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就是詩句當時詩人寫的時候是一個意思,現在人們常常認為是另一種意思?比如說是寫給朋友的,人們確卻認為是寫給妻子的,這樣的詩詞?

18
回覆列表
  • 1 # 探謎古小說

    說一首非常著名的詩,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這首詩語言直白,意境似乎也很直露,是談訪問隱者卻沒遇到時悵然若失的心情。可事實卻是,在這短短二十個字當中,至少有三四個詞語被今天大多數讀者忽視甚至誤解,如“鬆”、“童子”、“採藥”、“山”等。

    這是危言聳聽嗎?請看以下詳解。

    詩人尋訪隱者,行至其家,遇到立於松樹下的小家童,便問:主人在否?家童答,主人不在,採藥去了。(此第一問答)

    問:去哪兒採藥了?答:就在此間山上。(此第二問答)

    問:能不能找到他?答:雲霧飄渺,不知哪裡去找。(此第三問答)

    歷來評詩者以為,此詩最高妙之處就在於短短二十字中,竟然包含一來一往多次問答。

    如《詩法易簡錄》說:

    一句問,下三句答,寫出隱者高致。

    《增定唐詩正聲》:

    李雲:首句問,下三句答。直中婉,婉中直。

    《唐詩鑑賞辭典》則進一步分析:

    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採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沈熙乾點評)

    《唐詩鑑賞辭典》認為此詩最佳之處在於化繁為簡,由小童的回答,令讀者反推出尋訪者的提問。不但一掃冗長的弊端,更在凝練中提升了詩境,由逐級追問,表達了訪客心境由期待到失望,繼而又萌生出一線希望,直至徹底失落的過程。

    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見《唐詩鑑賞辭典》沈熙乾評)

    其實在這一問一答之間,不止反映了尋訪者的心境,更將隱者的身份巧妙地勾勒出來。隱者,即隱逸之高士,他一拋頭露面即銷蝕了這個“隱”字,故以一童子代為“出面”,代為作答。出門也好,入山也好,採藥也好,都好比是玄豹神龍,銷聲匿跡,不見首尾。

    正如《唐詩解》所說:

    設為童子之言,以狀山居之幽。

    又如《唐詩選勝直解》所說:

    設為童子之言,以答尋問之意,不必實有此事。不露題字,而意已見。

    既然是隱者,就不可能露面,可是完全不露面又毫無情致可言,所以,用一個童子“代表”他露面,方才顯得曲折有致。

    同時,因為反覆問答把一個“隱”的主題推向極致。

    在一問三答之間,既包含了尋訪者心境起伏的寫照,更蘊含了對隱者身份的描摹,及至暗藏嘉許之情;有主觀亦有客觀;有前景亦有背景;有實寫亦有虛寫,可謂絕佳。

    恰如《唐詩評註讀本》所言:

    此詩一問一答,四句開合變化,令人莫測。

    ——誠然,前人對此詩在問答句上的雋永涵義論述得已是十分精到,然而筆者還是想問:此詩是否還有著以往評詩者未得之妙

    賈島詩以“推敲”著稱,讀其詩宜反覆推敲

    讀《尋隱者不遇》尤其不應忘記一點,此詩作者是著名的苦吟詩人賈島。

    蘇軾有詩歌評價賈島:“從今島可是詩奴”,是說賈島和詩僧無可,二人皆苦求詩句字字皆工,為詩歌嘔心瀝血,如詩之奴僕。故在後世,賈島便有“詩奴”之稱。

    關於賈島作詩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推敲”這個成語的來歷。

    賈島有次想到一句詩“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猶豫將“敲”字改做“推”字,繼而又覺得還是“敲”字好。最後在大詩人韓愈的幫助下,終於選了“敲”字。

    島赴舉至京,騎驢賦詩,得“僧推月下門”之句,欲改“推”為“敲”,引手作推敲之勢,未決,不覺衝大尹韓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並轡論詩久之。(《唐詩紀事》)

    賈島在其《題詩後》一詩中,直接分剖了自己創作時的心境: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其中“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幾乎成了賈島的身份標籤,今人習慣稱他作詩的狀態為“苦吟”,並以此二句概括。然而,其實我們不該忽略了他後面兩句的內心獨白:“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即,“在我如此苦吟之下,倘若還沒有知音者共鳴,我也只得獨臥丘山自賞秋景了。”

    那麼,讀者究竟怎樣才能有幸成為詩人賈島的知音呢?這就要求我們也應如他那樣,對字句細細推敲,探究其中最深刻、最合理的意境。

    現在,就讓我們把“推敲”的精神用在探求這首《尋隱者不遇》的隱祕含義上吧。

    隱者是誰?所採何藥?所隱何山?

