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茗史館
-
2 # 以史勵人
人們都怕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這是清朝時期流放寧古塔的犯人方拱幹說的一句話。
寧古塔在哪裡寧古塔乍一聽名字還以為是一個高塔,犯人們被關在裡面接受懲罰。其實寧古塔是清朝時期的一個地名,具體位置在現在的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一個下轄市寧安,寧安用滿洲語表示就是寧古塔。
寧古塔是滿州人的發源之地,也可以說是他們的龍興之地。清軍入關後,寧古塔成為統治者統治北部邊疆的重鎮,也是北方三個邊防重鎮之首。
寧古塔有多可怕在清朝時期聽說自己要被流放寧古塔的犯人恨不得立即死去,彷彿寧古塔就像是一個令人生不如死的惡魔。
現在看來那時的人多半是被滿族人給嚇唬了,就像明朝時喜歡將犯人流放到南方一樣,清朝時期也喜歡將犯人流放到自己曾經呆過的地方。這裡就涉及到一個親身經歷問題,明朝起源於南方,體驗過南方地區的困苦,清朝起源於寧古塔也體驗過那裡的艱苦。
清軍入關後,他們從寒冷的東北地區來到溫度適宜的北京,彷彿就像從地域來到天堂。在他們看來寧古塔自然就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地方了。
清朝人們為什麼對寧古塔聞聲色變雖然以現在人的思維來看寧古塔還算可以,但對清朝時期的犯人來說寧古塔去不得也是有幾方面的根據的。
其一,環境飢寒、滿人聚集。關內的人到從未去過的北方邊境自然是受不了那裡的陰冷極寒的,同時當時大家也害怕自己去了滿族人的根據地收到歧視和虐待。
其三,路途遙遠、難以返回。當時的交通條件不像現在這樣便利,流放寧古塔基本上就是一輩子都呆在那裡了。想到孤苦一人再也見不到父母親人,自然是比死都難受的。
-
3 # 歷史密探
何為寧古塔?
即便發配寧古塔是一種很嚴苛的刑罰,但是翻開滿清人的歷史,我們發現,“寧古塔”原來曾是清朝的龍興之地。
“寧古”是“六”的意思,而“塔”是臺的意思。當年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的六個兒子就居住在此。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他們便被稱為“寧古塔貝勒”。
後來,寧古塔一直為滿清提供八旗兵源、戍邊和軍隊儲備物質,是軍事重鎮。但是,後來滿清入關以後,偏遠的寧古塔逐漸失去了作用。但是寧古塔作為老祖宗生活的地方和東北邊疆,還是需要派兵守護的。
“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所以,被髮配寧古塔之後,只有一條選擇,那就是乖乖聽話,屈辱地成為奴隸。不但人權被剝奪,還沒有逃出生天的希望。所以很多人寧願被砍頭或自殺,也不願意被流放到寧古塔多遭那麼多罪!
-
4 # 佳寧說歷史
在清朝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皇帝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給朕把他發配到寧古塔去。”每當犯錯的人聽的這句話都會嚇得瑟瑟發抖,兩腿發軟。那麼寧古塔究竟是什麼地方,讓人聽了就會不寒而慄,毛骨悚然呢。
寧古塔究竟是什麼地方!寧古塔是清朝努爾哈赤髮際的地方,被滿人譽為“龍興之地”寧古塔位於中國的北部邊陲,這裡在當時看來環境十分的惡劣,屬於極寒之地,犯人如果被髮配到這裡,基本上是有去無回。
寧古塔距離當時的清朝國都北京十分遙遠,犯人被人押解著一路北上。在路上少吃少穿,挨餓受凍不說,而且越往北走越寒冷,哪些習慣了榮華富貴的人根本受不了這種苦,所以有些身體不好的,還沒有到達目的地,就已經慘死在路上。
就算是身體好的僥倖堅持下來,到達了目的地,但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接下來會有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等著他們。所謂“發配”到哪裡去不是享福的,基本什麼活都幹,而且一刻不能停歇,白天要忍受艱苦的勞動,晚上還要受極寒的折磨,人在精神上和肉體上受到了雙重的折磨。這種痛苦不言而喻,叫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
-
5 # 文華說
在古代,流放是很重的罪,僅次於死刑。可能好多人不理解,流放有什麼可怕的,不過是換個地方生活。捎帶還能旅遊一下。
更重要的是古代流放地點的選擇,一般都是偏遠落後人煙稀少的苦寒之地,或者是自然條件特別惡劣不適合居住的地方。而且去往流放地的路途也是艱難坎坷,很多人在路上就病死了。重刑犯到了流放地,要麼做苦役,要麼充軍。罪行輕一點的,或被貶官的政治犯,到了流放地可以自由生活,但也極其艱辛。
看清宮戲的時候,經常會聽到官員犯罪了被判“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如果再加一句“永世不得入關”,那基本上就等於判死刑了。那麼,寧古塔到底是什麼地方,為什麼清朝皇帝都要把犯人流放到那裡呢?
