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黎顧百年

    秦始皇的功績之一:解放了奴隸,還了奴隸的自由。

    奴隸社會:

    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除了統治階級奴隸主,就是被統治階級奴隸,而奴隸是完全屬於奴隸主的,沒有自由。

    對於土地而言,土地屬性我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奴隸所耕種的土地的收入都是奴隸主的,沒有奴隸的份。

    這兩點是奴隸制社會一種相對於封建社會的根本的區別,而秦朝建立以後,社會制度就算是完整的進入了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

    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關係。這和奴隸制有著本質的區別,農民相對於有了一定的自由,

    對於土地而言,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只是租種地主的土地,然後向地主繳納一定的地租。

    從上面的兩個對比我們就可以看出秦朝的功績在於,結束了奴隸社會,百姓相對的有了一定的自由。這一點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在以往任何時候奴隸獲得自由都是不被承認的。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是周天子的天下,周天子分封了眾多的諸侯,後期諸侯之間相互征伐,國與國之間的殺伐經歷的幾百年,當時的百姓也就是奴隸,根本不能左右自己的生死。

    而國與國之間土地的搶奪也不斷的衍生出了,勢力統一,土地統一,權力統一,國家統一的思想。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一統天下的大願在中國的歷史大地上面實現了,這一種思想貫穿了中國2000多年,也正是這種大一統思想的保有,讓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歷史延綿不絕。

    秦始皇統一六國,在文化方面,是六國不同的文化得以融合,儘管秦始皇曾經“焚書坑儒”,但是對於歷史文化的融合,秦始皇確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秦始皇統一的六國的文字,這才是使歷史得以流傳下來的不可替代的功績,文字的統一,不僅是讓書寫變得簡潔,更是讓文化可以通過統一的文字進行保留,對於歷史的前進有很大的作用,也正是文字的統一,才有了我們今天優美的中國漢字。

    秦始皇的一生做了很多事,有很多事情也許被後人看來是殘暴的,是不應該的,是一種過失,但是在建立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方面來說,秦始皇卻是當仁不讓做的最好的一個,功績背後也有他努力的付出,才有了後世2000年的歷史傳承,直至今天。

  • 2 # 醜醜奴兒

    秦始皇統一六國功大於過

    首先,秦始皇統一六國是歷史大勢所趨,秦國一統天下是“奮六世之餘烈”,並不是秦始皇一個人用十幾年就把列國全部幹趴了。秦莊襄王死後,大半個中國的領土已經成為了秦國土地,而六國早已經被打廢,要想趕超秦國,那就要徹徹底底的變法,並且堅持很多年,反正秦國是已經堅持了109年(前356年商鞅變法—前247年秦莊襄王去世)。

    第一,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攻伐征戰,天下百姓早就厭倦了動盪的生活,期盼和平安寧,而這隻有統一才能實現。

    第二,戰國七雄都進行過變法改革,以此來達到強國的目的,這一過程中,封建的土地私有制逐漸代替了國有的井田制。,封建社會的大勢形成。

    第三,七國之中只有秦國變法最徹底,政策最開明,可以說囊括了天下人才,大量的東方六國的軍政人才海納百川進入秦國,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因此,符合時代所需,符合百姓所需,就是無上的功績。

  • 3 # 說古道今之九門提督

    既然樓主講秦始皇“統一”六國而不是“吞併”六國,當然是利大於弊,統一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方面講完全是歷史的必然。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採礦、冶煉、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豎井中採用垛盤支護,使採掘深處的銅礦成為可能;硫化礦冶練技術的出現,拓寬了銅礦資源的利用;焊接、嵌錯、鎏金和失蠟法鑄造工藝等,使中國的青銅時代進入又一個繁榮期。鐵器的出現,特別是戰國中葉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行業中逐漸普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更細,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使商業活動空前活躍。新興地主階級及相應生產關係的出現,對舊有生產方式是個沉重打擊。這是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導致割據與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各國之間設關立禁,也不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實現統一,才能促使社會更快地發展和進步。廣大農民、工商業者和新興地主都盼望統一。雖然統一是靠長時間戰爭實現的,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換來了歷史的進步,使一種新的制度得以確立。秦始皇統一六國,在古代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秦始皇廢除了古代的封國建藩制度,推行郡縣制,從中央到地方建立層層控制的統治體系,並採取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措施,對中國的封建社會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秦的統一,為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 4 # 甄史楹

