導致整體陰暗的情況,但目前的下行海洋開爾文波應至少在短期內推動厄爾尼諾現象的持續存在。總之,厄爾尼諾現象預計將持續2019年北半球夏季(66%的可能性),持續整個秋冬季的可能性較低(50-55%機率;點選CPC / IRI共識預測為每個3個月的每個結果的機會)。
-
3 # 漂流的亞特蘭蒂斯
厄爾尼諾特點
厄爾尼諾(El Niño)是一個正常的具有周期性的氣候現象,準確來說是太平洋表面水溫的週期性升溫現象。厄爾尼諾每2到7年出現一次,其造成的重要影響是環太平洋陸地氣候的劇烈變化。由於太平洋水錶的升溫,會導致極端氣候出現,如:暴雨、乾旱、熱浪襲擊、洪澇等現象,因此氣象學家一直對此極為關注。
厄爾尼諾通常在春季開始形成,在12月到1月之間達到峰值強度,然後在第二年的5月份衰減。其持續時間可達9到12個月。
2019年厄爾尼諾已經開始減弱本次的厄爾尼諾始於2018年10月份左右,當時的太平洋水溫達到了厄爾尼諾水平,之後一路上升但是當時的氣候並未受厄爾尼諾影響。一直到2019年1月太平洋水溫下降達接近厄爾尼諾臨界線水平,環太平洋地球的氣候開始出現厄爾尼諾現象。
最新的資料顯示今年厄爾尼諾的現象已經在7月份開始減弱(下圖),即厄爾尼諾的現象大機率會結束。
厄爾尼諾正在與全球變暖產生疊加效應今年的夏天,大家普遍感到較以往炎熱,氣溫動輒達到三十七八度,有些地區甚至達到40℃。這些都與厄爾尼諾有關。
但是如上文所說,厄爾尼諾是地球正常的氣候現象,現在認為造成其的原因是季風的週期性改變方向所致(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而厄爾尼諾發生時相反)。厄爾尼諾發生時會使太平洋表水層溫度升高5℃,進而導致空氣中雲量增加,造成各種極端季候現象。
按理來說這麼正常的氣候現象,不應該會造成與歷史時期對比這麼大的變化。實際上現在厄爾尼諾每次的到來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變暖,全球變暖和厄爾尼諾現象出現了疊加效應,氣象學家估計未來的厄爾尼諾造成的影響會越來越嚴重,即夏天會越來越熱。
結語2016年的厄爾尼諾是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就是因為與全球變暖產生了疊加效應。所以未來我們的氣候會變得越來越不可捉摸。保護環境和延緩氣候變暖真不是喊句口號就行的。未來何去何從,需要我們這代人嚴肅地做出選擇。
回覆列表
關於厄爾尼諾現象,做為一個複雜的氣候成因,概念繁雜不作細述。據氣象部門報道,近期的確出現了厄爾尼諾現象。一般來說,只要出現它,就會出現太平洋西岸的降水隨暖流東移而移動,使本來應該在該地區降下的雨水減少。雨水的減少會減少雲量和影響範圍。那麼太陽輻射到達地表的量增加,氣溫就會上升。人們覺得今年更熱是可以解釋的。但是氣候的成因是綜合複雜的,人們對它的認識也還存在很多不足,一定說高溫就是厄爾尼諾造成的也難免將問題片面化。比如說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全球變暖,森林尤其如巴西熱帶雨林近年的過度砍伐,太陽活動的變化等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氣溫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