    《尋隱者不遇》文雖短少精煉,資訊量卻非常之大,彷彿一個謎面簡短的謎語,能讓人浮想聯翩,費盡猜疑之力。

    《唐詩正聲》:自是妙音,所謂不用意而得者。

    首先,隱者雖然難得相見,但至少可以確定:是一位採藥者!

    由此,讀者便會生出一個疑問:他採藥做什麼?

    是以此懸壺濟世治病救人呢,還是自己用來養性延年,抑或兼而有之?

    詩中沒有明確給出答案,但又隱隱透出了答案。

    在古詩文中出現“採藥”一詞,往往不是一個簡單的詞語而是一個典故,講的是東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的故事。

    龐公者,南郡襄陽人也,居峴山之南,未嘗入城府,夫妻相敬如賓。荊州刺史劉表延請不能屈,乃就候之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龐公笑曰:“鴻鵠巢於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棲;黿鼉穴於深淵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棲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釋耕於壟上,而妻子耘於前。表指而問曰:“先生苦居畎畝,而不肯官祿,後世何以遺子孫乎?”龐公曰:“世人皆遺之以危,今獨遺之以安,雖所遺不同,未為無所遺也。”表嘆息而去。後遂攜其妻子登鹿門山,因採藥不反。

    這段典故叫做“採藥龐公”,或者“偕隱鹿門”,以龐德公採得仙藥,與妻兒一起在鹿門山成仙事泛指隱士成仙。可見,《尋隱者不遇》談及隱者採藥,不是泛指而是特指;詩中的隱者,正如龐德公一樣,是堅決不肯入仕求官的高士,他“入山採藥”即是求仙之舉。

    像龐德公這樣的隱者,拋卻塵世間的功名利祿,超然物外、他採的藥自然是長壽成仙之藥。

    唐朝詩人表達對龐德公欽羨的詩句可不少。如孟浩然的《夜歸鹿門山歌》: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鬆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又如杜甫尤其鍾愛龐德公,在多首詩中吟詠到“龐公:

    阮籍行多興,龐公隱不還。

    龐公任本性,攜子臥蒼苔。

    龐公隱時盡室去,武陵春樹他人迷。

    松樹是長壽的象徵,更是著名隱者“赤松子”的象徵物

    眾所周知,詩無達詁,詩詞總一層若隱若現,難以言傳的一面。特別是專寫隱者之作,更不會事事分明。

    因此而言,《尋隱者不遇》似有一層欲說還休的境界:“或許隱者,隱而未隱;或許訪者,不遇而遇……”

    既然隱者所採之藥為仙藥,而仙藥之作用,無外乎讓人長生不死,永葆青春,乃至返老還童。在此詩中,恰恰包含著這樣一類“長壽、駐顏”的意象。其一就是“松樹”。

    鬆,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一直是長壽、不老的象徵,這毋庸多言。《論語》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此外,鬆還是隱士的象徵。古代傳說有一仙人名為“赤松子”,是神農時代行雲布雨的仙人,他有時隱匿於仙境,有時又現身於人間。

    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冰玉散,以教神農,能入火不燒。至昆崙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搜神記》)

    漢初名相張良,在輔佐劉邦取得天下之後,不願為官,甘心隱居,他稱自己要效仿古時候的赤松子,不樂人間榮華,只為求仙得道。

    留侯(張良)乃稱曰:“……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史記》)

    由此可見,全詩首字以“鬆”字入,其與隱者主題的聯絡真是妙不可言。

    夫尋隱者不遇,則不遇而已矣,卻把一童子來作波折,妙極!

    你沒見著人就回去吧,偏偏跟個小童子有問有答,真是別有情致。

    全詩靠一個小童子撐起局面,表面上看是一個家童代為應答,平添生趣。可深思之下,似乎又有一層暗示:隱者成仙得道,此刻返老還童。

    這可不是腦洞大開,信口開河。古典文學作品常常以可愛的小仙童作為長壽青春的象徵,在古代典故中仙人化為小童的故事更是很多,

    如“八公化小童”的故事。

    相傳淮南王劉安好仙術,曾有八位老者求見,劉安的門客說:我家王爺所好是長生駐顏之術,你們這些糟老頭子還是請回吧。話剛說完,八位老者竟然全變成十四五歲的小童子,過了一會兒,又都變回老者模樣。門人大驚,趕緊進去通報。

