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舜日堯天

    我中華是文化,羅馬是武維,故中華能形成漢族而羅馬一亡則四散!說白了羅馬缺乏核心精神和思想維糸人民,末年只找到了個它鎮壓了二百年才承認的基督教作為國教,但為時己晚!不久囯亡基督教亦分散,後來出了個教皇亦無濟於事!

  • 2 # 熊沾沾

    秦漢帝國從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為起點,以公元220元東漢滅亡為終點,歷時441年。

    同一時期,在西方和秦漢帝國並駕齊驅的文明是羅馬帝國。雖然當時雙方音訊不通,但是憑藉有限的民間通商和交流,東西方兩大文明,都知道彼此的存在。

    在漢朝時期,我們的史書中把羅馬稱呼為“大秦”,把這個文明當做是一個和曾經傲視天下的強秦一樣的存在。

    西方的羅馬帝國,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敗落,散落成眾多林立的小國和城邦。東方的秦帝國則在歷代演變中,雖然分分合合,但散而不裂,始終是一個統一的民族和文化共同體。

    為什麼兩種文明,會走向不同的盛衰結局呢?

    首先是文字的形式。在中國大歷史書籍中,作者們都提到了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象形文字成為中華文明活力不斷和命脈不絕的關鍵。象形文字注重樣式,不注重讀音,最大的好處是能夠克服語音和方言帶來的差異和隔閡。漢字在各種方言中即使發言不同,但是書寫方式和代表的意義都是一樣的。這使得不同的方言體系的人,就有一種通用的語言。反觀西方,他們的表音文字,用字母進行表達,只要發音不同,就會造成語言發音和意義的障礙。

    一個政權的統一,靠武力和軍事,可以維持短暫的時間。但只有文化,才是最綿長和堅韌的力量。

    其次,是宗教的力量。中國文化歷來具有很長的包容性和適應性。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演變和融合,極其富有中國特色。同時,中國本土的儒學和道教,也從佛教的教義中取長補短。從東漢以後,佛教、道教和儒教在中國的文化組成上,互相影響,各有優勢。

    儒釋道三教,更加入世,有著更高的寬容度,直到今天,依舊是中國國學的主要組成部分。

    在看看西方的宗教發展。羅馬文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希臘文化,但羅馬帝國的思想意識多有演變。早起的羅馬信奉多神教,對宗教表現得非常寬容。帝國內部,各個地區,可以有自己的文化。隨著基督教的發展和興起,宗教變得越來越極端。基督教內部教派林立,互有爭鬥,這種思想禁錮在中世紀到達了頂峰。

    最後,羅馬沒有中國穩定的文管系統。羅馬帝國疆域一樣遼闊,但羅馬每次征服一個地方,都是派軍駐守。這使得兵權分散,造成了政治的不穩定性。所以,讀到羅馬歷史,羅馬有軍人干政的惡習。

  • 3 # 波里比阿之眼

    原因在於混淆了概念,民族指在文化、語言、歷史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它的重要劃分手段是文化,文化的載體是語言和文字,漢民族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為早在商代開始,就一直使用漢字、漢語。從這個角度來看,羅馬人帶來的文化並沒有消亡,羅馬人特有的拉丁語留存至今(主要在教會),其衍生語言更是分佈於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羅馬尼亞等國,這些拉丁語的後裔被稱為羅曼語族(或者拉丁語族)拉丁語和羅曼語族的演變與分化和漢語演變到現在的普通話和各地方言有異曲同工之妙(英語雖然是日耳曼語,但是大量借用拉丁詞彙,現代的學界大量專有名詞都是拉丁語,比如醫學)。

    但是,這不代表存在羅馬族,因為羅馬人的概念一開始就和文化沒有必然關聯,羅馬是從城邦發展起來的國家,先後經歷過共和國、元首制帝國和東方專制帝國幾個時期。在一開始羅馬人的概念狹義指的是羅馬城的居民,廣義是擁有羅馬城公民身份的人。到共和國時期隨著國家的擴大,廣義的羅馬人就是指擁有“羅馬元老院與人民(SPQR)”這個政權公民身份的人,這是一個政治身份而不是文化身份。且由於羅馬人有著授予其他民族公民權的慣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位說著凱爾特語的高盧居民是一個羅馬人,也可以看到說著當地語言的敘利亞人、猶太人、伊利里亞人是羅馬人。雖然隨著卡拉卡拉皇帝后所有的自由民都變成了羅馬公民,但是這仍然是一個基於羅馬政權存續而存在的政治身份,羅馬政權存在,這個身份就存在,羅馬政權滅亡,這個身份就滅亡,所以並不存在所謂羅馬族。

    以現在為類比的話,這種情況就是美國,非洲裔美華人、亞洲裔美華人和歐洲裔美華人,可能都有自己文化根基,他可以不說英語,而說自己本國語言(當然,現實裡不可能,因為語言還要拿來交流)但他們仍然是美華人,但是當美國政權滅亡後,就不再存在美華人這個身份了,自然也不會有美利堅族繼續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最難忘記的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