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棲哈丶

    那些年,除了過年,一般的節日就如普通的日子一樣過去了。即使過節,也是那樣簡樸。記得剛剛回鄉務農的那一年的中秋,我是在漳河的二乾渠上度過的。因為天旱缺水,莊稼眼看著快乾死了,要知道那是稻穀最後一回的“黃谷遛”(就是讓水在田裡過一遍),如果這個“遛”不趕上,產量就會大打折扣。所以,隊長安排了我和其他十幾個壯年勞力,到漳河渠看守放水,絲毫不敢馬虎,每一個涵洞都要把守好。一捆稻草鋪開,再放上一塊布單,就在那把守。鐵鍬就是枕頭。

    那天晚上天色微陰。我心裡知道今夜的月亮一定很圓很圓,望著月亮半遮半露,時隱時現的模樣,我感覺她就像一個羞澀的姑娘。月色微明,我也思緒難平。想到那些比我大的哥姐們,每到這個月圓的日子,再忙也會等到晚上,穿上乾淨整潔的衣服,相聚在月光之下。

    姑娘家會擺上男孩子帶來的月餅皮蛋,一家人圍坐一起,隨意的吃喝起來。男孩子一般送過兩次“端午”和“中秋”了,就可以讓媒人上門提親,商量結婚的大事。一般的情況下,也是水到渠成。也是在那時中秋之後,不到兩年,我也結婚了。

    中秋節真是一個非常開的節日。這個季節裡似乎一切都是最好的按排。不論日子多麼清苦還是多麼富有,天上的明月總是眷顧著天下的有情之人,就在這個季節,就在這個月光柔和的夜晚團團圓圓,幸福吉祥!

  • 2 # 根芥微塵

    中秋節在我們這裡(河南洛陽)主要是家人團聚吃月餅、吃團圓飯,在此之前,還有一些相關的鋪墊活動,主要有串親戚(俗稱"走親戚")、晚上祭拜月神,也應算入中秋習俗文化之中。

    雖然有“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之說,但我個人覺得,很多地方都應該是大同小異罷了。

    之所以這麼說,是有緣由的。

    首先,從氣候時令上來說,它處於秋天第二個月(古人稱“仲”)的正中間之日。此時暑熱已退,白露漸起,天氣比較涼爽,人的溫度體感比較舒適,心情也容易舒暢一些。

    其次,對以農為本、勤勞辛苦的古代先民來說,此時秋收已基本完成,意味著一年的糧食收成基本完成,瓜果飄香,糧食充裕,一來需要適當的慶祝慶賀一下,二來也需要親友之間相互交流交流,拉拉家長裡短,總結下今年經驗,展望下明年活動。另外,保不準誰家都可能會有捉襟見肘的時候,趁彼此走動的時候也好張口提提,以便尋求幫助什麼的。

    起初,這個活動可能是個別先民自發自覺的行為,後來慢慢擴充套件蔓延開來,在社會上的影響越來越大。

    據記載,大概到了唐代,中秋節開始定型為全民性的節日,到宋朝達到鼎盛(典型的例子就是蘇東坡“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中秋想念弟弟蘇轍寫下千古名詞《水調歌頭》,題下小序附有: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除了歡聚,美食專家、文壇大佬蘇東坡還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佳句,說明此時開始有了類似於月餅的點心來佐餐助興。

    此後中秋風俗一直傳承到今天。

    值得慶幸的是,今天,在我們這裡,這些風俗基本上都傳承沿襲下來,基本沒有遭受太大太多的破壞。這讓我們不得不佩服中華傳統文化的韌勁、魅力——但像洛陽的老城牆,表面上堅固高大,但因戰爭說拆就被拆掉了,如今竟蕩然無存!

    下面我來具體展開說下中秋風俗的具體情況。

    首先,中秋節前幾天(日期不確定,只要秋收忙完,自己有空閒),親朋好友之間相互串門拜訪串親戚。

    這個前面提到過,不再贅述。

    其次,中秋節當天,兒女要帶著禮物、孩子都要回到父母家,吃團圓飯。這個大家都差不多。

    最後,晚上要祭拜月神,再吃月餅、再吃團圓飯。

    祭拜月神這個儀式感還是比較強的,重點說下。

    主持的一般是家裡的當家人,在古代肯定是男人(俗稱“掌櫃”),現在好像沒那麼講究,這也是與時俱進的一點了。

    祭拜前要準備好進獻給月神的瓜果、月餅和燒化用的紙錢、紙金錠、紙銀錠,還要有香爐、燃香等。

    先把供桌擺在庭院中,桌子的前半部分擺放好瓜果月餅,後半部分空出來以放置放好香爐。

    再點燃香,插好在香爐中,燒化紙錢、紙金錠銀錠。

    接著主祭人磕頭祭拜,家中其他人按輩分、年齡順序依次祭拜磕頭。

    然後,開始切開一個大大的圓月餅,家裡人見者有份,都必須吃掉。

    最後,吃晚上團圓飯,就餐時晚輩向長輩敬酒獻祝詞(身體健康、幸福長遠之類的話)。飯後大家可以圍坐一起,“悅親戚之情話”,也可以共同外出散步、賞月。

    中秋風俗,我們這裡情況大體上就是這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就電動車的電池而言,你覺得是應該在每次出發前充滿電比較好,還是等電用光了再去充比較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