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止步一點

    方孝孺是否被“誅十族”其實還有一些爭議,不過普遍認為是這樣。在我看來是極度的迂腐與殘忍。

    自秦建立皇帝制度以來,就是一個皇帝不斷集權的歷史,到明清時代達到頂峰。與此同時,批判皇帝制度的言論也一直在發酵,到明朝時達到頂峰。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直言皇帝就是天下大害,唐甄也在著作中提出“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為賊也”,顧炎武的名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實前面還有一句話,“國家興亡,肉食者謀之”意思是政權的更迭不過是統治階層的鬥爭,作為百姓,需要做到的是捍衛天下的真理。

    哪怕是比方孝孺生活年代更久遠的知識分子,也遠比方孝孺高明。我們熟知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不就是出自方孝孺的前輩孟子嘛。

    方孝孺曾經質問朱棣:“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為帝呢!”待我仔細查過才知道,成王的大兒子當時15歲而且消失於戰火,小兒子才2歲,一個剛斷奶的孩子怎麼能作為皇帝呢?方孝孺的立場完全拘泥在君君臣臣的封建糟粕當中,一點也沒有為天下蒼生著想。

    而且,方孝孺為了自身名節,竟然眼看自己的親人朋友學生數百人慘遭酷刑,血腥慎人哭聲震天,而方孝孺仍堅持著他的君君臣臣。一個個都是無辜的冤魂在方孝孺眼中似乎都沒有他的“名節”高大,幾百個生命就成了方孝孺的陪葬。

    皇家之間的爭權奪利、宮廷內鬥自皇室建立以來從未斷絕,這是這個制度的必然,這並不是昏君出現的原因。比如唐太宗、雍正帝,而他反對的明成祖在治理國家來說也相對是個明君了。

  • 2 # 中國歷史探索者

    殺他一家差不多,十族就是胡扯了,滿清編的明史都沒記載,他的兩個兒子就是由學生朋友帶走的,明朝後期大赦了一批因他被流放的人的後裔,照誅十族的說法,這些人應該都死了。想想就明白了,他本身是朝庭大員,親戚朋友都是朝庭一流人物,連學生都是侯爺,都不是平民百姓怎麼隨便殺。

  • 3 # 懷疑探索者

    方孝孺是建文帝朱允文的忠臣,他的死,意味著另一個專制王朝的開始。學術界對方孝孺被“誅十族”沒有定論,很多學者都提出了反對意見。不管方孝孺有沒有被屠滅了十族,但可以肯定,最起碼方孝孺的一家是被殺害了。

    這就是封建專制的罪惡之處。一個法制的社會,是不應該誅殺他的家人的。但是,朱棣就是要這樣作惡,而且認為天經地義。因為,朱棣也是封建皇權專制的代表,如果堅持了法制,就意味著失去了皇權。法制和皇權是矛盾和衝突的。朱棣一心要做專制的君主,就必須反對法制,只有去掉了法制,註定才能享受到皇權獨一尊大,可以肆行無機的快樂。這是權利膨脹大極樂,權利是毒藥,朱棣享受的就是這樣的感覺。其實,朱棣的前任,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文,他之所以削蕃,拿天下的藩王開刀,也不過是為了享受權利操縱於手柄的快樂而已。朱棣推翻了朱允文,一樣學朱允文,大搞削蕃和改封,他和朱允文的本質都是一樣的,並不是“誤國誤民”,只是為了皇權的鞏固耳。

    方孝如被殺,是歷史上的大悲劇,當然不是死有餘辜,而是封建專制黑暗一面的體現。方孝孺死的很慘,他在去世之前,就受到了殘酷的對待。由於他很有氣節,不肯稍稍向朱棣一派妥協,還向朱棣破口大罵,惹怒了註定,結果他被明成祖朱棣命令人撕開了嘴巴。這實在是一個很殘酷的事件,也證明了朱棣是一個比較殘暴的君主。

  • 4 # 密探零零發

    方孝孺被朱棣車裂而死,他肯定不是死有餘辜了,他的慘死是政治的犧牲品,當然也是他自己的選擇,他本可以不死,但他選擇了捨身取義。

    方孝孺沒有罪,他只是封建統治者內部鬥爭的犧牲品。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了靖難之役,建文帝一方戰敗,建文帝成了失蹤兒童,而方孝孺作為建文帝忠臣,成了朱棣的階下囚。當時,朱棣並不想殺死方孝孺,只是方孝孺誓死不降,還質問朱棣,搞得朱棣下不了臺,朱棣惱兇成怒,下令將方孝孺車裂而死。

    方孝孺本可以不死,選擇了捨身取義。方孝孺本是就是一個臣子,神仙打架,跟他沒有一毛錢關係,而且他是天下讀書人的種子,他本可以不死的,但他選擇了捨身起義,這就是他的骨氣,他踐行了“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人生格言。

    總之,方孝孺之死,絕非死有餘辜,他選擇了捨身取義,他是政治的犧牲品。各位,你們認為他值不值得呢?

  • 5 # 納特帕格

    封建集權下的政權交疊,哪有該死不該死之說?

    朱棣要殺的,是天下儒生之輿論,是取國不正之說法,是民心不穩之根由,是不順新帝之舊臣。

    而方孝孺恰好條條對應,樣樣符合,你談仁道,自不該殺,你談王道,不得不殺。

    另一方面,任何連坐誅族必然是冤殺,不過享受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好處,就不得不承擔一人失勢舉族牽連之風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母乳餵養能減肥,為何有的人越奶越胖?如何做到月瘦2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