    首先,糾正下題主。你提出的問題指向太單一化,就好像在問某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某件事是對還是錯,都是一些非此即彼的問法。考慮問題單一,這樣容易走極端。當然,也不能全怪你,這和教育方式也有關。歷史不是數學,沒有程式化固定性答案。

    如果指的是單純滅掉了六國,那這是戰爭行為。戰爭是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戰鬥。戰爭是統治者意志的體現。階級社會的戰爭,是用以解決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矛盾的最高的鬥爭形式。它是政治通過暴力手段的繼續,是流血的政治。你說它強橫,但也無妨!

    二者皆有的話,結合上述。

    最後,秦始皇統一六國,武力上的統一是表象,制度、經濟、文化上的統一是內在,如果二者沒有互為表裡,那此事的意義也就不大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到底是強權還是功績,或二者兼有,或不止此二者。

    要看你看問題的著重點,以及是否全面和透過現象看本質了。

    當然,怎麼看都好,可千萬別帶著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觀就行。

  • 5 # 海量說歷史

    站的立場不一樣,看法也就不同,秦始始初滅六國的時候,當時六國民眾都會認為秦始皇是強權,對秦國懷有亡國之恨,智如張良者,依然懷有國仇家恨,更何況其它人,秦國之所以滅亡,就是沒有給六國民眾適應的機會。

    如果秦國統一後,大力發展經濟,薄稅減賦,讓人民過上好的生活,人們也就會漸漸忘掉故國,對秦國慢慢發生感情,其實百姓最好哄,只要能讓他們吃上飽飯,老婆孩子熱炕頭,就會感覺美美的,對官府感激的眼淚汪汪的,這一點其實很容易達到,只是秦二世太混蛋了。

    秦二世繼位後殺光了自己兄弟姐妹,又針殺光了反對自己的大臣,覺得高枕無憂了,就開始吃喝玩樂,把大權都交給了趙高,讓趙高胡作非為,弄得天怒人怨,百姓苦不堪言,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大量徵調民夫,使得大量田地荒蕪,民不聊生,他們只有起來反抗,才能有活路,所以陳勝武廣,振臂一呼,萬人響應,很快就達到幾十萬人,最後讓劉邦撿了便宜,統一了天下。

    而在現在看來,在我們的眼裡,秦始皇統一天下,當然是英雄了,因為他結束了七國混戰的局面,結束了紛爭,讓人民不再受戰亂之苦,又統一了貨幣,度量衡等,這一系列的措施,無不顯示出歷史的進步,又修築萬里長城,讓後人不再受匈奴騷擾,可謂是功在千秋,利於萬世,我們之所以這樣想,因為我們是旁觀者,又不在那個朝代,感受不到失去國家的那種無助與彷徨。

    千古功過,總是留給後人評說,只因當時人們的目光還看不到那麼遠,不能對其做出客觀的評介。正所謂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6 # 沙漠霜薪

    《秦時明月之君臨天下》中對秦始皇的評價,我認為十分地中肯:衛莊:嬴政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蓋聶:他是一個無法用言語形容的人。衛莊:這算什麼結論?蓋聶:他是一個自古從來不曾出現過,未來可能也不會再出現的人。衛莊:你對他有這麼高的評價。蓋聶:這不是我的評價,當是後世史官們的評價。衛莊:歷史是勝者書寫的。蓋聶:嬴政和他的帝國會失敗。衛莊:為什麼?蓋聶:因為他只是一個人,卻做超越了人的事情。衛莊:那他就不能繼續超越?蓋聶:他只是一個人,這個龐大的帝國因為他一個人而存在,但也只有他能做到。衛莊:所以他如果死去的話······蓋聶:他會死去,因為他是人,沒有人能夠不死。衛莊:這就是你離開他的原因?蓋聶:我離開只是因為我自己的使命,對一個朋友的承諾。衛莊:對你而言,這個東西一直更值錢。蓋聶:的確如此。衛莊:我們衡量價值的方式從來就不同,不過在嬴政這一點上,我跟你保持同樣的看法。

