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湖漢山

    其實有兩個諸葛亮,兩個諸葛亮都有弱點。

    一個諸葛亮是三國演義裡,被羅貫中塑造成神的那個。

    是最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神機妙算,運籌帷幄,鞠躬盡瘁,克己愛民的的光輝形象。在這個光芒的籠罩下,諸葛亮幾乎沒有過失或缺點。在仔細的翻找下,只能找到錯用馬謖失了街亭,然後就是太過勞累,總怕別人幹不好事,事事都要自己過手才放心,最後把自己累死在工作崗位上了。這缺點說的好像和優點也差不多啊。

    另一個諸葛亮就是三國志裡的諸葛亮,陳壽對諸葛亮好像沒有那麼尊敬,在三國志這本書裡,諸葛亮的缺點就蠻多了:

    一:勤勉有餘,智謀不足:

    在陳壽看來,諸葛亮是一個很合格的管理型人才,當一個內政部長是沒有問題的,軍事上並不像三國演義裡描敘的那樣神乎其神。

    二:法度苛刻,官民自危:

    諸葛亮是法家出身,其先祖諸葛豐就是一個連漢元帝都敢於得罪的鋼鐵直男。諸葛亮作為這一代的傑出代表,又因為有荊州幫的光環,劉備的支援,他在蜀漢更是可以驕傲的橫著走,等閒都不敢側目。過於嚴苛的法度,使得朝野活力不足,劉禪都感到難受,何況別人。

    三:割裂聯絡,立地自封:

    劉備集團入主漢中後,在諸葛的謀劃下,慢慢的邊緣化了土著力量,割裂和禁錮了當地氏族豪強發展的步伐。好處,是沒有當地豪強可以威脅荊州集團;壞處,是同時也使得蜀漢人才發展的斷層。可以說,是斷送蜀漢的神推手。

    四:不樹遠人,不立近恩:

    馬謖,姜維,得到了諸葛亮著力培養。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諸葛亮喜歡找一個學生,慢慢的培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他好像很少放眼蜀漢,去尋找那些可堪大用的人才。這也是他行事侷限性的表現,他總怕別人幹不好,什麼事情都要管,什麼事情都要問,人想表現也難以發揮。

    諸葛亮,畢竟是一個人,有缺點是正常的。但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喜歡三國演義裡,那個輕搖羽扇,風流倜儻,足智多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武侯。

  • 2 # 黑土豆11

    三國演義在羅貫中的神筆下把諸葛亮神話了太多,給諸葛亮添加了很多色彩,有些神話,什麼草船借箭,借東風,舌戰群儒,這些都不存在。當然了歷史中諸葛亮也是個很厲害的人物,諸葛亮也是個大發明家,木牛流馬,孔明燈,弩箭,據說饅頭也是諸葛亮發明的,還有隆中對為劉備制定了一個大方向戰略,正史中諸葛亮也是劉備集團中一個得力的後勤部部長。

    演義中諸葛亮的幾個缺點是,欠缺識人,謹慎,不敢放權。

    一,揮淚斬馬謖,馬謖是諸葛亮最得意的學生,經常和諸葛亮一起侃侃而談,諸葛亮有拿不定主意的時候也會找馬謖商量,有點知己的感覺,可能是帶有感情色彩,所以造成了街亭事件,劉備生前曾經叮囑過諸葛亮,馬謖其人言過其實,可見劉備識人的眼光獨到,街亭事件造成了諸葛亮北伐失敗,可見這件事情的重要性,這就說明諸葛亮對於識人方面有缺點。

    二,子午谷奇謀,是蜀漢大將魏延提出的一個出奇兵的策略,但是被諸葛亮給否定了,魏延當時就對部下說丞相做事太謹慎了,不敢冒險,後人對於子午谷奇謀還是比較認可的,認為成功的機率還是比較大的,兵家本來就得冒險,那些以少勝多的都是在冒大險,可見謹慎也是諸葛亮的一個弱點。

    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諸葛亮經常說的一句話,諸葛亮五十多歲就去世了,就因為勞累過度,事事親為。據說有的犯人諸葛亮也親自審判,本來很小的一件事情都得自己去做,可見這也是諸葛亮已經養成了的一種習慣,北伐的時候軍營中諸葛亮就是一把手,那麼多的事情大多數事情都自己親自過問,肯定得勞累過度。這樣順序也就亂些,給部下不懂得放權,那麼部下也就做事不會那麼積極了,誰都想證明自己,如果上級大小事情都抓,你覺得自己會不會尷尬,會不會對於工作的事情上心,所以鞠躬盡瘁,也人就是諸葛亮不敢或者不懂放權,或許已經習慣不放權,這也是一大缺點!

