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橙果果育兒成長
-
2 # 嘟嘟媽媽馬寶寶
養育孩子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父母自我的一次成長。從孩子“呱呱”墜地,初為父母的我,還不太攜世事,此刻滿懷幸福感的我第一次感覺到人生的責任重大。陪伴孩子成長的途中,看到孩子成長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長。
卸下成人的擔子, 放低身高,站在孩子的高度看待問題,讓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釋放。父母總喜歡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過多的保護,這好像是中國家長的“通病”,怕孩子到處玩得髒兮兮,怕孩子玩的時候遇到危險。以前我也是這樣,不讓孩子坐地上玩耍,不讓孩子去草地抓蟲子等等。我發現我越反對的事情,孩子越要對著幹。
真正領悟是在孩子幼兒園的一次親子旅遊活動,穿著時尚漂亮的園長媽媽脫了鞋子,挽起衣服和孩子們一起下水塘捉泥鰍。園長說,因為自己小時候家教嚴,玩得時候比較少,所以現在和孩子們在一起,她就像一名“老頑童”。在她的教學活動中,經常帶孩子們去菜地摘菜、捉蟲子,去鄉下帶孩子們一起認識水稻,告訴孩子們我現在吃的米飯是怎麼來的等等。她說,她希望自己園裡的孩子們不怕弄髒衣服,也不怕摔跤。只有父母完全放手,孩子們才能更好的釋放天性。
現在我也不再過多限制孩子玩耍了,甚至有時我發現陪他們玩耍的過程也很開心。他想抓蝌蚪,我帶好工具陪他一起去水塘邊。玩耍的途中發現了蝸牛要帶回來,我會先替他保管好,回家找個盒子裝好一起交給他。每次孩子盡興而歸後回來都會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並說聲“媽媽,謝謝你!”有時候給他講繪本,他會告訴我,小蝌蚪長大了會變成青蛙,青蛙很小的時候會有尾巴,長大了就沒有了。其實,很多知識都是孩子玩耍的過程中,自己看到或者從小朋友那裡學到的。
放慢步伐,接納孩子,接納自我。面對孩子們的磨磨蹭蹭,我們內心除了著急,甚至還有憤怒。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和我曾經一樣,早上起來催孩子洗漱,孩子把刷牙的泡泡弄得滿臉都是,當你一邊著急一邊責罵的時候,孩子站到鏡子前,看到鏡子中的自己卻哈哈大笑起來,原來他覺得鏡子中的自己像個長了白色“鬍子”和白色“眉毛”的“小老人”了,完全不顧旁邊的我還在生氣。此刻的我,真的好想狠狠地揍他一頓。
以前老公總說,我像個“潑婦”整天對著孩子大吼大叫,不許做這,不許做那。他說,他永遠還只是一個孩子,你這樣除了讓自己更氣,更累,對教育孩子完全沒好處。的確,那時候的我總感覺很累,感覺自己每天都做不完的事情圍著我和孩子轉。後來,我開始堅持瑜伽,讓自己在緩慢的呼吸聲中尋找平靜。我把書架上以前沒看完的書拿出來翻看,併到網上買了一些育兒類書籍,到網上看各類育兒資訊。我開始不在插手孩子太多事情,慢慢的接受他的任性。早上我可以早幾分鐘叫他起床。放假在家,我可以提前告訴他該收拾玩具了。
現在,我發現那個塗滿牙膏泡泡的“小老人”確實比較搞笑。那個上畫畫課,把自己鼻孔都“染”成綠色的小夥子確實有點可愛。我發現,原來等待孩子出門的過程也會有很多搞笑的瞬間。我發現自己脾氣不在那麼急躁,孩子似乎也更加懂事了。許多時候,我們無法接受孩子的磨嘰,也是因為太多的責任和壓力,使得我們無法接受內心的那個自己。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是如何養育自己的,一起來說說吧。
回覆列表
可以這麼說,在整個人生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出生以後,是我自主成長最快的一個階段。
在這之前,我個人所有的學習和成長,要不是被家長逼迫,就是被環境所逼迫,而唯獨只有在孩子出生以後,為了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引導,能讓孩子成為我所認為的好的樣子,我開始更注重了我自身的成長 。
孩子出生以後,不知道該跟他聊什麼內容,所以我買了國學類的書籍,每天就對著咿咿呀呀的娃娃念一段國學內容;也因為自己不擅長和孩子怎麼玩耍,所以就又上網搜尋親子游戲,參考陪孩子玩耍的書籍,從而加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更是花時間研究食物,當媽之前從不會做飯的我,更是在更短的時間內,從零開始學會了炒菜;再然後,孩子慢慢長大了,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教育也是變得越來越複雜,為了能達成更好的教育效果,我也是不停地參考一些書籍,比如說《如何說才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正面管教》《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等等一系列的書籍,透過不斷的學習來填補自己在教育上的缺失,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思想和行動,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這個過程中,我也在不停地教育我自己。
現在,孩子雖然也有調皮的時候,但家裡很少雞飛狗跳,我們倆也是母慈子孝。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變成什麼樣子,自己得先有改變的行動。說千遍不如做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