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彤弓赫赫
-
2 # 世溷濁莫矣
孫權為了避免不得罪兩家,一面向魏求和,一面派出新任東吳大都督陸遜率軍迎戰。陸遜字伯言乃是為江東大族。祖父陸紆,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俊,任九江都尉。陸遜一出生就是“軍二代”,加之陸遜為人聰明伶俐,年少時就聞名於吳縣。陸遜更是奪下荊州的主要功臣之一,當時身為呂蒙的二把手,在奪取荊州出了很大的力氣,不僅讓武聖關羽死亡,還重創蜀國,使東吳成功奪回荊州。公元221年,黃武元年,劉備不聽諸葛亮和趙雲的勸告執意出兵東吳,叫諸葛亮留在後方成都,命令趙雲為後軍督,然後劉備親率大軍沿江東進。此乃劉備敗因之一!
當劉備親率四萬蜀軍進攻巫、秭歸時,陸遜採取主動後撤,誘敵深入,集中兵力,相機破敵的方略,令部將李異、劉珂退至夷陵、猇亭一帶,把數百里峽谷山地讓給劉備,以使蜀軍戰線伸長,露出破綻。劉備又求勝心切,俗話說得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劉備就是漏出了這一破綻,才會大敗而歸,要是徐徐圖之根本不會這樣。劉備派將軍吳班、陳式督率水軍深入夷陵地區,封鎖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諸將自秭歸,經崎嶇山道,進至夷陵一帶,坐鎮猇亭督師。蜀漢軍從巫峽至夷陵沿路紮下了幾十個大營,還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率江北諸軍進抵夷陵以北與江北吳軍相拒,並監視魏軍動向,以防襲擊;命侍中馬良部進駐武陵郡,策應反吳投蜀漢的五溪蠻夷首領沙摩柯部,威脅吳軍側翼。此乃劉備敗因之二!
劉備軍跟陸遜軍相持達半年之久,在此期間劉備軍的將領頻頻向陸遜軍叫陣挑戰。東吳將領皆急欲迎擊時,陸遜耐心勸止,堅守不出,欲使蜀漢軍師疲憊。陸遜認為如今蜀軍銳氣正盛,難以向他們發起迅猛的進攻。如今應該褒獎和激勵將士,觀察形勢變化。等待他們自己敗壞再攻擊。諸將不解,以為陸遜畏敵,各懷憤恨 。有些老將和貴族出身的將領不服約束,陸遜則繩之軍紀,嚴加制止 。那個時候又到了夏天炎熱南方又溼熱,但是蜀軍無法速戰速決,士兵都疲憊懈怠了。劉備又命令蜀漢水軍移駐陸上,劉備又失去水陸兩軍相互策應的主動權。而且蜀軍深入吳國腹地,又在延綿數百里山川連營結寨,因為戰線過長,運轉補給又發生困難。此乃劉備敗因之三!到了六月份陸孫終於對劉備軍發起了進攻最終用火攻攻破了蜀國大營,這就是著名的火燒連營三百里,對蜀國是一個巨大的重創。也讓陸遜留名青史,影響後世。
-
3 # 使用者4969962432747
應該是,但劉備把兄弟私情看的太重,以至於讓迷霧遮住了雙眼,分不清公和私,主和次。“只緣身在此山中”並且聽不進趙雲,秦宓,孔明等明白人的勸告,一意孤行,意氣用事。在關健時刻,平時掛在嘴上的“匡扶漢室”也沒了蹤影,甚至為了給二弟報仇還搭上了三弟,自己也死於非命。使蜀漢這個團隊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教訓不可謂不沉重。
-
4 # 西瓜辛sir
甭管他的初衷,最大的錯誤不應該御駕親征,他坐鎮四川,委派諸葛亮,趙雲,黃忠馬良等征伐東吳,則可成。後來東吳答應歸還荊州四郡,應該先得四郡,以此為跳板,緩緩圖之。可惜後期有點飄飄然。聽不進諫言,才有此大敗。
-
5 # 舊事舊人歷史說
首先,我說的只是我的看法。我認為劉備動用70萬大軍,浩浩千里而來,並不是只是為了替關羽報仇。而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吞併戰爭,只不過是以失敗而告終。
第一,劉備發動夷陵大戰,絕對不是僅僅只為關羽報仇而已。劉備在年輕時代就對諸葛亮說,他欲伸大義於天下。桃園三結義,他們三個如同親兄弟,但是就算在義薄雲天,豪氣干雲,那也只不過是私人的義氣。劉備作為一個歷史上少有的精明強幹的政治家,絕對不會蠢到用70萬大軍去為一個人報私仇。
第二,劉備早就看孫權不順眼,只不過是因為曹魏政權比蜀漢逼得太緊,劉備一直騰不出手來。可是東吳政權害死關羽之後,竟然還想嫁禍給曹魏。那麼這次如果東吳受到蜀漢的攻擊,曹魏政權不但不會偷襲蜀漢,而且說不定還會幫助他攻打東吳。
綜合第一和第二,我們得出,劉備發動70萬大軍攻打東吳,早就是蓄謀已久。他之所以會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那是因為古代廚師講究名正言順,出師有名。天下誰人不知,蜀漢和東吳,那是多年的老戰友,劉備如果不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發動吞併戰爭。那麼他中意劉皇叔的名聲,又要放到哪裡去呢?這便是歷史與政治的迷霧和小說歷史演義的差距。
可是劉備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東吳還有一個陸遜,火燒連營700裡。最終一敗塗地。
回覆列表
應該是報仇、奪失地進而滅東吳然後成就霸業的想法兼而有之。
雖然諸葛亮有《隆中對》,但哪兒有一成不變的戰略。
也是沒把握好,把握好了那就是千秋美談。
運氣和戰術水平都有點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