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奚譽賢

    沈榜、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曾任順天府宛平縣知縣,在任期間留心時事,搜尋掌故,根據署中檔案材料編著了《宛署雜記》,它記載了明代社會政治、經濟、歷史地理、風俗民情、人物遺文等資料,在北京史書匱乏的封建社會,它實際是宛平的縣誌,也是北京最早的史書之一。

    沈榜宛署雜記記載了明代京城百姓的一些過年方式,對了解古代春節民俗有一定幫助。

    四百餘年前的京城,正月初一一大早起來,一家之主就會帶領全家拜天地、拜祖先的牌位,然後給長輩祝壽,全家一起做“匾食”。若是出門遊玩,路上見到了親戚朋友,小輩就當街給長輩磕頭行禮。匾食是北地方言,泛指餛飩、水餃之類的麵食。如今許多地方有春節包餃子的習俗,大約就是由此沿襲下來。至於祭神祭祖的儀式,也是隆重而嚴格的。把草紙剪成紙錢,和以不同的供品,分別供奉於祖先牌位和神像前。祖先牌位的供品為三牲熟食,紙錢在三天後焚燬;神像前則供以果子素食,紙錢在過了元宵之後才焚燬。

    無論男女老幼,在節日期間皆以金箔紙折成飛鵝、蝴蝶、螞蚱等形狀的飾物,插在頭上,用於烘托喜慶氣氛,名為戴“鬧嚷嚷”。大的鬧嚷嚷有巴掌那麼大,小的如銅錢大小。一般人都是戴一個,也有故意炫富的有錢人,在頭上插滿了鬧嚷嚷。

    明代的煙花爆竹已經有了相當高的製作水平,品種有數百種之多,可以表現出逼真的花草人物等圖案。煙花從製作材料和形態上進行區分:用泥包裹的叫“砂鍋兒”;用紙包裹的叫“花筒”;用筐封裝的叫“花盆”;只發出聲響的叫“響炮”;能飛上天空的叫“起火”;飛上天空後發出響聲的叫“三級浪”;在地上旋轉的叫“地老鼠”。一些權貴大戶人家,每年都會請巧手匠人制成各色煙花,在除夕通宵燃放,一年僅是放煙火就要數百兩銀子,相當於一個縣一年的財政收入。

    從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是賞燈的日子。每年的這個時候,各地的制燈工匠和商人紛紛雲集京城,把自己的產品拿到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售賣。燈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燈,應有盡有,專程前來觀賞的人摩肩接踵,男女皆有,熱鬧非常。正月十四開始試燈,各種花燈開始點亮懸掛;正月十五燈會正式開始;正月十六罷燈。

    罷燈這天晚上,京城的婦女會結伴夜遊,由其中一人持著點燃的香在前面走,其餘的人跟在後面,名為“走百病”,祈禱在新的一年裡無災無咎。如果走過的地方有橋,就三五個婦女相攜而過,取度厄之意。在城門處,婦女還會在黑暗中摸索城門釘,如果能摸到,就是吉兆。這一夜,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都通宵不閉,任由百姓往來,士卒校尉則通宵巡邏,維持秩序。至此,年才算是真正過年。

  • 2 # 大話民國

    這個題目問得太大,如果按朝代順序來答,從秦到清,歷代風俗要寫一大本書。歷代各有各的風俗,但民族傳統風俗相對延續,而不同民族的風俗則大不一樣。所以,回答此題,只能一小見大,姑且看看滿清的皇家,過年會講究一些什麼風俗。

    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后剝奪了皇權,仍然要恭行滿清風俗與皇家禮儀。大年三十凌晨3點,光緒帝起床後先去幾處佛殿拈香,一直要忙到六點正。然後,從鳳彩門下轎步行,由乾清宮西暖閣出發,去給慈禧皇太后請安。

    到了正午時刻,慈禧皇太后在養性殿升座,光緒帝攜文武大臣再到殿前行禮。光緒還擔戴皇帝的虛名,大年三十要親率愛新覺羅的男性宗親,行拜天大禮。

    傍晚5時,光緒帝率近支宗親、滿蒙各王公,及皇宮嬪妃,到寧壽宮給慈禧皇太后行辭歲大禮。然後,光緒帝要陪慈禧皇太后吃晚飯。這頓年夜飯是清宮最隆重的盛宴,祖上各位皇帝在這頓盛宴上,都是唯我獨尊,輪到光緒帝,他不能享受獨尊,還要親自為慈禧侍膳。

    光緒先跟隆裕皇后一起,向慈禧皇太后進奉玉如意,進膳時要象徵性先給慈禧夾幾口菜,以示孝敬,然後自己才能吃,也只能吃到第三口,司禮太監就會大喊一聲“撤!”只要喊“撤”,包括光緒帝在內,為慈禧皇太后侍膳的所有人都得停下筷子。意為奉行祖制,後世子孫不可貪戀口腹之慾,光緒帝也不能例外。

    大年三十晚上,光緒帝要陪慈禧皇太后守歲,在宮內看戲通宵達旦。慈禧太后要玩到什麼時候,就得陪她到什麼時候。舞臺上的大戲演得十分熱鬧,一整天鬱鬱寡歡的光緒帝,一點也不快樂。他一心喜歡的是珍妃,而不是慈禧強加給她的隆裕皇后。有慈禧在,珍妃連年夜飯也不能上桌,在慈禧皇太后眼裡,珍妃連個奴婢都不如!

    一直要等到看完戲,慈禧皇太后困得睜不開眼了,乘轎回宮以後,光緒帝才能回宮安歇。可憐!尚未眯糊多久,又得起床,大年初一的開門炮響了,光緒帝要緊趕著去給慈禧皇太后拜大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任駿飛在杜峰的體系下發揮如此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