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三180

    我以為草書是文人對書法推衍後的產物,繼篆、隸、楷、行後進而創作的書體,與勞動生產沒有什麼關係。當然,草書創作也非一朝一夕可以產生,自晉唐始粗成,張遂,鮑旭漸成一種書風。文人書法的一個極化,筆法的誇張、省略與不拘一格不是平民可以消受的,文人間也有目瞪口呆之時。是重於欣賞而非實用。也是較難於掌握的一種書體,其連勢、布白、簡略、誇張等藝術表現為美的享受,也只有書法較上水平的人才能夠體會。雖有傳承,但千人千草,區域性與細節都有自己的部分。個人鄙見,不望通納。

  • 2 # 他化自在天17

    草書的過程與筆法的發展,是個很大的命題,也是個有意思的問題。它折射的認識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社會與文化及生活起居的變化。 秦統一六國後,大量的公文讓書吏們不堪其累。李斯整理的小篆是當時的官方釋出的。你叫我如何用?於是一場下層影響上層的的文字書寫形式改變發生了,這是隸書的來由。為什麼談到隸書?因為章草就是隸變。或者認為它是隸書的更快書寫表達方式或行為。為什麼要更快書寫呢?這是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所決定的(戰爭與公文互達)。為什麼要談到隸書,因為隸書的產生與廣泛使用,表明人類使用工具的一個法則——去繁就簡。漢及以前的社會,使用的是竹木簡就是竹木窄片來書寫。左手執簡右手書寫(左利者一定不讓他做文字工作,這是本人的惡意腦補)。秦漢間的習俗多如此。那時是有“案”的(即矮几矮桌),踞坐跪坐踞案書寫。各位腦補下荊軻刺秦時秦皇的桌。因為“書簡”的特定姿勢,決定了當時的握筆形態。有個詞叫“捉筆”,能很好的表達執筆方式。至於“筆法”的變化發展,始終是以利於人類表達線條的運動範圍發展的——這是遊戲規則之一。“筆法千古不易”,這一認識上,我支援趙老師!啟功先生表示反對(及蘭亭真偽),有解釋說是當時形勢所逼。這點我們不去管它,反正啟老的筆法也不是沒有易過嘛?本題所指的筆法發展,我審題,是對具體形態說的。恰巧目前我正寫漢簡,真是想瞌睡就有人來送忱頭。漢簡中,基本上沒有“捺”畫的。這句話划起來,要考試的!為什麼沒有捺畫?我說過,書寫與社會、生活起居息息相關的,所以,研究中國書寫史(文字發展)就能從一個側面反映歷史的發展。答案,原因很簡單,它不需要捺畫!書寫沒有停頓,就不需要捺畫的終止;二,反言之,捺畫,是個出氣口,是個終止訊號。大家在寫行草時可以驗證一下,反捺的使用頻率。為什麼要說到捺畫?因為這就是筆法具體形態發展變化的一個點,點,點!那麼,後來為什麼又寫捺畫了呢?說到筆法具體形態的發展變化了。經南北朝至隋唐,捺畫終於規範定型了。那麼,這個捺畫的發展與歷史、生活起居、社會發展有多大關係呢?這個論題太疏,反正我不會去深入。這個論題,鍾繇、王羲之肯定有話講,我說的是漢簡中的捺畫的發展與變化。實際上,魏晉與這一論題,已扯不上關係了。 筆法到了唐,已是規範了。很難玩出別緻啦!這時的抄經書經在社會上層是極普遍的(此說未論證),筆法已成熟,成為“制式武器”,使書寫的速度及美觀成為可能。岔開一路再說,右軍的第幾子王大令,在那個時代,又別開生面。發展出了以“意”為主的形式。(以當今的層面看上述)所以,我認為大令是晉格的終絕者。具體人物性格不論了。大令如此跳脫的性情直接影響了宋代的書家們(在取法上)。我認為這跟筆法發展沒有關係,跟筆法使用有關係。特別是東坡及那個什麼黃(忘了姓甚名誰),“發展”出了“墨豬”,(這不是我說的啊!)這都與“意”有關,與筆法關係不大。若說與筆法有關,那就是東坡先生疏簡筆法,直接意書了。書寫到了趙老師子昂以下,大多是“意書”了(表現形式)。傅山是法書的,以“法”而書。我一直以為他心中住著個“憤青”。 我才在V信上表示了“不再作論”,而今又食言?所謂清談誤國,在下亦不入此列。所言泛泛,皆一時手指書就。疏野村夫,抒己見難辨真假。言畢走人,曰:吾去矣! (糟了!編輯時插不了圖,屑特啊!只能插尾圖。來一張吧!)

  • 3 # 華子廣志

    偶得一古書,經仔細研究懷疑是傳說中的宋本泥活字印刷本,這本書是古人出版的,毛筆字寫法,前面幾頁是幾個常用字,後面是草字型,祝壽詩,書頁第一頁,書名,刻印人也就是書耳簡單一豎排,無序言,直接是握毛筆基本功夫,這種印刷符合宋版特徵,而且,排字雜亂,字型大小相差很大,符合活字特徵,第二頁,開始一字一頁,每個字,刻印精美,傳神,每個字,上面一框是字義註疏,註疏的字型也是有大有小,活字特徵明顯,從字的形式來看,符合宋人所說的,泥活字印刷本,粗糙難看,宋書,註疏本很少見不說了,上圖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服興起的六多蘭女槍,對線完爆了UZI德萊文,你怎麼看待這個套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