    秦始皇對歷史的貢獻挺大,“千古一帝”的稱號當之無愧。秦始皇的功績主要可列為以下幾點:

    一、政治上: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為此後兩千餘年的封建統治奠定了理論基礎。儘管秦朝很短暫,但秦始皇的統治思想和統治模式卻得以延續,這樣的影響是任何一個王朝和皇帝都很難與之相比的。

    二、疆域上:統一六國,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為中國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疆域基礎。三、經濟上: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

    四、文化上:廢六國文字,統一使用“小篆”,後又創立“隸書”,促使漢字筆劃的簡化。

    秦始皇雖對歷史有巨大貢獻,但秦朝卻只有十五年國祚,歷三世而亡,秦始皇也多被後世稱為“暴君”。主要的原因是秦始皇未能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當時天下歷經春秋和戰國五百多年的戰亂,百姓困苦,民不聊生,統一本是民心所向和大勢所趨。而統一後最應該做的是減輕賦稅徭役、與民休息,秦始皇卻仍舊大興土木、修建長城、與匈奴作戰。其實修建長城和與匈奴作戰這些舉措本身都是正確的,它們對疆域的鞏固和國家的穩定也都是有利的,無奈秦始皇實行這些舉措的時間不對,在國家本該休養生息時選擇了對外的戰爭和對內的壓迫,其結果只能是自掘墳墓。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作為封建大一統王朝的開創者,他所做的事情是開天闢地,甚至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因此他沒有任何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鑑,也不免會在實行的過程中出現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後人不斷地加以改進和完善。但無論怎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都是偉大的,秦始皇的功績也是無法磨滅的。此後漢承秦制,但又借鑑秦亡的教訓,對不合理的部分加以改進,高祖開國,文景休息,漢武奮起,這些也從側面印證了秦始皇的正確。從歷史的發展來看,秦始皇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建立者和國家疆域的奠基者,他所做的事情功在千秋萬代,應該被稱頌,“千古一帝”的稱號當之無愧;同時,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作為一個統治者,他所建立的政治制度存在很多問題,產生了很多矛盾,加之對百姓的壓迫過重。種種原因的作用下,秦歷三世而亡,以漢代秦也是順應歷史潮流的。

  • 7 # 第一孺子牛

    秦始皇統一全國我認為是強權,當然,這也是他的功績。如果沒有強權,他也難統一六國,因為這六國中也有“ 虎狼之師”。有一個成語叫“ 遠交近攻”,意思是說離秦朝遠一點的國家可以用外交的方式穩住對方。近攻,就是用軍事的手段攻擊對方,直至對方降服。

    秦始皇是一個有主見的君主,自他22歲執政,就一直在治理國家和征服天下。對內加強中央集權

    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等;對外,擴充套件疆域、征服越族地區。為防止外匈奴,修築了萬里長城。

    如果沒有強權,他也統一不了六國,天下基本上是靠強權得來的,這也和現在世界一樣,如果美國沒有強權,他會收服伊拉克嗎?沒有強權,日本、南韓會聽他的話嗎?秦始皇也是一樣。至於功績,有多大的強權,就有多大的功績。

