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派筆墨

    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10歲即位登基,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死後追廟號神宗,史稱明神宗。所以我們稱明朝的這段時期為萬曆年間。

    明神宗,顧名思義,一個神字概況了他的一生,這個神非褒義的神,但是也非純貶義的神,因為他在位期間,曾經有過短暫的明朝中興,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我們耳熟能詳的文人武將,我就不一一舉例了,當然這一時期很容易和嘉靖搞混淆,至少當年的我就混淆了,都是神不神的只有鬼知道的玩意。

    我們再說明朝當時的環境,朱翊鈞自己雖然是沒能力,但是他在初期用人用的對了,因為張居正就是得他的尊重,我們都知道張居正是名臣,絕對是一人才,自古千金易求,人才難得,這話用在現在也是從不誇張。萬曆朝的前十年,在幼年朱翊鈞的支援下,張居正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他自己則以以“少年天子”的氣派,牢牢抓住“用人唯我”、生殺予奪在朝廷這根權柄,勵精圖治,推行新政,讓張居正獨攬大權,其實這樣做風險很大,好在張居正乃忠臣良相,毫無悖逆之心,也是不幸中的大幸,朱翊鈞賭贏了。所以明朝的唯一一次中興就是在這段時期,可惜好景不長,萬曆十年,應該是1582年的時候,一代名相張居正去世,至此朱翊鈞開始親政,大概過了5年之後,朱翊鈞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 身體每況愈下。朱翊鈞執政中後期,幾乎很少上朝。這點絕對是和嘉靖同出一脈,並得真傳,沒毛病,絕對不用去驗血鑑定。(當然現在有人用出土的古墓來說事,以身體的病痛給他洗白,這個見仁見智)。

    那麼我們回到題主說的萬曆皇帝三天上朝七天上課應該就是發生在萬曆初10年張居正當朝之時。所以張居正不是朱翊鈞的帝師,但卻行使了帝師的責任,對朱翊鈞管理的也非常嚴格,導致後來張居正死了後,朱翊鈞還拿他來撒氣,畢竟被壓制久了,心中難免有怨恨之氣,少年輕狂嘛,在所難免。我們來看看,張居正是如何邊讓他上朝邊學習的。

    皇帝就學,分為日講和經筵兩種。日講是學習平常的知識,經筵是為皇帝講授經傳史鑑特設的講席;日講為經常性的學習,經筵為不定期的講座。皇帝年幼時日講尤受重視。張居正做過隆慶帝潛邸時的師傅,這一經歷是他能在隆慶朝入閣的重要因素,因此他義無返顧地承擔起小皇帝學習的事務。張居正上書為萬曆帝初步排定了上朝與日講的日程表:每月逢三、六、九日上朝,其餘的日子做日講。這就是說,每十天裡有三天上朝,其餘七天日講。這種安排充分考慮到萬曆帝年齡幼小需要學習的實際,將日講放到了優先於上朝的地位,得到了太后及朝臣們的一致認可。對每一天日講的內容,張居正專門上奏了《日講儀注八條》,對其做了相當細緻的規定。據《春明夢餘錄》卷九記載,這八條是:

    一、每日講讀《大學》、《尚書》各十遍。講官各隨進講。畢,即退。

    二、講讀畢,皇上進暖閣少憩,司禮監將各衙門章奏進上御覽,臣等退在西廂房伺候。皇上若有所諮問,乞即召臣等至御前,將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庶皇上睿明日開,國家政務久之自然練熟。

    三、覽本後,臣等率領正字官恭侍皇上進字畢,若皇上欲再進暖閣少憩,臣等仍退至西廂房伺候。若皇上不進暖閣,臣等即率講官再進午講。

    四、近午初時,進講《通鑑》節要。講官務將前代興亡事實直解明白。講畢,各退,皇上還宮。

    五、每日各官講讀畢,或聖心於書義有疑,乞即問臣等,再用俗說講解,務求明白。

    六、每月三、六、九視朝之日,暫免講讀,仍望皇上於宮中有暇將講讀過經書從容溫習,或看字型法帖,隨意寫字一幅,不拘多寡,工夫不致間斷。

    七、每日定於日出時請皇上早膳,畢,出御講讀。午膳畢,還宮。

    八、查得先明事例,非遇大寒、大暑,不輟講讀。本日若遇風雨,傳旨暫免。

    上面八條可以說是萬曆帝的一張簡易“課程表”:每日天不亮就需起床,早飯後即赴文華殿聽日講。小小年紀揹負如此重擔,完全剝奪了孩子天真好玩的本性,所以導致後來朱翊鈞沉迷酒色也就是情理之中了,反彈是很可怕的,人性如此,規律如此。可惜,張居正盡心盡力地對小皇帝萬曆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他勉力盡心,能達到或超過前代賢王,再現大明帝國的輝煌。但“糜不有初,鮮克有終”,或許是因嚴管之後的逆反心理在作怪,或許是沒了李太后與張居正的良言督促,或許是有了新首輔申時行的迎合,萬曆親政後不僅沒能將其少年學習時的勤奮精神帶到治理國事中來,還成了幾十年不上朝的逍遙怠政的皇帝,終將明王朝推向滅亡的邊緣,所以史書有說,明亡不在崇禎,而在萬曆天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向一個認識很久的女生表白,她以為開玩笑。到現在還沒有迴應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