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枕上聽泉
-
2 # 岱頂覽勝
答:高爾基說:“文學即人學”!同理,歷史即人史。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歷史與現實是相互關係又連續運動發展的過程。故人之關注歷史,就是關注現實,就是關注自身,就是關注自身和歷史與現實相互的關係。人關注現實,瞭解歷史,由今溯古,以古鑑今,有助於人認識現實與自身,有助於解決現實與自身的問題。所以,人才會這樣著迷於想了解歷史。
一 、追根溯源是人的本能,瞭解歷史可以滿足這一本能
人類天生喜歡探源溯流,對自然的探索是如此,對歷史的瞭解亦如此。瞭解歷史就是探知歷史的發展規律,破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謎團,把握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意義和影響,認識人物的生平、信念、行為等各方面。
現在世界上有233個國家和地區,有2000多個民族。每個國家與民族都會提問:我們從哪裡來?人們看西方的上帝造人史,看中國的女媧造人史,都知道這不過是科技與歷史研究不發達年代的歷史傳說。現代科學與歷史研究表示,世界人類有著共同的祖先,這就是來自於非洲320萬年的女性露西,或者是20萬年的女性夏娃,然後繁衍、遷徙到世界各地的。然而,中國學者依然認為這不夠科學,只是西方一家之言,人類的祖先在哪裡,需要繼續探索。民族起源在探索,個人何不如此?比如山東的趙某,他孩童時會好奇地問媽媽:“我從哪裡來的?”媽媽說:“你從媽媽肚子裡來的!”但孩童絕不會就此滿足,以後他會問爸爸:“我們老家在哪裡?”爸爸告訴他!“我們老家在某縣趙家村!”到了農村老家,他又會問爺爺:“我們的祖宗在哪裡?”爺爺告訴他:“我們祖宗在山西洪洞縣,從大槐樹下遷來的。”山西屬於三晉之地,青年趙某讀《東周列國志》,看到趙氏孤兒的故事,此時趙某會聯想:“我是不是晉國趙武的後代啊?”山西在古代是農耕與遊牧民族的交匯地,有各民族融合的傳統,中年趙某在讀了漢唐南北朝史後,看到自己是雙眼皮、四方臉、絡腮鬍,他又會想:我的祖輩是不是漢族與匈奴或鮮卑族的混血啊?趙某的故事純屬杜撰,可每個人在追根溯祖時,都有類似的疑問或經歷!這就是人對歷史著迷的原由。
二、歷史是成年人的童話,瞭解歷史可以滿足人的好奇心
歷史因為過往而弱化了客觀性,因為人的書寫而變得富有故事性。還因為歷史久遠而顯得婆娑迷離,有的歷史與神話糅雜在一起而顯得傳奇。更有某些歷史由於資料不全,記錄不詳,或者當時和現在的科學還解釋不清,而成為歷史之謎!歷史的這些特徵都引起人的好奇心,像兒童喜歡童話一樣,帶著濃厚的興趣去了解歷史。
經常聽到有盛唐之說,可深入瞭解歷史才會知道,唐朝之盛基於隋朝,隋朝的光輝被它的表親唐朝抹黑了。隋朝是結束了西晉末年後近370年戰亂分裂局面,建立的統一全國的朝代。儘管它只有三十六年的歷史,卻開創了很多歷史輝煌:創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正式推行科舉制度;修築了京杭大運河;興建兩都大興城和洛陽城;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等。隋朝統一和開創性的事業為盛唐起到了奠基作用,可歷史應該說是唐朝,卻把隋煬帝醜化為荒淫無度的暴君。其實隋煬帝與唐朝李世民是姨表兄弟!為了彰顯本朝的盛世,抬高本朝的地位,李世民只能抹黑表親隋朝和隋煬帝了。人們多瞭解研究點歷史,才能還原一個真實而偉大的隋朝。讀歷史還會發現,盛唐之後的宋朝亦超強,該朝代不但有佔比世界60%多的GDP,還有堪比今日紐約的都城洛陽,更有一個才趣橫溢,集詩文畫、儒釋道、官民師於一身的蘇軾!蘇軾不管身居何位,一生得志時少,磨難時多!是才華成就了他呢,還是才華害苦了他呢?是情趣豐富了他呢,還是情趣玩弄了他呢?如果是官,我是學他好呢,還是棄他好呢?如果是民,我是學他好呢,還是棄好呢?如果是文人,我怎樣才能達到他的藝術境界呢?如果是俗人,我怎樣才能達到他的淡泊人生呢?哎!真是讀不盡的宋史,說不盡的蘇軾,就是好奇心極強的人,面對宋朝和蘇軾,也會望洋興嘆啊!歷史是濃縮了的故事與人生,映照著現實社會和自我體驗,人們通過歷史來認識社會,品味人生
三、適應時代的社會化成人,瞭解歷史是知識結構的必備
今天的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社會,不要說文史工作者、黨政公務員、學者教師,就是公司普通職工、農村普通農民要適應時代,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也必須瞭解一些歷史常識。你不會外語,不至於影響到工作與生活,但如果你不瞭解歷史、地理等常識,你的知識結構就不完備,就不能很好地適應工作,就顯得沒文化,沒見識,沒深度,沒修養。