  • 8 # 勤作舟教育

    秦始皇肯定是功大於過的,因為他結束了戰國時期長期以來的戰亂,讓大多數百姓終於過上了安寧的生活。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的帝國的開國皇帝。秦始皇在位時期創立了皇帝的稱號,自稱為是皇帝,而且在原本秦國法律的基礎上吸納了其餘六國的法律制定了統一的法律,統一了中國當時的文字,而且還統一了度量衡,修建了長城,開啟了運河的修建。而我們認為秦始皇在歷史上的過是哪些呢?一神書坑儒在當時受到了各類儒家的批判,還有一點就是修長城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其實要準確地衡量一個人的功與過誰大與誰根本是不可能的。作為一個普通的人類,我們連自己生平做的錯事與正確的事孰多孰少有時都無法肯定地回答,更何況是衡量其他人?誰沒有犯過錯的時候?會有這兩種不同的觀點,只不過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罷了。在我看來,秦始皇雖然殘暴,但他的的確確為中華民族做了不少好事,他的一生過得比別人更有意義,這就足夠了雖然是暴君但統一六國,

    統一貨幣,統一衡量度,建造萬里長城的功績不能泯滅!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中國長期戰亂的局面,並初步將“大一統”思想灌輸給了中中國人,為以後的中國統一戰提供了依據。李白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耽雄”概括了他的豐功偉績。但是他 對中國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樣是秦朝暴政的集中體現。只燒掉書籍並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對秦始皇的暴政怨憤異常,對他不利的言論遍佈天下。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國各地追查,最後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塊押到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因為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後人稱為“坑儒”。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無法抹去的一大汙點,極大地抵消了他統一全國的歷史功績。

  • 9 # 平陽男人601

    當然是功績了!是他第一個統一華夏,建長城。奠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思想基礎!

    現在不是有些國家造謠,我們威脅論的時候,我們還把長城搬出來,迴應他們吧!

    怎麼這個問題?還用懷疑嗎?

  • 10 # 千尋與尋

    秦王嬴政一統六國結束了各國長年累月的紛爭,在這一點上讓所有百姓都得到了同樣的平等待遇。秦朝的變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統一度量衡,文字,錢幣等,都讓整個社會貿易和文化交流變得簡單,這些改變都是具有長遠性的。

  • 11 # 開三蹦子的三蹦子

    秦始皇統一六國,這是一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必然選擇,如果不是秦始皇統一六國,那麼還會有別的人站出來統一六國。但是在歷史中,其實到了那樣的一個歷史時期,能夠統一六國的可以說只有秦始皇所在的秦國擁有這個實力和能力。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請往下看。

    政治方面:秦始皇的爺爺的爺爺的爸爸,也就是秦孝公,在即位之初的秦國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搖搖欲墜。並且秦國被中原魏國欺負了很多年,祖上留下的河西之地也全被魏國奪走了,就在這種秦軍毫無鬥志,百姓吃不上飯的情況下,作為一國之君的秦孝公可以說是夜不能寐,求賢若渴。因此秦孝公寫下了感染肺腑令人動容的求賢令,這時候商鞅被秦孝公的求賢令所打動,來到了秦國。在得到商鞅這樣的人才後,秦孝公大為歡喜,並且決定重用商鞅。為了能夠支援商鞅變法,秦孝公的兒子犯了法,秦孝公都沒有包庇,正是這樣的決心,加上商鞅的變法,秦國才慢慢走上了崛起之路。

    軍事方面:另外一個對於秦始皇統一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就是秦始皇的爺爺的爸爸,也就是秦昭襄王,他在位時期,重用“人屠”~白起,白起多年征戰,打的魏國毫無還手之力,然後在長平,白起帶領60萬秦軍打敗了趙括率領的45萬大軍,白起為了防止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趙軍死灰復燃,坑殺了這45萬趙軍。這使得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趙國一蹶不振,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奠定了所有軍事基礎。

    政策延續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就是我們上面說到的秦孝公的兒子,秦惠文王。他是秦國第一個稱王的國軍,畢竟他爸爸那輩還僅僅只稱公,稱王是秦國地位提升的一種象徵。雖然商鞅在他爸爸那輩變法很成功,但是觸及了很多貴族的利益,秦惠文王剛上臺為了穩住自己的地位,只能殺了商鞅,但是他並不糊塗,他自然沿用了商鞅的變法,使之在秦國永久的實行了起來。雖然他在位時間不長,但是他採用了張儀的連橫政策,一步步的蠶食了魏國,並奪回了被魏國侵略多年的土地,對內又除掉了甘龍、杜摯等三位權臣,讓秦國的變法沒有了任何阻礙,這也使得秦國的國力空前的強大。