東北在明清時叫滿洲。清朝政府比較喜歡將犯人流放到滿洲,因為這裡是滿族人的“龍興之地”,屬於軍事禁區,比較安全。另外,滿洲人煙稀少,想跑都跑不了。
而東北最有名的流放“聖地”莫過於今天黑龍江海林和寧安一帶的寧古塔了。
在清代,寧古塔是“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當地並沒有叫“寧古”的“塔”。相傳曾有兄弟六人佔據此地,滿語稱“六”為“寧古”, “個”為“塔”,所以稱為“寧古塔”,乃滿語轉音而成。
順治年間,寧古塔轄界非常廣大,盛京以北、以東地區,皆為寧古塔將軍轄地。現在黑龍江東部的海林市,就是當時清廷流放人犯的寧古塔所在地。被遣戍寧古塔的流人,能生還的極少。
另外,給“披甲人為奴”就是給當地的軍人做奴僕,天天做苦役,可能兩三年就被折磨死了。還有很多人在去寧古塔的路上就已經死了,清代文人中就流傳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
6 # z山海
清朝人犯,一聽聖旨“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不敘用”,莫不渾身戰抖,昏倒於地。
雖蒙皇恩浩蕩,赦免不殺活命之恩,但發配寧古塔,到底有多恐怖,用4個字形容,“生不如死”,真的不若引頸一刀痛快,活罪受不了呀!
寧古塔,既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轄之寧安縣級市。
清朝順治十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設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康熙十五年遷治吉林烏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改稱吉林將軍,寧古塔改置副都統。
寧古塔,與塔沒有任何關係,是滿語“六個”的意思,據說,早期有大清祖先兄弟六人居住生活於此而得名,你看,偌大的地方,僅有六個人!
有清一朝,東北被滿清視為祖基龍興之地,滿人入主中原,大量進入北京及全國各地,東北原本人煙稀少,出現人口真空。
但清政府嚴禁漢人移民進入東北,因而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東北人口驟降,尤其偏遠的寧古塔一帶,雖然不再是六個人,但也是人煙稀少,更是荒涼不堪,狼蟲虎豹出沒其間,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安全。
寧古塔,地處東北邊陲,十分邊遠荒僻,尚未開發建設,較開化建設較早的關內中原,生活條件十分艱苦。
加之寧古塔長達近半年的漫長冬季,氣溫常達零下30度,冬季極端寒冷的暴風雪肆虐的惡劣氣候,夏季出奇大的蚊蟲叮咬,基礎生活設施極端簡陋,衣食住行皆與關內生活無法比擬,令人很難適應,而且原本生活自由,與披甲人為奴,奴隸呀,大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加之赴寧古塔的路途相當遙遠而又艱險,有的差役為逃避遙遠艱苦旅途,甚至做掉人犯,以病死復差。既使差役良心尚存,沿途野獸襲擾吞食,甚有傳言,饑民爭相殺戮人犯食之果腹,發配人犯甚至多有未達寧古塔,而死於蒼茫遙遠的危險旅途,怎能不令人聞之色變。
因而,清朝發配人犯一聽“發配寧古塔”,與宋代人犯聞聽“發配沙門島”一樣,真的是九死一生,生還機會太緲茫,令人不寒而慄,大有生不如死之感,不若引頸一刀痛快,奈何!
-
7 # 司馬長史
在古代的諸多刑罰中,流放是一種相當殘酷的刑罰,看起來囚犯是不用被判處死刑或者其他酷刑,但流放並不輕鬆。這種流刑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歷朝歷代,往往都會選擇一些地點專門用來流放犯人,像水滸裡面,林沖等人就曾遭受過流刑的處罰。
到了清朝,流刑也開始頻繁使用,清朝的流放地點中,有一處最為出名,這裡叫做寧古塔,在影視劇裡面也多次提到,流放寧古塔絕對是滿清最大的酷刑之一,很多囚犯寧願死,也不願意被流放到那裡,這是為什麼呢?
