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間的穿越者

    -*歷史背景: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夷陵之戰的失敗最終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形成

    劉備敗於陸遜,首先在於,劉備輕敵大意,劉備舉全國之力討伐東吳,軍事力量上講,遠大於東吳,給孫權很大壓力,致使東吳孫權派遣使者多次求和,無效,這樣子助長了劉備的驕傲輕敵之心,在戰爭的初期,劉備打的比較順利,一舉攻克東吳眾多城鎮,取得戰爭的主動權。

    其次,孫權主動防禦,一方面,大膽任命新秀將領陸遜進行整頓軍務,進行反擊,給予陸遜充分指揮權。一方面,向曹魏積極稱臣納貢,取得曹魏的諒解,避免兩線作戰。

    再者,劉備以佈陣失誤,以己之短,攻己之長,劉備的戰力優勢主要在於步戰,對於水軍,劉備水軍相比孫權水軍較差。夷陵這個地方易守難攻,讓陸遜堅守幾個月。在行營方面,佈陣失當,給予對方火攻偷襲的漏洞,讓陸遜抓住有利時機,進行突擊,一舉擊敗劉備,贏得了戰爭。

    後期,劉備逃往白帝城,嘆聲到“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 2 # 歷史課課代表

    公元221年爆發的夷陵之戰又稱蜀漢進攻東吳之戰,因其交戰主要地點位於猇亭,所以又稱“猇亭之戰”.這場戰役是整個三國曆史上蜀漢唯一的一次進攻東吳的戰爭,也是蜀漢政權與東吳政權多年以來爭奪荊州的一次最終較量。最終戰爭的結果對魏、蜀、吳三國亦造成了巨大的巨大的影響,並在之後的四十多年間直接影響到了三國的政治走向。戰爭的失敗使得劉備集團勢力徹底退出荊州,至此諸葛亮兩路出兵直取長安的計劃成為泡影,蜀漢亦因為戰敗而導致了多員大將的戰死的損失以及大量兵馬錢糧的消耗,至此蜀漢元氣大傷,徹底退出強國之列。

    不僅如此,蜀漢的開國皇帝昭烈帝劉備也因為戰爭的巨大的失敗憂憤成疾,最終身死,劉備的死也使得建立在其威望之上的國家一時之間變得岌岌可危。劉備一生征戰三十餘年,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戰敗對於劉備來說不是第一次,但是夷陵之戰的戰敗對於劉備確實致命的打擊,那麼為何劉備傾全國之力發動的夷陵之戰最終卻敗給了籍籍無名的陸遜呢?

    首先,過分的輕敵是劉備戰敗的第一個原因:

    夷陵之戰爆發之初,雖然有不少人反對這場戰爭,但是在戰爭爆發之初,蜀國上到御駕親征的昭烈皇帝劉備,下到普通參戰將士,各個都跟打了雞血似的,士氣很高漲,所以在戰爭爆發之初,蜀國絕對幾乎是所向披靡,整個向東進軍的過程也是勢如破竹,這裡面既有蜀國戰鬥力強大的緣故,也有與其交戰一方的陸遜故意儲存實力,耗其銳氣的原因。而這樣的情況導致了蜀國君臣產生了一種幻覺,他們就認為自己的軍隊是天下第一厲害,因此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蜀國君臣將士開始犯了了兵家大忌-輕敵。事實上從這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蜀國的必敗,因為他們輕視的不僅是東吳這個國家,更讓他們輕視的是東吳的主將陸遜。

    而被蜀國看不起的東吳主將實際上是一位熟讀兵法,善於帶兵的將領,雖然年紀輕輕,但是他習慣不按常理出牌,並喜歡在行軍交戰過程中使陰招。戰爭爆發之初,陸遜並沒有用自己的軍隊跟蜀國正面交鋒,因為此時蜀軍士氣旺盛,硬碰硬肯定是行不通的。於是他選擇了避其鋒芒,一直拖了蜀國軍隊大半年,生生將他們計程車氣消磨殆盡之後才出手,給劉備等人來了個猝不及防,最終蜀國在東吳的偷襲之下土崩瓦解。