    人才作用:始皇帝的統一六國可以說是從他祖上很多輩就開始積累,到秦始皇在位的時候他又重用了李斯、尉繚、王翦等人,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在始皇帝手中,所以也就順應了歷史的趨勢,分久必合。

  • 12 # 阿濤憶史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強權?還是功績?身份不同,立場不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秦始皇消滅六國的時候,相信六國的百姓都會認為這是秦始皇強權,對秦始皇有著強烈的亡國之恨。

    如果秦國在統一之後,快速發展經濟,薄稅減負,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那麼時間長了,百姓也會慢慢的忘記這亡國之恨,慢慢的對秦中國產生感情,畢竟對百姓來說,吃飽穿暖才是最重要的,至於誰是當權者,對他們來說是不重要的,對於當時的秦國來說,這一點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結局恰恰相反,秦二世太過暴烈。

    秦二世當上皇帝之後,不僅殺光了自己的兄弟姐妹,還殺光了反對自己的勢力,覺得高枕無憂之後就開始吃喝玩樂,把所有的權利都交給了趙高。結果趙高也是一個大奸臣,胡作非為,搞得民不聊生。再加上朝廷因為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大量徵調百姓,導致天地荒蕪民不聊生,所以百姓才反抗起來,爆發了後面的農民起義,最終秦朝滅亡。

    但是如果從我們如今的立場來看的話,秦始皇統一了天下,是當之無愧的大英雄,因為他結束了七國戰亂,結束了紛爭,又統一了貨幣、度量衡等等,推動了歷史的進一步發展。秦始皇還建造了長城,讓後世的人不再受匈奴的侵擾,功在千秋,立於萬事。

  • 13 # 墨雨流雲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是有助於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所以我認為是功績無疑。那麼下面咱們看一下為什麼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功績而不是強權的。

    首先,從歷史的發展規律來講,秦始皇統一六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方面,六國的統一標誌著人類社會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變,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質的變化,這是人類發展的一種巨大進步。另一方面,秦始皇統一六國,第一次建立了以中央集權為核心的大一統帝國,為封建專制主義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他更是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然後,咱們說一下始皇帝的具體功績。

    一、政治上

    為了有效地管理國家,也為了替子孫萬代奠定基業,秦始皇吸取了戰國時期設定官職的具體經驗,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

    1、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祕書,監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僕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在此之外,秦代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官職,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曉古今史以備皇帝諮詢,同時負責圖書收藏;典屬國——與典客一樣主管少數民族事務,不同的是典客掌管與秦友好的少數民族的交往,而典屬國則負責已投降秦朝的少數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務。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後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漢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2、秦始皇滅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掌監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

    縣,萬戶以上者設令(縣令),萬戶以下者設長(縣長)。縣令、縣長領有縣丞、縣尉及其他屬員。縣令、縣長主要管政務,縣尉掌握軍事,縣丞掌管司法。縣以下設鄉,其主要職能有四:⒈攤派徭役;⒉徵收田賦;⒊查證本鄉被告案情;⒋參與對國家倉庫糧食的保管工作。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賦稅,遊徼掌治安。鄉下設裡,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裡有裡典,後代稱里正、裡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裡中設定嚴密的什伍戶籍組織,以便支派差役,收納賦稅。並規定互相監督告奸,一人犯罪,鄰里連坐。此外還有掌管治安、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設亭長。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還負責接待往來的官吏,掌管為政府輸送、採購、傳遞(文書)等事。兩亭之間,相距大約十里。