  • 3 # 無證宗師

    諸葛亮的弱點之首是執著,不能根據形勢的變化調整自己的戰略。

    諸葛亮的戰略“隆中對”給了劉備集團以希望,然而事實上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劉備沒能繼承劉表的荊州(或者說合法得到荊州),所以後面的一切努力使自己越來越被動。

    劉備聯吳抗曹之前,被曹操一路追趕,被迫逃到劉琦駐守的江夏。江夏比較偏遠,而且此時劉琮已降曹,曹操主要對手變成孫權。劉備沒有根據地,僅憑自己皇叔的聲望和兩萬左右的兵力作為籌碼和孫權聯合,這個籌碼太少(借東風和華容道是演義,劉備集團在赤壁之戰真實發揮的作用比我們知曉的少的多),所以勝了之後,劉備也得不到足夠的話語權,除了將荊州借為一用之外,根本就不能有其他染指荊州的想法。

    當然,若東吳不認同隆中對,諸葛亮如果願意犧牲自己和劉備的名譽,也有得天下的方法。

    曹操頭風日益嚴重之時,劉備諸葛亮指揮主力“千里挺進大別山”,同時以荊州和公安兩翼發兵,一舉滅吳可期。

    在公元220年這個時間節點和劉備集團的精心準備,到底能不能一舉滅吳呢?我認為可以,因為劉備在關羽去世、糜芳投降、荊州全失且北有魏國威脅的情況下敢對東吳出兵復仇,說明當時蜀漢益州的軍事力量就已經優於東吳,那麼在五虎上將健在、荊益兵強馬壯和糧草充足的情況下滅吳必然勢如破竹。

    三路出兵滅吳的方法是可恥的,可恥的原因仍然在於荊州是借的!只要荊州是借的,江東就對蜀漢有恩義在先,劉備在道義上就不能和吳國處於對敵狀態。設想諸葛亮按照隆中對孫劉聯軍滅曹,之後又如何滅吳?或者說此時滅吳就不可恥嗎?

  • 4 # 愛妮品歷史

    諸葛亮長於政治,短於軍事。劉備活著的時候就從來不讓他單獨帶兵的。北伐實際上只有3次蜀國主動進攻,第一次是形式最好的,就是因為諸葛亮過分小心 加上沒實戰經驗,被張合大敗。後面2次也是草草了事。還有就是醉心於黨爭 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派和法正為代表的益州派始終互相爭鬥。三就是用人看重出生,只重門閥之見。趙雲在三國志中是最可憐的,就是因為他的出生,劉備在的時候還好,劉備死後,基本不得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勸版劉備稱帝的時候,勸進書第一位是馬超,也是因為馬超出生最好,而趙雲的名字都沒被提起,只在等人之中權。魏延也不得重用,

  • 5 # 使用者4533719268928李

    諸葛亮是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傑出的人才,不敢妄自評論,但他的弱點就是,急於求成,在北伐時,六出祁山,都沒有成功,老奸巨滑的司馬懿,與知道諸葛亮的糧草不足,就拖諸葛亮,不出兵,諸葛亮用激將法,用女人的衣服激他,司馬懿就看破了這一點,也不出兵,諸葛亮遠離蜀國,糧草困難,一天兩天難以九託,擔諸葛亮心中有數。在出師表裡,有這一段話:蜀漢民力睏乏,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時候啊!告訴後主劉禪。親賢臣,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傾覆衰敗的事情。諸葛亮已經明確知道這些道理,但是還一心要北伐,這已經違背了勢能,兵書有云,方則止,圓則動,一塊大石頭從山上滾下來,不費勁的,它就會滾下來,你要從山底下把大石頭滾到山上,那得費多大力氣,還得說是順者昌、逆著亡,那句話吧!