    其次,劉備發動的戰爭不得人心:

    劉備的發動的這場戰爭實際上並非正義之師,實際上是為了自己的二弟報私仇,並且蜀國自從立國以來就以匡扶漢室江山為其奮鬥的宗旨,蜀國真正應該攻伐的是攢多了漢室江山的曹魏政權,而不是進攻他們應該引以為援東吳,所以,從戰略上來講,劉備集團就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這場戰爭實際上也是不得人心的。劉備因為一時的怒火竟然置“蜀吳聯盟”這一蜀漢立國的第一國策不顧,傾全國之兵力討伐東吳,這不僅是東吳沒想到的,也是曹魏樂見其成的事情。這樣的一場戰爭從一開始的發起,實際上就是錯誤的。

  • 3 # 勇敢的嘉輝w

    東吳趁荊州守將關羽北伐之機,偷襲了荊州三郡導致關羽兵敗如山倒。關羽父子被殺,荊州軍團全軍覆沒。蜀漢皇帝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雪恨旗號欲奪回荊州,領兵數萬精銳東征。東吳求和不成,陸遜趁蜀國劉備輕敵,火燒連營大敗蜀國大軍。蜀漢自荊州淪陷後又一次實力大損,徹底喪失統一天下的機會。東吳破壞了蜀吳聯盟,導致了曹魏的坐大為幾十年後司馬家族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 4 # 博學西柚R

    夷陵之戰,一,劉備大意。二,無地利,吳國陸遜有地利。三,無天時,六七月大家去湖北武漢試試看。四,無人和,關羽佔據荊州,沒有同當地大族取得政治合作,不然還能讓呂蒙偷襲?關羽作為將可以,帥就差了!到了劉備復仇,自然也是沒有人和!以上四點,劉備焉能不敗?

  • 5 # 小號哥

    夷陵之戰是劉備給關羽報仇針對東吳的一場戰役,有人說這場戰役非打不可,其實不然。荊州已失,再復奪。必然會冒巨大的戰略風險,一但陷入必綿延不斷,枉費錢糧而看不到勝利的希望。而在道義上劉備是欠孫權的,婁次答應歸還荊州卻多次失言。所以劉備完全可以安撫孫權重修和好,使其不敢輕舉妄動,然後盡出兩川之兵由諸葛亮輔佐北伐中原,成功的機率非常大。因為當時雖然是丟了荊州但還未傷到劉備的原氣。可惜這只是推測而已。

    劉備夷陵之戰輸給陸遜是犯了與曹操一樣的經驗主義錯誤,劉備自持一生用兵看不起陸遜首先犯了輕敵錯誤,與陸遜形成了對峙後劉備先是心浮氣躁,而後又是懈怠將營盤移往密林深處,有人提醒過劉備,劉備並不是沒有在意,而是他認為署夏不會有風而且還是吹向自己的風就像曹操當年認為深秋不會有東南風一樣,犯了經驗主義錯誤。所以才吃了敗仗,敗掉了劉備一生的心血。

  • 6 # 逝去的青春r

    所謂驕兵必敗,劉備節節勝利,深入吳地700裡,他孤軍深入,防止東吳偷襲所以連營700裡,那時候正值酷暑炎熱,他把兵屯在茂密的山林,被陸遜一把火給燒了

  • 7 # 史無止境

    話說呂蒙趁關羽鎮守關羽之時,連蒙帶騙,終於率領東吳將士渡到了荊州。然後大家都知道,呂蒙兵不血刃就奪取了荊州。關羽則腹背受敵,敗走麥城,最終被孫權下令斬殺。關羽死後,劉備悲痛欲絕,當即表示要率兵殺向東吳,為他二弟報仇。不過以諸葛亮為首的大臣,苦勸劉備,讓他務必要冷靜,不能意氣用事。為什麼呢?因為國仇大於私仇,蜀漢最大的敵人不是東吳,而是曹魏。劉備這才被勸住了,整天以淚洗面,哭祭關羽。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三月,劉備在成都稱帝。三個月後,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率領七十萬大軍討伐東吳,這就是夷陵之戰。結果,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大敗劉備於夷陵。那麼,問題來了:劉備率領七十萬大軍,發動夷陵之戰,為什麼會失敗呢?下面我將根據演義的記載,分析如下。