    忽有八公,皆鬚眉皓素,詣門希見。門者曰:‘吾王好長生,今先生無駐衰之術,未敢相聞’。八公鹹變成童,王甚敬之。(《水經注》)

    八公皆變為童子,年可十四五。……八童子乃復為老人。(《神仙傳》)

    另一則故事更加廣為人知:《水滸傳》開篇所講洪太尉訪張天師事。

    洪太尉奉天子之命去龍虎山請張天師入朝祈禳,屢遭凶險波折後,在山凹處遇到一個騎牛吹笛的小道童,便問可知張天師在何處。道童笑了一聲,也不迴應,吹著鐵笛,轉過山坡去了。洪太尉到達山頂道觀,說起來時經歷,道士告訴他:“太尉可惜錯過,這個牧童,正是天師。”

    整個故事讀來委婉有致,一個小童子形象把張天師的神異完全渲染出來。

    如此看來,《尋隱者不遇》中的小童說不定正是隱者本人呢,尋訪者不是沒有遇見隱者,而是當面錯過了……

    首句“松下問童子”:問的是“隱者去哪了”?可沒想到,這隱者就是赤松子、八公一樣的高人,此時他若隱若現,只是仙家之趣,凡人不識。——這一問,即是通篇之疑問。

    第二句“言師採藥去”:隱者,採長生之藥于山林,是龐德公一樣的人物。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這座山,就如同漢末龐德公隱身不見的鹿門山一般。

    末句“雲深不知處”:雲騰霧繞,虛無縹緲……以此做結,言有盡而意無窮。

  • 2 # 草莓冰可樂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首詩歌被選入中學生語文教材,很多人因為它認識了海子,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多麼美好的意境。而那一句“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更是耳熟能詳。

    大部分人都只是理解了表面意思,以為這是一首充滿希望,帶給人溫暖的詩歌,殊不知海子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人生的至暗時刻。這個時期他內心的衝突和痛苦已然達到了巔峰,寫下這首詩不久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便選擇以臥軌的方式和人間訣別。

    現在想想從明天起才做一個幸福的人,而不是從今天起,從現在起。明天對於很多人來說本來就是虛無的,因為有的人會死在今晚。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他把最好的祝福送給世人,把孤獨留給了自己。

  • 3 # 借我一生wk

    《詩經》中的大部分詩,根據詩經“興觀群怨”的說法,在歷史上都刻意被誤讀了,尤其是《國風》中的很多愛情詩,比如著名的《關雎》、《蒹葭》等名篇,都被刻意解讀為對當時時政的諷刺。這與儒家中庸之道直接相關,傳說孔子刪詩,去其三分之二,孔子刪詩在歷史上未必真有其事,但可以看出,儒家為宣揚其學術思想,四書五經必然是根據其特定的意識形態來編寫或修改的。即使到了宋代,宋代大儒朱熹的大作《詩集傳》,依然在以儒家特定的價值標準來解讀《詩經》,故有很多誤讀。其實《詩經》大部分出自勞動人民之口,都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故情感真摯自然,至今獨來,這樣的情感都令人感動。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以《詩經》之首《關雎》為例來進行分析。

    《周南·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裡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這種真摯的感情流露,其實跟現代人是一樣的,暗戀的心理及行為,如出一轍,幾千年過去了,毫無二致,故依然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所以,《關雎》其實就是一首單純的愛情詩。

    但在歷史上的很多解讀裡,這首詩因為是《詩經》之首,被賦予了很多特殊的意義,也就有了很多的解讀。例如《毛詩序》說:“《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這裡牽涉到中國古代的一種倫理思想:在古人看來,夫婦為人倫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須以夫婦之德為基礎。《毛詩序》的作者認為,《關雎》在這方面具有典範意義,所以才被列為“《風》之始”。它可以用來感化天下,既適用於“鄉人”即普通百姓,也適用於“邦國”。《毛詩序》是比較典型的《詩經》解讀範本,在當時,毛詩的觀點,即是最權威的解讀,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後世學者基本都以此為基礎繼續發揮。

    漢代學者衛巨集在毛詩的基礎上進一步說道:“《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

    唐代經學大師唐代孔穎達則說:“此詩之作,主美后妃進賢。思賢才,謂思賢才之善女。”

    當然,這樣的解讀在《詩經》中比比皆是,我們不能說他錯了,反而感謝先人們對此不遺餘力的探索研究,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史料去研究當時的社會形態及意識形態,這並不影響我們今天對《詩經》的喜愛,也不影響我們對《詩經》真實情感的體悟。

