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壺少清—賴君
-
2 # 今生情
道家是看不起孔子的,莊子就曾經說過:孔子每天只知道在講人世間的仁義道德,並沒有悟得大道。很顯然,莊子是說孔子的學問太瑣碎,格局不大,沒有弄懂天地事物的“規律”,學說太淺陋了。我們讀《論語》孔子講的就是,在平時說話做事,與人相處中,怎樣做是“君子”,如何是“小人”,如何孝,如何學,如何修身,如何交際......講的確實是人倫日用,沒有什麼高深玄妙。難道說孔子真的不懂天地之“大道”,不諳人世間的規律嗎?
可能直到現在有不少人也會認為,孔子是不懂“道”的,因為我們看不到,如道家一樣對“道”的海闊天空。道家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孔子雖然沒有大談特談,但是,孔子一直在“求道”,“悟道”。讓我們來看看孔子是如何求道、悟道、得道的吧。孔子曾經說過: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對於此句的理解很多人是有誤的,十五歲的時候志於學,不是說志於學問,這裡的“學”乃“道”之意,十五的時候就開始了探尋萬物世間的規律了;三十而立,“人不知禮則無以立”,所以說的是三十歲的時候懂禮了,說話做事都很恰當了;四十不惑,“智者不惑”,說明四十歲的時候孔子已經是一個智者了;五十而知天命,此處的“天命”即“道”;七十歲的時候,對“道”的運用已是爐火純青 ,不逾矩了。可見,孔子一生都在求道,悟道,用道。
那麼他悟得了道,又是如何用的呢?孔子周遊列國,推行治國之道的時候說過這樣的話:“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命者,道也。你看,孔子已經悟道了,學說被採納了我也要做,這是道;學說不被採納我也要做,這也是道。這就是孔子的道,“盡人事,聽天命”;既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又有道家的那種豁達。孔子也在時時地推行他的道,“不知命無以為為君子”,就是在向弟子推行道。
孔子的“道”和莊子所認為的道家的“道”不同,道家的道,說的是天地間冥冥中的混沌之氣,那種超脫一切逍遙與自由,離我們人間太遙遠了,聽起來,想起來,憧憬起來,很美好,如夢如幻。這樣的道,我們老百姓要不起,還是人倫日常日用的“道”好些,“積極全身心投入做事,成功,命也;積極全身心做事,沒成功,命也。”這是孔子的道,多好!
-
3 # 暖暖HHH
在《莊子》全文裡,出場率最高的就是孔子,一方面是出於對孔學迂腐的抨擊,另一方面又充斥著“莊子本人對孔子學識、意志力的佩服和肯定”。
但他認為孔子沒有把這兩樣東西用對地方,孔子周遊列國,企圖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結果卻如喪家之犬還毫無建樹。
在《莊子·雜篇·漁父》裡,全文通過杜撰孔子與漁夫的對話全過程來意有所指的批評孔子“性服忠信、身形仁義”、“飾禮樂、選人倫”,都是“苦心勞形以危其真”。
莊子最討厭孔子的兩種性格:
“一是好為人師。二是張口賢,閉口禮。”
也就是說不管現實世界如何複雜和動盪,儒學不結合實際,只顧低頭念自己的經。
說得好聽點叫書生氣,不諳世事;說得不好聽那就是虛偽。
就因為後世儒生盲目的跟風推崇這種思想,一邊高唱修齊治平,一邊把自己的腦袋搖得像貨郎鼓,卻沒幾個人聽。
正是那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就是莊子看不慣孔子的原因。
-
4 # 小小書童1331
首先莊子是道家的發揚著,而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為什麼莊子覺得孔子的思想不成熟呢?