    首先,劉備求勝心切,太過輕敵了,而“驕兵必敗”。劉備當時率領七十萬大軍,御駕親征,進攻東吳,可謂是來勢洶洶,志在必得。東吳方面得知訊息後,文武百官皆驚悚,不敢迎戰。之後,諸葛瑾前去蜀漢,覲見劉備,對他曉以利害。哪裡知道,劉備此時已經怒氣充斥心中,他什麼話都聽不進去,一定要討伐東吳。劉備還說,如果不是看著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今日一定將他斬首。諸葛瑾回到東吳,將劉備的話告訴了孫權。孫權聽到後,一臉恐懼,說道:“如果真的這樣的話,東吳就危險了。”可見孫權也認為,劉備大軍不可戰勝,東吳危在旦夕。劉備自己就更是這樣認為了,他一路披荊斬棘,擊敗孫桓和朱然五萬大軍,直接抵達了宜都。之後,降將糜竺和傅士仁害怕劉備,殺死了馬忠,打算投降劉備。劉備看到他們,當即大怒,將他們斬首示眾。此刻,劉備大軍計程車氣達到了頂峰,孫權方面則人人膽戰心驚,日夜嚎哭。這時候,步騭就向孫權獻計:“現在範強和張達二人還在東吳,可以將此二人送回蜀漢,讓他們將荊州交給劉備,以表求和。”孫權聽從了他們的建議,結果劉備仍然不滿意,殺死了範強和張達。從這一系列的事情可以看出,劉備如果不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驕傲狂妄了起來,壓根不會兵敗夷陵。

    其次,東吳主將陸遜是一個了不起的軍事家。夷陵之戰,東吳要是沒有派出陸遜,劉備恐怕就不會兵敗了。陸遜,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文弱書生,不足為懼。其實他自幼飽讀兵書,對軍事極有見解。他知道劉備率領七十萬大軍,來勢洶洶,不可輕敵,更不能主動迎戰,要堅守不出。這一做法,軍中大將甚是不滿,尤其是韓當,當即表示要去擊敗劉備。陸遜阻止了,他說劉備大軍氣勢正盛。如今之計,只能據險而守,不能出戰。等到劉備將大軍駐紮在森林時,自有禦敵之策。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劉備舉兵東下,連勝十餘陣,銳氣正盛;今只乘高守險,不可輕出,出則不利。我堅守不出,彼求戰不得,必移屯于山林樹木間。吾當以奇計勝之。

    話說劉備大軍節節勝利,來到了川口,大軍接連七百餘里,前後四十座營寨,白天旌旗蔽日,夜裡火光滔天。劉備看到眼前的景象,開心地笑了。馬良知道敵將是陸遜,告訴劉備:“陸遜之才,不亞於周瑜,不能輕敵。”劉備卻完全不把陸遜放在眼裡,說:“我用多年,難道還懼怕一個孺子嗎?”劉備的失敗是註定的,從他輕敵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眼看天氣就要炎熱了,劉備為了給大軍解暑,將軍隊全部移於茂林之中。陸遜得知後,當即大喜,之後就有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火燒七百里連營”。原來陸遜一直堅守不出,等的就是劉備駐軍林中。這樣一來,他只要讓眾將手持一把火,就能大破劉備七十萬大軍了。

    最後,劉備發動的是一場不義之戰,結果只能是失敗。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三場戰爭,結果都是發動戰爭的一方,兵敗如山倒。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首要的原因,當然是防守的一方準備得充分,攻擊的一方大意輕敵。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攻擊的一方,發動的戰爭都不是正義的。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如此,夷陵之戰亦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姐弟戀成功機率大嗎,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呢,最大差距接受是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