現在不管國有,還是民營公司,招聘員工僅靠出大力的崗位少了,要求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崗位多了。瞭解歷史常識的人眼界開闊,知識廣博,應變能力強,有助於求職招聘。瞭解歷史的人可以提高寫作能力,尤其是在公司、機關做文祕、文案、企劃、公關等工作的,在寫作中引經據典,可以增強工作水平。即使是在農村,當個村委會幹部,開發生態農業旅遊、民族文化旅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需要向社會、客戶、遊客介紹當地風土人情、歷史傳統、文化傳承等,更需要了解歷史知識。瞭解歷史知識的人閒談、講話、報告等,會顯得學識淵博,談笑風生,胸懷寬闊。現在是自媒體時代,在網上註冊個賬號,就可以釋出新聞,上傳視訊,寫文章,作報告,每個人都是報社、電視臺、記著、專欄作家、學者教授。要做好自媒體,不但需要專業性強,更要知識淵博,不瞭解中、外歷史知識,很難把自媒體長期堅持下去。網上有一個很火的視訊,是人民大學金燦榮教授在日本的演講,金教授說:過去的100年,日本超過中國,主要原因是日本從西方學到了工業化的技巧和知識,而中國有一段時間,愚蠢地拒絕工業化,最後形成了工業日本對農業中國。但是,今天的中國也工業化了,並且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工業化。中國工業化的整體規模加上強大的工業能力,使得當今世界,沒有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可以擊敗中國!這樣,金教授通過近代史以來,中日兩國在工業化能力結構變化的對比,告訴日本,沒有人能擊敗中國。既有強烈的說服力,又顯得豪邁霸氣!
四、不同史料的參讀,可以讓人瞭解歷史真像,明辨是非
古今中外雖然都有秉筆直書的史學傳統,但不同國家、不同朝代依然有篡改歷史、美化歷史、扭曲歷史的問題,依然有後代對前代撰史失實和評價偏頗的現象。而閱讀不同國家、不同時代或不同編者的史料,互相對比、參照,可以去偽存真,由表及裡,還原事實,瞭解真像,如同撥開雲霧,豁然開朗,達到明辨事理的目的。
多年來,世界盛傳的“西方文明中心論”,似乎有些道理!現代文明主要是工業文明,確實發源於歐洲,興盛於西方,至今已經延續了二三百年。其實,瞭解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中國上下5000年曆史,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偉大文明。世界人類文明史3000年,中國有2800年世界第一,長期領先,只是在西方文明興起後的最近200年,中國才相對落後了。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六七十年的努力,中國也實現了工業化,到2030年之前中國的GDP將超過美國,重返世界第一。無論是從歷史,還是未來看,中國不說“東方文明中心論”,西方怎麼好意思說“西方文明中心論”呢?在談論中共黨史和新中國史時,有人說:毛主席懂軍事不懂經濟,搞政治不搞建設。然而,閱覽多種史料會發現,這類論調完全是對毛主席的歪曲。人大教授金燦榮說:毛澤東主席才是中國工業化之父!人大教授溫鐵軍在《八次危機》指出: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採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獲得了蘇聯156個工業專案;農村合作社、人民公社是毛主席把農業與工業化通盤考慮的體制;知青上山下鄉是在蘇聯停止工業專案援助後,解決城市青年就業的權宜之計。這樣看,沒有毛主席那代人的艱苦奮鬥,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工業化。有些知青下鄉吃了點苦,就耿耿於懷,訴說“傷痕”,因其有文化,掌握話語權,數億辛苦的農民怎麼不訴說“傷痕”呢?中國的“公知”主要出自於這些知青,就是這些“公知”出於洩私憤,歪曲毛主席不懂經濟、不搞建設。
五、歷史包含著經驗教訓,瞭解歷史,以史為鑑,可以治國資政
歷史是過去現實的記錄與總結,包含著人的經驗教訓和社會發展規律,人瞭解歷史,以史為鑑,可以治國理政。這方面,毛主席是學史用史的典範。