當我們看《莊子》時,不難發現書中基本沒有提及到人,全部是以諷刺語言小故事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書中唯獨提到的兩個人其中一個就是惠施,有一天惠施聽到莊子要搶奪他在樑國的宰相之位時,莊子將權利比喻為老鼠。當莊子媳婦死了,惠施見莊子很高興,莊子卻說人生的時候是虛無的,現在迴歸於虛無有什麼不好的呢!再有就是當自己窮的以買草鞋為生的時候,鄰居為國君看病,帶著賞賜回來嘲諷莊子時,莊子卻說他是為國王舔痔瘡,有什麼高興的呢!更有列子御風而行的事也是對列子諷刺。
而世界的法則對錯、事非,只是參考的界限不一樣而已,莊子其實並不是看不起孔子,只是莊子在以聖人的標準看待孔子,對於天道莊子看的深,而對於大道的理解並不符合每一個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智慧的化身,而對於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更適合大眾。
儒學主要講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所以孔子的儒學簡單易懂,而對於老莊的思想很難懂,當然我們都是普通人,需要一個簡單的大眾思想才能穩定社會。
-
5 # 玄武醬在等朱雀君
莊子的哲學思想我本來想多寫一些,混沌開竅和能者多勞,知無涯而生有涯。都是講人要隨心所欲,無論你幹什麼事情,賺多少錢,無非是為了過好這一生,來人間一趟,隨心所欲吧。想吃點什麼想幹點什麼就去,也許我們普通人終將一生都達不到莊周的思想境界,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都是普通人而已,不需要太苛責自己,人生在世,本來就很不容易了。
但孔子的思想可不是這樣的,孔子愚民,在戰國時期,儒家的學說並不吃香,墨子和莊子本人很摒棄這種學說,還通過晏嬰的嘴諷刺孔子都是口頭上講仁義,其實是給人民洗腦。真正儒家興起是為了統治階級的需要,為了更好的給人洗腦。在這裡再提一下楊朱學說,我本人很喜歡的漫畫《一人之下》也提到過,楊朱提倡“全性保真”,就是發展自我,重視自我,不受道德社會刑法的約束,崇尚自由。講究不拔一毛利天下,不取一毛損天下。
再給寫一個莊子隨性到什麼程度。
戰國時期,莊子的妻子去世了,親朋好友來弔唁,看著莊子一邊敲打擊樂一邊唱B-BOX呢,朋友都太生氣了,莊子就說: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四季變化,萬物規律,要通曉天理,不能哭泣。(鼓盆而歌)
-
6 # 漁樵之人W
主要是觀點不同,研究的學問不同。莊子側重研究大自然與人、事物的關係;孔子側重研究人民與統治者之間的關係,要人們沿襲周禮,該君君該臣臣,不能含糊。他的思想核心“仁”,說到底,就是時時處處為統治者服務的。道家的思想和儒家的思想雖然有相同的地方,但兩種思想分歧大
-
7 # 忘機者
莊子若果看不起孔子,何來莊周夢蝶之說?孔子與莊子為儒、道兩派,孔子非儒之創始者,僅為儒家之創始者,而莊子是道教的繼承發展者,故稱為老莊,雖各成一說,終非得睹全象,實各識鼻耳也。但現今有一說:知識分子尚莊周,統治者獨寵孔子。
-
8 # 秋春之
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產生了不同思想主張的流派,他們各自都向各國遊說,希望君王能夠釆納自己流派的思想主張。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他繼承併發揚了老子的思想主張,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希望社會能夠回到從前小國寡民的狀態,不太主張出仕,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孔子則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主張出仕,認為人應當要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努力使自已成或為一個有用的人。由於莊子同孔子的觀點和立場不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是針鋒相對的!
-
9 # 道海523
基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做以下探討
首先莊子本人看不起孔子本人,這個我們稍加分析就不會存在,這裡就不過多猜測分析了
然後這裡的問題很明顯說的是莊子學派和孔子學派的問題,文化的發展繁榮,尤其兩個學派的發展,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松樹和柏樹,這樣就一目瞭然了,說松樹看不起柏樹,或者柏樹看不起松樹都行的通,各有各的好,都屬於名貴木種
-
10 # 絕色傾城
孔孟;老莊,其實不是誰看不起誰,是兩派傳教思想不同。一個教化知書達禮,自我約束。一個教化隨心所欲,遵循自然。
這兩種思想有很多對衝的地方,其實都是相互存在的,而在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為正統,在後人的解讀過程中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很容易誤以為老莊思想是對孔孟思想的一種反駁,就形成了莊子看不起孔子的這種說法。如果老莊思想一直是國學正統,很多人可能又會以為儒家思想是對道家思想的一種反駁,從而說成是孔孟看不起老莊了。
道德經中講“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個話很多人可能會以為這是道家思想對儒家思想的一種輕視吧,但這只是認可一個人的先後順序而已,並沒有否定後者的存在價值,試想老子會說一個有道德的人可以不懂禮貌嗎?所以也不存在誰看不起誰。
回覆列表
這問題不知從何處考證而來,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我們可以從莊子的著作中瞭解一下!在百家齊聞的時代,這此大賢們也是經常相互拜訪辯道的,基本上都認識,也不存在誰看不起誰,君子之交合而不同,小人之交同而不合!
《莊子》一書中,分內篇、外篇、雜篇。莊子從內篇“人間世”,就通篇列舉了孔子的對話,之後幾乎每篇中佔比大的都是孔子與他人的對話,孔子向老子請教的對話,全程記錄了孔子悟道不恥下問,知錯就改的過程,可見莊子是非常認可孔子追求大道的精神的,如果莊子看不起孔子,會大篇幅來記錄孔子對話嗎?莊子基本上把孔子當作了治學的模範了!
在雜篇.寓言中,這篇相當於對孔子年過半百的一個評論,莊子跟惠子說:“孔子活了六十歲,而六十年不斷創新,當初肯定的後來又進行了否定,現在認為對的就是五十九歲時所認為是不對的。”惠子說:“孔子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志願。”莊子說:“孔子用心的精神已經開始減退了,他最後還說過別的。說過稟受才智於自然,回覆靈性以全生。……算了算了,我還比不上他呢!”
從這段話中可以知道孔子已經傾向於了老子的思想了,道法自然,才乎大本,復靈以生。像莊子這麼好辯的賢人,也只是對孔子一生言行前後產生疑問,為何對自己的言論否認得這麼快?但總而言之對孔子的認可,只有一句“吾且不得及彼乎”!
孔子一生沒留下一部著作,《論語》也是徒弟們記錄的,晚年也不願講學,而是修訂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一生對傳承華夏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