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琉荇459
-
2 # 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
四大文明古國,唯有中華延綿五千年不絕,其中一個最基礎的因素就是重農抑商!
第一,民以食為天。重農,以農業為本,就是要讓大家都有口飯吃。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政策的地位能高過於解決溫飽問題的“重農抑商”!這是國策!這是民族生存的智慧!
今天我們坐在辦公室,喝一杯清茶,然後抨擊我們先人的重農抑商,說它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君不見,直到今天,現在世界上還有大量的飢餓人口嗎?重農,即使今天也不過時!
第二,重農抑商,農耕文明讓我們的民族有了龐大的人口基數,兩千多年前就達數千萬級別。龐大的人口體量,“家大業大”,經得起任何折騰!戰爭、饑荒、瘟疫、天災、人禍,雖然曾經重創過我們,但都不會讓我們的民族消失在歷史洪流之中!我們今天成為地球上唯一的“廣土巨族”,先祖們重農抑商,功不可沒!
第三,重農抑商,打造古代中國的超穩定結構。重農抑商,可以防止極端的兩級分化,可以防止大面積的赤貧,中華民族就處於一種“非常穩定的均衡狀態”(約翰.希克斯之語,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中國古代是一個超穩定的社會結構,這得益於重農抑商的政治結構和理念。
今天,我們一方面自豪地說“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另一方面又不斷抨擊先祖們,何苦呢?
況且,農業苦,農業累,農業附加值低,農業靠天吃飯,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在國家層面、輿論層面、管理機制等,難道不應該向農業傾斜嗎?重農抑商,爭取天下最多數的農民的支援,難道不是古代帝王應該要做的事情嗎?
-
3 # 生生不息鋼鐵俠
重農抑商是中國幾千年來一貫的傳統經濟指導思想,是基本國策,其核心思想就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從而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那麼古代統治者為什麼一定要以農為本?一定有他的歷史原因和時代背景:
一、農業是衣食之源,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保證,是社會穩定的基石。二、農業是國家財富和財政收入根源,糧足則國富。三、充足的糧食儲備能抵禦來自大自然災害如旱災、澇災,充分保證人民的基本生存條件。四、農業的健康發展可使一個國家富裕強大、人丁興旺。如遇外來侵略可給戰爭提供足夠的物質準備和充足的兵源。
那麼歷朝歷代為什麼不實行“賤農重商”或“工商皆本”呢?難道歷代的統治者不知道發展商業的好處?不懂“常有千萬財用,流轉無窮”的道理?
其原因是還沒有構成實施的條件:在古代,大多地區土地貧瘠,水利發展滯後完全靠天吃飯,且勞動工具落後,勞動效率低,即便把全部的勞動力投到農業生產上去也達不到溫飽的水平,更不說遇到天災人禍(人禍即戰爭)了。重農抑商的實行避免了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的問題。為此商鞅頒佈了《懇草令》,制定了二十多種重農和開墾荒地的措施就是為了確保農業的發展。
古代統治者都對重農抑商有精闢的敘述:如商鞅的土地制度、稅收、獎勵耕織等;漢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漢武帝實行的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以及向商人加重徵稅等等。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為解決溫飽問題國家在1958年首次提出了“以糧為綱”的決策。1973年全華人均糧食超過了600斤(聯合國糧食安全標準為800斤)雖然離聯合國標準還有差距,但發展商業的條件日趨成熟,開始允許各地因地制宜的發展經濟作物。1984年全華人均糧食達到了800斤。而到了九十年代農、林、牧、副、漁高速發展,改變了副食品供應短缺狀況,“菜籃子”產品人均佔有量已達到世界水準。
綜上所述:不管是重農抑商還是工商皆本都必須首先保證的糧食的生產,因為它是國家的基石,動搖不得。
回覆列表
個人感覺古時官方屢次提出的“重農抑商”的確益處不大,古人又不是傻子,不可能不知道衣食等基本生活資料來源於農業(這裡的農業不僅僅指耕種,也包括漁業畜牧業),如果有田地可開荒耕種他們自然會去種的,如果商業販運不賺錢沒效益他們自然不會去做賠本買賣,根本就不需要官府去重或抑,在某些特殊時刻比如水旱災害瘟疫流行或戰亂之後,出於迅速穩定局面的要求,在政策上有所倚重是很正常的。但總的來說,“重農抑商”不應作為一個長期的政策執行,實際上農業產出不是官府“重”了就能大幅增加的,而商貿流通也不是官府“抑”了就能斷絕的,相反對商貿流通抽取重稅既造成了多地的物資不充足價格高企技術進步緩慢,也在客觀上提高了商人成本實際上反倒是保護了大商人的壟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