毛主席一生讀書破10萬卷,其中史書是他最喜歡讀的一大類,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他反覆讀,300萬字的《資治通鑑》他讀了17遍。這對於他指導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都是強大的資鑑。在抗戰勝利之際,郭沫若寫了篇《甲申三百年祭》,既充分肯定了李自成農民起義的歷史功績,又深刻總結了李自成從勝利走向失敗的教訓。毛主席看到後大加讚賞,讓有關部門立即印發,發給全黨高階幹部學習。毛主席還在高幹會議上講:“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們引以為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在革命勝利前夕,黨中央從西柏坡進北平時,毛主席說:“今天是進京‘趕考’嘛。”“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此後,毛主席又多次用李自成來警戒黨的高階幹部。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結束以後,解放軍打響了渡江戰役,解放軍迅速佔領南京,毛主席寫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詩。詩通過《史記》中項羽和劉邦楚漢之爭的歷史事件,表現了其徹底消滅國民黨,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戰略思想。1958年大躍進運動失誤,也反映出領導作風存在的問題,如遇事不商量,給下邊壓生產指標;有的壓制不同意見,只看風向決策等。1959年,毛澤東曾三次在會議上,向領導幹部推薦閱讀《三國志·郭嘉傳》,目的是希望領導千部做事情、訂計劃,既要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又要善於集中不同方面的意見,及時作出正確的決策,像曹操和郭嘉那樣“多謀善折”。像這樣,毛主席把歷史鑑於工作的事還有很多。
六、繼承才能更好地發展,瞭解歷史可促進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這樣頑強的文明,必然有其生命力和優越性,瞭解歷史,研究歷史,對於傳承和發展中華文明具有現實意義。近代中國在工業化方面落後於西方,國家積貧積弱,受到西方文明的侵略和壓迫。清朝末年,不到18000名的八國聯軍,依靠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國門,火燒圓明園。近代的仁人志士在血淚中探索,器不如人,推行洋務運動;制不如人,開展改良和革命運動;文不如人,興起新文化運動!結果都失敗了,依然沒有走出西方侵略的陰影。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了新中國,讓中華民族重新站立起來了,並在六七十幫助你年內實現了工業化。事實證明,工人階級的政黨共產黨完全可以傳承中華文明,工業化完全可以在中華文明土壤上茁壯成長。新中國成立以來,近代沒有完成的改革、發展、建設,共產黨、新中國都完成了。器如人:中國從2010年起,製造業超過美國,達到世界第一,2015年製造業超過美國150倍,達到美國、日本之和,可謂是世界最大機器製造大國。制如人:中國經過六七十年的高速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今年新冠疫情爆發,中國在世界又率先走出疫情,充分證明了中國製度之優越高效。文如人:中國在上世紀末就解決了漢字電腦輸入與印刷難題,漢字避免了拉丁化的厄運,並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通用語,成為聯合國最高效的語音文字。近代的中國夢,新中國已經實現了!現在,每個中中國人都瞭解點歷史,學習點歷史,不但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還可以主動積極傳承中華文明,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0年5月30日星期六 草寫
-
3 # 世界小記者
中國有上下5000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傳承,是古老的文明古國,因此,相對於其他國家,我們文化形成是時間的積澱。因此瞭解歷史文化,對分析當代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分析歷史成因,能夠得出對未來的判斷,這點尤為重要!