順治年間,清朝順利入主中原,可國家並不安定,不少反清復明的人也在四處活動,清朝就開始嚴法打壓這些人,流放是常見的一種手段,像鄭芝龍這些名人,都曾落得流放寧古塔的結局。流放到這個地方,主要是充軍或者是發配成為奴隸,來這裡做苦力打仗。
他們還必須一路走著到自己被髮配的地方,清朝初期,東北地區開發還不是非常完善,從關內一路走到寧古塔,路上會經過各種荒涼惡劣的地區,事實上國內發配寧古塔的罪犯來源是比較廣的,各個地方的人都有,要是從南方被髮配過來,那就更慘了。
而到了寧古塔之後,這些倖存下來的人又遇到了另外一個險境,他們被迫在山間勞動,開礦採石,開荒種地。偏偏東北當時還有著不少的部落,邊境也經常會發生戰爭,這些囚犯很多都會被捲進去,而東北的氣候也是比較惡劣的,現在是有暖氣,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可古代就不太一樣了。
這些囚犯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牢房裡面,自己的吃住條件都非常差,時間長了他們也會死在這種惡劣的生活條件下。
因此清朝發配到寧古塔的罪犯,基本上沒有幾個人能活著回來,從一開始流放,到最終死去,他們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絕望,如果說死刑這些是短暫的痛苦,那麼流放寧古塔就是從肉體到精神上面的多重摺磨,很多被流放的人,也失去了原來的身份,他們的家人世世代代都會背上惡名。
可像他們這樣的人,有權有錢仍然會吃很長時間的苦,更不用說一些家庭條件不好的罪犯了,獲得這個刑罰,就看自己的命夠不夠硬了,否則就只有死路一條,而且古代東北的環境,一般人真是接受不了的,去到哪裡很容易水土不服,生出一些疾病,這樣的話,即便路上沒有意外,也很難倖存到最後。
-
8 # 好奇觀古今
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範圍,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滿清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為清代吉林三邊之首(寧古塔、三姓、琿春)。
一,寧古塔,與今天不同的是,清朝的時候,這裡尚屬“苦寒之地”,地廣人稀,大多為駐軍,生存條件非常惡劣。
當時中原地區的很多犯人,被髮配到這裡時,水土不服,吃不飽,穿不暖,日日飽受折磨,不堪其苦,加之肉體摧殘,精神絕望,很快死翹翹了。
二,那裡地廣人少,但有大量的滿清駐軍,即披甲人。滿清將那些犯官及其家屬流放到寧古塔,分配給披甲人為奴,服苦役。
總的來說:一是氣候和生存條件惡劣;二是飽受肉體、精神雙重摺磨;三是一眼望到頭的未來,翻身無望,心死絕望。
-
9 # 君當如竹昱辛
寧古塔應該就是今天黑龍江牡丹江地區寧安市,清朝時期,為防止漢人來進入關外開墾種地,驚動龍脈,採取封禁政策,導致關外人煙稀少,自然環境由於長達半年的嚴寒,生存環境很差,長期生活在北方的人適應了,但對於南方人當然及其恐怖,寒風呼嘯,滴水成冰,缺少取暖衣物及燃料凍死是常事,
-
10 # 山東菏澤元寶
通俗一點講吧,寧古塔位於大清龍興之地的北疆,地處極寒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在古代那個時候在北疆不是生活而是生存。
流放人員就相當於最底層的人員,沒有自由,一般流放人員大部分是非富即貴。老話說從簡入奢易,從奢入簡難就是這個道理。昨天還是位居廟堂的高官或者富甲一方豪強今天成立流放戴罪之徒,從心理上接受不了。大多人都受不了在流放的路途就已經憂鬱而終或者受不了顛簸之苦而離世長辭。就算是到了寧古塔也是剩了半條命。君不見我黨一些腐敗分子雙規後一夜白頭這些都是例子反差太大。
到了流放之地寧古塔還得受駐守衙差的壓榨,政敵的迫害。當真是生不如死,流放人員的生存環境惡劣再加上心理反差大。大部分多人都接受不了現實而憂鬱而終。就像皇帝把嬪妃打入冷宮。冷宮猶如寧古塔,這兩個地方就代表了當時人們的心態。
回覆列表
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的語句,而人犯在聽到這句話後,往往顯得極為驚恐,那麼寧古塔到底是什麼地方,為何讓人談之色變呢?
1、因地形而得名。這種說法源自於張縉彥《寧古塔山水記》的《寧古臺》一文,張縉彥是明朝的最後一任兵部尚書,他曾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被流放寧古塔,他在文中寫道,“寧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則曰臺,塔與臺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臺,故名。”按照這種說法,乃是由於當地的山形像“臺”,故而被稱為“寧古臺”,又因“臺”和“塔”讀音相近,久而久之便被成為了“寧古塔”。
寧古塔到底有多恐怖,竟然讓人談之色變“流刑”乃是古代“五刑”之一,誕生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晉天福年間,歷經歷朝歷代的不斷的完善,到清朝時已經極為完善。彼時,朝廷於各地設立罪犯流放點,再根據所犯罪行的不同,發配到不同距離的各個流放點,而寧古塔便是清朝的重要流放點之一。
1、距離太遠。王家禎在《研堂見聞雜錄》中說“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在道路條件極差,又沒有快捷交通工具的情況下,即使是普通人輕車簡行,走一趟也要三四個月的時間,更何況是重枷在身人犯。而如果是舉家流放,那更是慘不忍睹,攜妻帶子、扶老攜幼一路前行,途中的艱險可想而知。流人吳兆騫曾如此描述前往寧古塔途中的艱險,“山野相錯,或繼或續,無日不行山水間,亦無日不行風雨間”。當年,他閏三月從京城出發,足足用了七個月時間才到達寧古塔。正是由於路途遙遠,再加上犯人被關押時間較長身體本就不好,導致很多人都沒能活著走到流放地,就此成了路邊枯骨,甚至連完整的屍首也保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