  • 6 # 江少晨

    諸葛亮所代表的文人一派,雖然足智多謀,但是也是缺點很多,這些缺點直接導致了他們不能稱為領導人,只能是輔佐!

    第一,做書生,他們自命清高,這是所有讀書人都範的毛病

    第二,猶豫不定,識人有待提高,三國事情,社會動湯戰亂不停,機會稍縱即逝,總是猶豫,就會錯失良機,

    第三,諸葛亮有自知自明,知道自己處於什麼階段,要做什麼事兒

    第四,讀書人因為懂得太多,所以反而魄力不足

  • 7 # 老泉文史

    諸葛亮的最大弱點其實是不擅長謀略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裡有明確記載: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也就是說,諸葛亮是個管理型的人才,有點像蕭何,而不是張良那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謀士。他其實並不是《三國演義》裡描寫的那種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型別,相反,這正是他的短處。這也是諸葛亮六出祁山總是失敗的原因之一。

    在這一點上,我們都被羅貫中誤導了。

  • 8 # 一切原本如此

    謀才居帥位

    人才分成三種,帥才、將才和謀才。帥才:領導力、寬仁厚德、深得人心、善於識人用人、招攬人才。將才:武藝超群、勇猛善戰。謀才:足智多謀、

  • 9 # 史海扯談

    諸葛亮最大的弱點就是事必躬親,他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但卻不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搞管理有一個最重要的素質就是懂得放權。可諸葛亮太迷信自己的能力,雖然他確實很厲害。過度的迷信自己也使得手下人過於聽話,導致他一朝死去,蜀漢就亡國了。

    電視劇《新三國》裡有這麼一段:諸葛亮與司馬懿這兩個老對頭兩軍對壘,司馬懿龜孫不出,諸葛亮派人拿著女人的衣服羞辱司馬懿,希望激怒他出戰。這時候司馬懿問了蜀漢使者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他問諸葛亮飲食起居情況。

    聽到使者說自家丞相事必躬親,飯量越來越小,司馬懿就說一句非常意味深長的話:事多而食少,豈能久乎?如果諸葛亮能夠像司馬懿一樣長壽,也許中國的歷史就會徹底改寫,可惜歷史不允許假設。

  • 10 # 靜夜思160519196

    諸葛亮是從底層,靠著勤懇做事一步步走上來的,他的最高職務就是左將軍府總管。可以說這就是一個搞內政,管後勤的人,讓他掛帥出征,領兵打仗就不行了。張郃就把他吃的死死的。

  • 11 # 沉睡的天堂

    諸葛亮長於政治,短於軍事。劉備活著的時候就從來不讓他單獨帶兵的。北伐實際上只有3次蜀國主動進攻,第一次是形式最好的,就是因為諸葛亮過分小心 加上沒實戰經驗,被張合大敗。後面2次也是草草了事。還有就是醉心於黨爭 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派和法正為代表的益州派始終互相爭鬥。三就是用人看重出生,只重門閥之見。趙雲在三國志中是最可憐的,就是因為他的出生,劉備在版的時候還好,劉備死後,基本不得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勸劉備稱帝的時候,勸進書第一位是馬超,也是因為馬超出生最好,而趙雲的名字都沒被提起,只在等人之中。魏延也不得重權用。

    一 荊州問題荊州自古就是兵家所爭的戰略要地,其處要衝,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其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諸葛亮十分清楚這點,從其未出茅廬所為劉備勾畫的藍圖中可以看出,成敗的關鍵就在荊州。然而諸葛亮雖清楚荊州的重要性,卻對其重視不夠,錯誤的估計形勢。在劉備入川后,諸葛亮忙於治理內務疏於對荊州的瞭解。

    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時,另關羽倉促北出,此舉實有不妥,一者初得漢中,蜀川不穩,荊州遺留的歸屬問題並沒得到妥善解決,如關羽成功,荊州防務必然空虛,如失敗,成都難以發兵響應。

    再者,諸葛亮揚言歸還東吳三郡,而把壓力完全推給關羽,以至關羽和東吳徹底決裂,這也是導致大意失荊州的關鍵.劉備發川兵以應之,,這個發兵也是問題,發少不足以威脅東吳,發多則益州不固,試看當時的情況,雖然劉備得東川,然西有諸戎,南有蠻夷,更何況曹操雖新敗,仍在雍涼擁有重兵.