舉個例子,中國如果房子不限購,會不會導致房價激增,這個問題就可以通過研究歷史,分析清楚!
在海外你會發現,如果一個別墅的房前屋後種上了蔬菜,那麼,基本可以確定,這一定是華人家庭,這是因為,中華民族5000年傳承的農耕文化,已經深刻的印在了整個民族的基因裡,這點無論你身處何地都無法改變。
所以折射到國內的房價問題,就可以顯而易見的分析出來,如果中國放鬆限購政策,那麼,中國房價必然會快速上漲,因為中中國人5000年以來所以歷史變革的本質,都離不開土地二字。
土地兩個字,對中中國人來說,是永遠不會嫌多的,因此,抑制房價必須通過限購這種政策來引導房價的合理性!
通個這個例子,給您分析一下,學習和研究歷史的趣味性,淺讀歷史,是為了豐富知識,瞭解故事,深度瞭解歷史,就會解答很多深刻的問題,越是深度瞭解歷史,越是喜愛和研究即使。以上就是我的一點淺薄見地。
-
4 # 祖國一起努力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傳承自今,是一部完整的教科書。瞭解歷史就是為了更好完善自己,從歷史中尋找規律,尋找不足之處。
中國的歷史從女媧造人。到近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講訴了一代一代中華兒女奮鬥史,由一個個村落,演變最終形成了大中國。
瞭解歷史,就越覺的中國的偉大,都有一個大一統的思想。怎樣使國民更富,更幸福。
歷史是什麼,歷史其實就是一個鏡子,只不過這是可以傳承的鏡子,常說,借鑑歷史,就是學習歷史中的精華,使我們不犯歷史的錯誤。
中國的歷史,就是羨慕神仙,但是卻不迷神仙,因為都知道,中國的神仙也好,上帝也好,都是心靈慰藉,不會實際給你什麼。要想成功都要靠自己平凡的雙手努力。
瞭解歷史,就會吸收富強的種子,也可以看朝代的滅亡是怎麼造成。
世上本無仙,全靠人來編,凡人造就歷史,歷史記錄了團結才是根本,所以瞭解歷史,就是為了國家怎樣更富強。人民更幸福。
-
5 # Windygao影視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說說中國的背景:
1.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之一,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古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
2.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魁奈說:“歷史學是中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儲存自己的歷史典籍。”這說明中中國人對歷史的熱愛.
1.歷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人們研究歷史是因為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並從歷史事件中學習經驗、吸取教訓,避免以後再犯類似的錯誤。
2.歷史記載著人類過去的興衰成敗,每一個被記錄的歷史事件,都不是簡單的花開花落,而是蘊含著複雜的因果。因此,我們通過對歷史長河的縱觀,從歷朝歷代政權的更迭、家族的興衰、個人的榮辱等等,能夠總結出豐富厚重的經驗教訓,從而給我們自身以訓誡和啟發。
3.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加以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會受益無窮。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聞目睹、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整理、提煉和儲存,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其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通過了解歷史,我們常常會發現身邊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祖先的事蹟那裡找到答案,這有助於我們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4.讀史可以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從國家歷史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本國曆史,從而增強人們的自豪感、榮譽感、歸屬感和整體的凝聚力。我們應該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
結論:
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講得非常正確和精闢。歷史上各朝代的興衰、存亡和更替,一場場你死我活的較量,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
6 # 牛仔褲的夏天aa
人為什麼要了解歷史,淺談一下自己的小見解 1、好奇呀;你們會不會疑問人類是怎麼來的?人類是怎麼爬到食物鏈頂端的?人類是怎麼進化到兩條腿直立行走等等啊;現在是公元2020年,那會不會好奇之前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公元前是什麼樣子的?現在的文明世界是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和傳承? 2、文化傳承;中國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古國,文化最深厚的國家,文化的傳承對我們現代文明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古人的智慧比我們有過知無不及; 3、驚歎世人的文明創造;像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等;不去了解歷史,研究歷史,這等驚歎創造豈不是都錯過了?4、讓人感懷,讓人崇拜的英雄人物;比如,藺相如,項羽,岳飛,衛青等,是很多人喜歡的歷史人物; 5、流傳千古的感人愛情故事;比如,化蝶,白蛇傳,天仙配等等
-
