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請叫我Mrli150535157
-
2 # 邀靈邀不拋錨
我可以分享一下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
一個就是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透過電商賣紅薯,因為我所在的地方是贛南,這個公司就是透過電商銷售臍橙而積累了許多客戶和經驗,做品牌做銷售做服務,後來又拓展到柚子油茶等農產品,而這次是看中了紅薯,透過與扶貧工作隊流轉貧困戶土地,建立種植基地,統一收購,工作隊負責對接和技術服務,而貧困戶只要出勞力種植,只要將紅薯賣給電商公司便可,無需自尋銷路,價錢比本地賣要高很多。
-
3 # 民間百味
電商扶貧不能扶一輩子
愛心助農不能助無良品質。
電商扶貧本質是扶貧。但是有一些紅線千萬不能碰。類似於過度煽情,道德綁架等等。而且儘量建議不要過度包裝。別為了所謂的品牌,而在包裝升級上耗費大量的功夫,這樣反而可能會引起負面影響。我曾經在農科專家魏延安的書中看到一些相關的資訊。現在給你分析一下。
電商扶貧的本質。電商扶貧的本質就是讓貧困地區的農特產品能夠在網上進行銷售。可以透過預售,眾籌,產品認領認養等方法。
這些方式在過去都需要透過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解決,而現在透過一個電商視窗就可以方便快捷的進行金融支付,物流快遞等一系列配套服務。而消費者透過在網上購買貧困地區的農副產品進行間接扶貧。這就是所謂的消費扶貧。這種方式無論對貧困地區也好,對消費者也好,都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電商扶貧注意事項。2016年發生了好幾起滯銷大爺事件。同一個大爺的頭像被用在各種農副產品,甚至安全套,跑車上面都有,統一的話題都是:求求你們幫幫我。無論是真實事件也好,惡搞事件也好,這都引發出了對電商扶貧和電商助農的廣泛社會輿論。
電商服務業不應該淪為概念炒作。更不應該出現名不副實的現象。雖然消費者願意購買蘋果地區的農產品。也願意接受貧困地區農產品的土土的包裝。但不等同於接受虛假髮布資訊。還有一些偽劣產品。所以說扶貧農產品在源頭供應鏈上面的品質控制是一定要做好的。
消費扶貧的興起,需要貧困地區對自身農產品的建設,標準化生產以及儲存保全方式,包括產品的包裝分解等等環節都要有一個好的提升。而不能僅僅是因為扶貧產品就無所謂,就毫無規章制度。不好的包裝往往會容易造成食物語宣傳的落差感,嚴重降低了消費者的體驗。從而引發更為惡劣的社會輿論。
甚至覺得消費者反正都是扶貧,都是主動幫扶的無所謂。如果你真正的想長久的做,一定要讓消費者買得情願買的滿意要有良好的體驗感。
因為扶貧不能扶你一輩子,
愛心助農不能助一生一世。
要努力提升消費者的信任度,確保讓消費者的愛心不受傷害。
-
4 # 80後放映廳
想做好,兩點很重要:一,上行真正可持續的把農產品與土特產賣出去。二,下行真正的減少中間環節,讓農民得到實惠。
方法是有的,但想“切實”需要的是時間和有真正可以做實事的企業去承接,然後依託國家扶貧的政策,才能真正實現扶貧的目標。所謂電商扶貧其實就是現在為的不要不要的農村電商,上行與下行要都做好才可以成功,這個概念已經很清晰了。無論網際網路還是在現實生活中不斷的在討論,不知題主是以政府的角度還是企業的角度來提這個問題,但也沒有關係。“電商扶貧”其中電商就是企業屬性,扶貧是政府屬性,本質是民生工程。但核心是扶貧,一切以這個主題為出發點。
現在的問題是:
1.有實力的企業不能落地,光是數字漂亮光鮮。不做實事,一陣風,然後就走。
2.一大堆小企業,無實力,只有一張營業執照,混水摸魚。
3.確實有企業在做實事,苦於沒有資金支援,孤軍奮戰。最後眼看著苦心經營的市場消亡,或拱手讓給別人,成為別人的嫁衣。
最後的結果還是農產品出不去,工業品下鄉成空話。
想真正的實現電商扶貧,那麼需要一家靠譜的企業,在運營一定規模後,有一定的資金扶持。在打通下行以後,真正讓農民省錢,讓企業掙錢,有生存能力後,才能依託下行的根基,轉向上行。是農產品體驗店也好,是電商平臺也好,就像練武,打通“任督二脈”方成高手。
-
5 # 旅在西北
一、深入研判實際情況
建議當地政府開始搞電商扶貧時,要明確對於政府主體在欠發達地區縣域電商生態中該扮演什麼角色。制約電商扶貧的到底是什麼?是思想觀念、人才資源,還是發展基礎?要圍繞制約電子商務、電商扶貧的要素,提前規劃確保電子商務在基層農村有人抓、有人管、有人推。
二、成立一套機構。就是針對“誰來推”的問題,建議把電子商務作為縣鄉村三級黨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來抓,成立了以縣委書記任組長的縣電子商務工作領導小組專門負責全縣電商發展的協調和領導,成立電子商務中心負責全縣電商發展規劃和業務指導,各鄉鎮也要分別成立了以鄉鎮主要領導為組長的電商領導小組、抽調專人組建了電商辦負責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推進。
三、出臺一套政策。政策是指導工作開展的依據,建議針對“推哪裡”的問題,出臺一系列政策檔案,在網商創業扶持、物流快遞補貼、供貨平臺獎勵等方面分門別類地制定了配套獎補政策。把電商扶貧納入政府目標責任書。
四、形成一個機制。建議針對“怎麼推”的問題,整合政府、企業、協會等六方面參與主體的力量,明確職責分工,解決最初“沒人幹、不會幹、幹不好、幹不大”等問題。
回覆列表
個人覺得,方法是從問題來的,目前遇到以下問題。
1:農村種植戶較為分散,單兵作戰較多,具備電商意識、技術人才較少,未能形成規模化,形成合力。
2:品牌化程度較低。目前人們對品牌認知度較高,農村散戶種植人員很少有精力,有意識申請或者註冊相應的資格證和品牌。
3:快遞公司配能不完善。很多水果,蔬菜等季節性產品在運輸中不能保證冷鏈,導致大多數產品只能在區域內銷售,未能面向全國。
3:宣傳程度不夠。很多農產品賣主只能自產自宣,社會認同程度不夠。
有以下措施:
1:政府引導,發揮能人作用。一是加大人才引進和農產品商戶電商基礎知識培訓,讓他們知道什麼叫電商,怎麼去操作。二是重點扶植當地有頭腦,有意識,有精力人才去整合當地種植戶,以統一的標準,品牌,服務,去銷售,以點帶面,形成規模示範效應。
2:政府鼓勵,快遞公司加大投入。政府在一定範圍內可給予快遞公司相應政策,針對農產品最後一公里全面打通。快遞公司加大投入,在適當成本內,提升末端攬收能力,運輸轉運能力。
3:帶頭宣傳,形成品牌效應。當地政府應為當地特色品牌、產品代言,加大指導能夠形成一鎮一精品,一縣一品牌。同樣提升地方知名度。
4:自力更生,加大學習。打鐵還需自身硬,環境提供的再好,也需要自己奮鬥。作為種植戶,應學習科學種植方法,提升產量和品質,怎麼去契合市場需求,怎麼找到產品賣點,多學習新經驗,多思考,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才能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套路。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情況,可以學習經驗,但是不能生搬硬套而去複製經驗,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