    問題的關鍵是做為荊州是蜀、吳誰都不能沒有的,在戰略上有不可避免的衝突,所以一直爾虞我詐,難以達成真正的同盟.而諸葛亮一直採取的拖延的態度,勢必會讓東吳有忍無可忍的一天。

    一句話,在不同的集團之間永遠看到的只是自己眼前的利益.諸葛亮如果當時先固其根本,再利用自己的政治才能籠絡東吳,使荊州得到穩定,才有可能使自己隆中對策得以實現。

    諸葛亮對於荊州的丟失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導致最後的無力迴天。二 關於劉備徵吳的問題221年,劉備稱帝。封諸葛亮為丞相。諸葛亮在劉備執意伐吳所採取的迴避態度,另我所料不及,按理,那時作為丞相的諸葛亮應該制止劉備的錯誤決定.演義上只有這麼一回.

    公卿都至丞相府見孔明,曰:今天子初臨大位,親統軍伍,非所以重社稷也.丞相秉均衡之職,何不規諫?孔明曰:吾苦諫數次,只是不聽.今日公等隨我入教場諫去.當下孔明引百官來奏先主曰:陛下初登寶位,若欲北討漢賊,以伸大義於天下,方可親統六師;若只欲伐吳,命一上將統軍伐之可也,何必親勞聖駕?

    先主見孔明苦諫,心中稍回.從上可見,諸葛亮並沒有努力勸劉備,因為他知道劉備不聽,而只是說不用親身伐吳,劉備已有鬆動的意思,但是張飛後來勸伐吳.我想如果諸葛亮,趙雲等一干老臣極力勸阻的話,不是沒有可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諸葛亮作為一國之相,就應該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諸葛亮只是輕描淡寫的幾句就算了事,比之比干,魏徵之流就差了一個檔次,並最終導致劉備的血本無歸,蜀國再也沒有翻過身來。三 北伐曹魏的問題諸葛亮平定南方後於公元226年正式北伐,應該說,諸葛亮是感劉備知遇之恩,想憑自己的力量在有生之年匡扶漢室,其《出師表》,《後出師表》都成為千古名篇,但寓意度之,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的執意而出有意氣用事之嫌,他並不是不明白天下大勢已定,他知道益州疲敝,幾個能征善戰的大將也逐漸凋零,而曹魏卻是人才汲汲,不說司馬懿,就一個郝昭就可以把諸葛亮扼死在陳倉。

    諸葛亮六次北乏均無功而返,最漂亮的成功體現在撤軍上,這不得不是對極力美化諸葛亮的《三國演義》一個諷刺。正是諸葛亮的極度不明智舉動,窮兵黷武,嚴重削弱國力,民不聊生。在此也只有長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四 培養人才問題大家都知道,作為丞相最重要的是培養人才,前期的蜀漢,人才濟濟,後來逐漸凋零,諸葛亮作為蜀相一味事必躬親,沒有著力培養自己的左膀右臂。

    以至後來的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在這方面上曹操可以作為諸葛亮的榜樣,蜀後期人才本就稀少,諸葛亮又沒有把其放在正確的位置上,關羽與荊州一起淹沒在東吳的戰火中。

    趙雲就是一個救火將軍,默默無名。馬超以前何其風光,殺的曹操割須棄袍,曹操曾感慨,“馬兒在,吾無葬身之地也。”然馬超投蜀後沒見有什麼作為,最後鬱鬱而終,這是誰的錯?