7 # 南巷七木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成敗;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第一:學習歷史、瞭解歷史,可以讓你明白很多道理,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修身、齊家。第二:對歷史的瞭解,也有助於加強我們對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認識。第三:可以避免我們對錯誤的重蹈覆轍,習古而鑑今。
我以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待:從歷史的功能來看,主要有兩點:1.以史為鑑,指導未來,2.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歷史的受益者來看,可以分為微觀和巨集觀兩個層次,一個是歷史對於個人和企業的作用,一個是歷史對於國家的作用。 先說以史為鑑,指導未來。先揀最功利的來說,MBA教學應該當之無愧,MBA的學生學習為的就是將來掙更多的錢,這應該是最務實的了,那麼他們學的是什麼呢?福特、泰勒、本田宗一郎、戴爾這些或遠或近的人物們的發家史,不就是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中的經典案例麼?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儲存、整理和提煉,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人,那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善加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必將受益無窮。當然,這裡很多朋友提到了歷史研究的人為性。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從個人使用歷史的層面來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特別是對於主觀的東西更要注重分析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說曾國藩,你說是壞人,他說是好人,有什麼意義麼?他又不是我的鄰居,既不會給我錢,也不會剃我的頭,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並不重要,關鍵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裡,壞在哪裡。為什麼說好,為什麼說壞?這其中有什麼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再說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個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單純的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人與人其實是平等的,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不代表我們這一代是中中國人,我們就比別人更優越,更不代表我們比別人聰明,比別人能幹。學習我們的歷史,決不是讓我們拿去向別人炫耀的。但我們也有值得驕傲的東西,我們應該為我們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輝煌燦爛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發自內心的熱愛我們的國家。從國家使用歷史作為工具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整體的凝聚力,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東西對於我們未來的生活已經沒有什麼指導意義,我們仍要保護和發掘它們的原因,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中國人所共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繫我們之間關係,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的根基。此外,站在整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我們學習歷史也是為了瞭解我們周圍的鄰居,瞭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也許我所說的話講類似於說教或者看起來過於形而上,但我還是要說,歷史是構成我們對於當下認識的基本要素,每一個人對於自己所深處的現實生活都是通過對歷史的理解來形成認識的。
也正是基於此,如何理解歷史直接影響到我們將怎樣認識現在,所以歷史與我們是息息相關的,歷史學的價值也正在於此,歷史學的研究幫助人們通過理解歷史從而更好地認識現在。
沒有任何一門學科是完全於現實絕緣的,歷史學如果僅僅是為了研究過去而研究過去,他就會變成一門死的學問。所以義大利史學家克羅奇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歷史是我們每個人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因素之一。雖然有些歷史我們並沒有親身經歷過,但它們可以成為我們的某種特殊的“記憶”,為現在和將來提供借鑑。記住,有些歷史已經讓我們的前輩付出過沉重的代價,重複歷史只會讓我們付出更大的代價。
培根的一句話就可以了:讀史可以使人明智!前事不忘 後事只師
歷史是"昨天"的人與事,"今天"的人和事"明天"看來就成了歷史,廣義的歷史涵蓋的內容非常寬泛,狹義的歷史可以說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精華所在,現在的影視節目多有取材,生活中隨處可見,一個平凡的人也有他(她)的個人歷史,有時也在被人談論,更不要說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和特別的事件了.