    二、軍事上

    1、南征百越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秦軍勢如破竹,很快擊潰了今廣西等地的西甌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為了保持嶺南的穩定,秦始皇命進軍嶺南的將士留守當地“屯戍”。另外,還從中原向嶺南地區大批移民。留守的將士和移民,除少數與中原移民女子結婚外,其餘多娶越女為妻。他們為嶺南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農業、手工業技術,為嶺南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秦平嶺南的戰爭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將嶺南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使越族正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它對促進漢越民族的融合及嶺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北擊匈奴

    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4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將軍蒙恬率軍北擊匈奴的一次大規模進攻戰。三十三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秦始皇覆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取高闕(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佔陽山(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匈奴不敵,向北遷徙。為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內蒙古包頭市西北)。為防止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徵發大量民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築了西起臨洮(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對鞏固秦北部邊地發揮了重要作用。秦朝反擊匈奴的勝利,是對匈奴貴族侵擾勢力第一次最沉重的打擊。匈奴單于“頭曼不勝秦”,被迫“北徙”十餘年。這場反擊戰,解除了匈奴奴隸主貴族的侵擾與破壞,“悉收河南地”,使今河套內外,大河南北的廣大地區,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擺脫了兵禍的災難。

    3、開發北疆

    朝廷到邊界徙去大批刑徒,“實之初縣”。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進一步增加了徙邊的人數。除謫徙刑徒外,還鼓勵一般民眾移居邊地。如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一次就從內地徙民三萬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級”。這些遷去的民眾與刑徒,一面屯墾,一面戍邊,對於開發北方邊地,充實武備,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對於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促進這些邊遠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保護包括匈奴人民在內的各族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是有積極意義的。

    4、開拓西南

    秦始皇兼併六國後,為開拓西南,由於西南各族人民和內地有著長期的交往,決定打通西南。始皇派常頞通西南夷。常頞以其交通受阻,乃發眾開鑿了一條從今四川宜賓通往雲南滇池一帶的棧道,因“其處險阨”,“道廣才五尺”,故名五尺道。棧道開通後,大秦朝的勢力直接抵達且蘭、夜郎、邛都、昆明等地,並在這裡設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機構。與此同時,秦又經蜀郡,加強了與邛都、筰、冉者的聯絡,並使之納入了郡縣制的行政系統。故漢司馬相如曰:“邛、筰、冉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時常通為郡縣,至漢興而罷。”從此,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不僅密切了與內地的關係,而且成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部分。

    三、經濟上

    1、度同制

    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頒佈的標準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製作相同的標準器刻上銘文,發到全國。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制上,秦王朝規定6步(合今230釐米)為尺,240步為一畝。這一畝制以後沿用千年而不變。

    2、改幣制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3、整交通

    從公元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於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運河在最終在秦始皇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前219年—前215年)修成。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項工程在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四、文化上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中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五、社會倫理

    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糜不清淨,施於後嗣”(意思: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姦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綜上所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是一項偉大的功績無疑,千古一帝,實至名歸。

  • 14 # 圖畫世界

    秦始皇統一六國絕對是功!可能對於當時被滅的國家來說是強權,但是對於後來的人包括我們來說都是功績!

    從以下幾點來下秦始皇的功績

    1.統一了六國,絕不僅僅是統一六國這麼簡單啊各位!它結束了中國有史以來的分裂局面,讓後人開始有了統一的概念,開創了統一的先河,對中國影響巨大!

    3.第三點也極為重要!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這些都對後面的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發展都極其重要!比如統一文字,統一之前各有各的文字,非常不方便,影響各行各業的發展,統一後的文字書寫更簡單,也影響著後來的文字發展,以及貨幣的統一,促進經濟的發展,市場的發展,還有度衡量的統一。所有的統一都促進了中國的發展,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

    4.修長城,修運河,修公路,簡單來說就是基建。

    總結:秦始皇的統一,讓後世的人有了統一的意識,對貨幣,度量衡,文字的統一讓中國各種文化,經濟等各方面慢慢成為一體,讓統一深深埋在人們的骨子裡,讓他們有了一箇中國的意識!我們才有了今天的一箇中國!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一箇中國深深的刻在我們的骨子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用一個字怎麼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