    還有馬謖的失街亭,李嚴的誤國誤民,實在太多太多。

    這都是諸葛亮一味親力親為,沒有過多的交流的結果,就連自己的兒子,諸葛瞻也沒有得到任何鍛鍊。此一點上,諸葛亮和培養曹參的蕭何,破格提拔狄人傑的武則天又有距離。五 魏延問題

    “夫軍國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結黨相連,毀譖賢良;二曰,侈其衣服,異其冠帶;三曰,虛垮妖術,詭言神道;四曰,專察是非,私以動眾;五曰,伺候得失,陰結敵人。此所謂奸偽悖德之人,可遠而不可親也。”

    這是諸葛亮的治軍之道。從中不難看出,只要諸葛亮在,魏延是沒有出人頭地的可能。

  • 12 # 非禮勿談

    1.太聰明.聰明是好事,但任何方面只要過度就是缺點. 2. 讓自己活太累.人都要善待自己,他這點都做不到,可以說是個大缺點

    (一)不能選拔任用才能超過自己之人

    諸葛亮專政,不可能真正“任人唯賢”。雖然他從下層提拔了蔣琬、費禕、董允、楊洪等人物,但這些人比諸葛亮更謹小慎微,沒有開拓進取的精神,多是些歌功頌德、保守有餘的庸吏。蔣琬執政,“為尚書令”,與群僚相處,“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一切如舊,毫無作為,卻連年晉升,直到“加為大司馬”,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費禕為魏之降人所殺。楊舉只是個人懷有對諸葛亮提拔的感激,也不見其在太守任上有什麼作為。諸葛亮所收的姜維,在諸葛亮死後,雖與費禕“共錄尚書事”,但二人矛盾很深。費禕每每“裁製”姜維的“興軍大舉”。姜維“本羈旅一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 朝廷昏暗,宦官黃皓弄權,竟陰謀廢掉姜維,致使姜維在“自危”中不敢再還成都,繼續執行諸葛亮不合實際的北伐政策,最終死於鍾會之亂。

    陳壽在三人“傳”後“評曰”:蔣琬、費禕“鹹防諸葛亮之成規,因循而不革”,姜維“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許多史實證明,諸葛亮全憑自已的好惡用人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他不能用真正有才能特別是有可能超過自己的人,像李嚴、廖立、魏徵等等有才有功之人,都遭到排斥打擊甚至殺戮的結局。可見諸葛亮“任人唯賢”是虛,在用人上遠不如“唯才是舉”的曹操。

    (二)不用改過自新之人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嚴負責督運糧草。李嚴在劉備入蜀時屢建奇功,官至尚書令,“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劉禪,“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李嚴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旨,“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李嚴聞亮退軍,故作驚狀,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又上表後主劉禪,言“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諸葛亮出示李嚴“前後手筆書疏本末”章證,李嚴“辭窮情竭,首謝罪負”。此次北伐由於勞師遠征,得漢中並未得民,糧草皆得從險難的蜀道運往。由於運輸困難,導致“糧盡退軍”。即使使用了新發明的木牛流馬,也改變不了這種狀況。加上天雨,運糧不濟,情有可原,主要責任也不在李嚴。可諸葛亮厲斥李嚴“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並以眾將要求為由,撤銷李嚴一切職務,“免官祿、節傳、印緩、符策,削其爵士”,假,“免官祿、節傳、印緩、符策,削其爵士”,假旨嚴懲,將李嚴廢為平民,“徙梓漁郡”。第一次北伐,失街亭而斬馬謖,據《三國志·蜀書·馬謖傳》注引《襄陽記》,蔣琬為此事後來也說“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實為可惜。習鑿齒亦言諸葛亮“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李嚴、馬謖對於蜀漢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不注意鍛鍊人才

    僅以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為例。諸葛亮以“恐關、張二人不肯聽吾號令”為由,向劉備“乞假劍印”而掌握軍政大權,之後的戰術分工更是讓常人琢磨不定。張飛只管“縱火燒之”,關羽則“放過中軍”,“縱兵襲擊後軍”,關平、劉封負責“預備引火之物”,趙子龍則是絕對不抵抗的“只要輸,不要贏”,劉備原來的師爺孫乾則是“安排功勞簿”。這種戰術完全漠視民主決策及將帥鍛鍊精神,取而代之的是諸葛亮的個人專斷。這無疑導致了後來蜀漢政權內部對諸葛亮個人的絕對依賴,廣大謀士及將士缺乏謀略的鍛鍊,難以成為蜀漢政權所用的後續人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對於武俠愛好者來說,哪一款手遊是不容錯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