我們學習歷史或是工作需要,因為歷史往往是前人經驗的總結,或是興趣所在,因為歷史就是"故事",不過一個人要進步,不學歷史簡直無法想像,因為成長需要不斷回味"歷史",自己的成與敗,別人的成與敗,事實與經驗,錯錯對對,是是非非都是一種歷史.我所知道的歷史人物中,前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就曾很用功地看過"二十三史",毛澤東則更是中國歷史專家,被他的戰友們公認是"黨內最懂歷史的人".成語裡有"前車之鑑",目的是為了減少失誤,只有卑鄙狂妄的人才會篡改歷史,無恥到極點,一個真正的人或偉大的民族是不會做掩耳盜鈴之事的,歷史就是真實,就是本來面目,所以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是有道理,很多事我們必須向歷史求答案.
每個人讀歷史的目的是不一樣的,求知、求真、求樂都很好,不必求同。
只是讀歷史是無法還原歷史的,真實的歷史只有一個,喜歡歷史的人會繼續探索下去,但在腦子裡卻又要承認後人所做的一切只是接近真實的歷史。
接受悖論,研究歷史。
當你對現實感到無所適從的時候,翻開歷史,你會發現一些驚人的相似之處,一些明眼
人能夠從對歷史的閱讀中預見未來。
-
8 # 瘋言說史
其實每個人讀史的目的都不一樣。
往大處說這是帝王學的一部分,所謂“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核心在於歷代的典制;往小處說這是一種興趣愛好。細說的話,有人把它當故事、當段子、當談資,有人把它當研究文物的輔助工具,有人靠它探索歷代先賢的足跡……
那我來說吧,我喜歡歷史是喜歡研究人性。看一個歷史事件,不喜歡研究它的歷史意義,甚至連起止年代都不一定能記得住。
只是在思考主人公到底是出於什麼心理、什麼目的來做這件事,別人又是出於什麼心理、什麼目的來應對這件事。
舉例來說吧:
唐太宗為什麼要搞玄武門之變?他是出於自保,還是手足間有深仇大恨?亦或是皇位的誘惑真就那麼大?那建成元吉有沒有針對世民?出於什麼目的?事件發生後李淵用什麼心情來面對自己這個兒子?有沒有想過懲罰世民?又是出於什麼心理沒有實施?是實力不允許,還是心裡不忍?
當然,我讀到的人性,只是參照我的閱歷得來的,隨著年歲的增長,理解也變得不一樣了,就不說出來困擾大家了。
這就是我喜歡歷史的原因——我喜歡琢磨人性~
-
9 # 阿坤看點
我是阿坤,帶你用不一樣的視角看問題。
人為什麼要了解歷史?
從幾個小方面來簡單說一下。
1.瞭解歷史就是為了揭開歷史的真相,還原我們不曾經歷的過往。歷史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有靈魂的人才能活出精彩。但除非我們擁有時光機,否則我們所有的進展都只是考證而並不是真相。
就像司馬遷的史記按理來說算是比較不錯的了吧,被稱為無韻之離騷看見大家對他的認可。但裡面寫了這樣一段話“李斯與二世密謀,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出君之口,入斯之耳。”那他怎麼就知道的呀?不就是胡亂猜測,胡說八道嗎?但這並沒有影響司馬遷成為史學大家的地位不是嗎?
瞭解歷史為還原真相是最值得尊敬的,也是最不靠譜的目的。
正如魏徵說的“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歷史總是驚人的相同,讓人們有種重新經歷的錯覺。
以史為鑑是最有說服力的,咱們暫且不說我個人認為其實它和以寓言或者動畫片為鑑本質上沒啥不一樣的。(湯姆為啥總是抓不到傑瑞,不就是因為它智商沒充值嗎?)
為啥這麼說那?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媽媽和孩子說你一定要努力學習,要有勾踐的臥薪嚐膽的隱忍才可能會有一鳴驚人的成就。或者說孩子你學習就要有蘇秦頭懸梁錐刺股精神。如果孩子媽媽說孩子你學習要有精衛填海的那種鍥而不捨的精神,你認為哪種更讓孩子信服些?雖然都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最起碼前者更接近現實更容易讓人接受不是嗎?
正所謂好奇心害死貓,人們就是有些不斷的好奇心和求知願望,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源動力。
想想最近最火熱的IP大多數都是盜墓,或者古董為題材的吧!因為這些對於現在得我們都是未知的,但卻可以考證或者探索的。而不是像對未來那種虛無縹緲的不可捉摸,所以人們寧願多去了解自己不知道的過去,去探索和考證,也不想去了解那充滿未知的未來。
而中國更是有些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給了人們更多探索的方向。滿足了人們對未知的好奇心,同時也提供了足夠的考證和探索的空間。
-
10 # 雲中放牛娃
歷史涵蓋的方面非常多,我想動機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總結經驗類這類同志,對“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這句話深信不疑,包括我也是畢竟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希望從古人的歷史中可以總結出生活的智慧,可以在生活少走些彎路,希望少挨些生活的毒打。
品學兼優類這類同學,對待歷史態度端正嚴肅且認真,眼睛裡總是流露出對知識的渴望,宛如一張乾淨的白紙,學習歷史完全是為了充實自己的知識庫。
自閉臭美類這類同志呢……額,多多少少對現實有些不滿或者逃避。所以希望從史書中,找到如往日大唐帝國萬邦來朝或者大漢帝國“雖遠必誅”的榮耀,沉迷往日的榮光而無法自拔~
風流韻事類以挖出古人風流韻事為樂,比如“歷史上的香妃真有其人嗎?”“西門慶有長相如何,竟可以抱得美人歸…”之類,過不準一邊看,一邊還會發出陣陣“嘿嘿”的笑聲……
一不小心類比如,上廁所,商場陪女朋友逛街,吃飽了撐的消食類
-
11 # 醒獅說歷史
人為什麼想了解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清代學者龔自珍也曾說:“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
可見,古人都知道歷史對一個國家和民族是極其重要的。
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有記載歷史的“史官”,早在夏朝時,已設定了史官。
在歷史長河中,任何的東西興衰都有長久以來的原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歷史跨越的幅度是很大的,包含過去的很多東西:文化,經濟,人文,政治,軍事等。
人為什麼想了解歷史?
一、首先了解歷史,能知道國家的過去,激發愛國情懷,以史為鑑!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弱肉強食是世界一直一來永恆不變的規則。鴉片戰爭的開始到新中國的成立之前的這段時間,中中國人民飽受蹂躪,官僚欺壓,外國入侵,民不聊生,苦不堪言!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這就是歷史就給我們慘痛的教訓——落後就要捱打。
所以,我們現在一直努力提高綜合國力,只有強大了才不被任意欺壓。
二、瞭解歷史,傳承中華名族的優良文化傳統,藉助古人的智慧,為自己所用。
不說別的,就簡單地舉例說“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對中國和世界的巨大的影響就可以看出。歷史帶給我們的進步的重要性,而且一直影響至今。還有特別一說的是儒家思想的傳承,更是影響了中中國人民上千年。
三、歷史對個人思想和國家的決策的影響。比如臺灣島一直就是中國的領土。它的文化,它的語言,它的很多習俗都和大陸密切相關,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臺灣的三大節日。康熙皇帝在位期間,臺灣正式被收復,成為中國不可割捨的一部分。這是每個中中國人都知道的,臺灣屬於中國的,任何人都別想讓它獨立,這是歷史以來的共識。不得已的時候,國家可能使用武力來統一。
四、歷史上有很多人物和事件,讓我們去趣讀和了解,給予了我們知識和智慧。讓我們有了歸屬感和自豪感,我們的歷史是最悠久的,我們有璀璨的五千年曆史文化,無論我們走在哪裡,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總的來說,知道歷史,瞭解歷史,傳承歷史。做箇中中國人,做個有文化、有修養、有智慧的中中國人,做個愛國的中中國人。
回覆列表
人為什麼想了解歷史?知古是為了鑑今。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另外瞭解歷史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作為一箇中中國人,對中國的昨天一團漆黑,對今天來說,就不可能是一個明辨是非的人,所以我們要了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