  • 4 # 花影流年

    《近試上張水部》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首詩詞後人常常理解為新婚燕爾的夫妻的生活。洞房花燭夜之後,早晨起來新媳婦兒要拜見公婆,化妝好就害羞地低聲問自己的丈夫,眉毛畫的怎樣,是深還是淺,是長還是短。

    其實這首詩歌的意思是,進士科舉考試前,朱慶餘含蓄地問當時的水部侍郎張籍,我的才能是否可以順利考中。這首詩的巧妙之處是,運用比喻,把自己比作忐忑的新娘,把張籍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整首詩寫得妙趣橫生又含蓄蘊藉。

    《酬朱慶餘》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意思是說,越地的美女打扮好了,從鏡子裡看更加漂亮。她知道自己的美貌,但是又自我思量起來。即使齊地盛產的貴重的絲綢,它的價值也抵不過越女的一曲菱歌。

    張籍也含蓄讚美了朱慶餘的才華,讓他放心考試。

  • 5 # 薈文

    洗兒詩

    人皆養兒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蔣勳,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

    首先從古詞本意

    公卿:“公”爵位之首,“卿”高階長官。另外古時,公卿也指丈夫。

    且不說又愚又笨如何做的了太政大臣,但凡做到這個位置也已是古稀暮年,所以公卿可指垂垂老者。

    再者,古時的詞語也很可能一詞多義,卻也無從查證。就如同我們今天的詞語“乾爹”,在新華字典裡你是查不到它的另一個註解的。

    倘若地球發生大的變故,新一代人類考古發現了一本關於炫富紅人郭美美的書籍,其中多次出現“乾爹”一詞,不知他們該作何解釋。

    其次從歷史背景

    蘇軾的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貫穿始終,眾人皆知。然而他寫《洗兒詩》時的境況更為特殊。

    蘇軾任職湖北知州,相當於現在的市長,也是個閒職,實權還在書記手裡。

    年底例行公事,寫述職報告。上呈了一篇《湖州謝表》,要知道蘇軾是個詩人,骨子裡的傷懷情愫不時跳躍隱現,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包藏禍心”、譏諷政府,對皇帝不忠。在一片倒蘇聲中被打入死牢。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如若不是太祖定下了不殺士大夫的國策,再加上他兒子的朋友送錯了飯菜(此處故事情節曲折且不細表),隨之寫下絕命書,冤獄之內酣然入睡,感動了神宗皇帝。不然他早已人頭落地,再沒有之後的許多曠世奇文。

    大難不死被貶黃州做團練使,相當於現在的武裝部副部長。地位低微,生活窘迫,但此時的蘇軾似乎有所悟,從他寫的《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就不難發現,文中只描寫赤壁美景,明月與江水,宇宙與人生。

    空靈奇幻,絕塵脫俗。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文章隻字未提政治。是怕了?還是不屑?斯人自知。

    《洗兒詩》也是被貶黃州給小兒洗澡時所作。此時的蘇軾經歷官場沉浮,自知身處其中,危若累卵,怎麼可能再讓孩子踏入仕途。

    蔣先生及官方註解,說這首詩最後用“公卿”一詞,意為孩子又愚又傻也能做到公卿,暗諷當朝權貴。

    且說東坡先生剛剛死裡逃生,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體現),對於那些時刻想致他於死地,羨慕、嫉妒、恨的當朝新黨,政績乏善可陳,栽贓陷害可是他們的拿手好戲。他躲都來不及,哪裡還會去暗諷。

    倘若真的是暗諷,那些虎視眈眈的權貴們可都是學富五車的才子,一篇普通的述職報告都能治他死罪,何況是天下人皆知的“傻公卿”。

    最後是大眾賦予的英雄情結

    因為他是一代傳奇人物,後人總會把所有美好的光輝形象強加於他。

    怎奈他也是凡夫俗子,也有兒女情長,他也會看著自己孩子寫一首很溫暖的詩。

    後人們說:那不行,他是蘇東坡,詩文必有所指,詩意必會鍼砭時弊。因為他是一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

    如同小說《活著》的作者餘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被問到他的一篇文章被錄入某教課書,其中有一段文字:他站在屋內望著窗外的雨滴。

    就此出了一道考試題問:當時作者在想什麼?當然,問題的答案是深邃且立體的。

    問到餘華時他說:“其實我也不知道在想什麼,可能在想雨什麼時候會停吧!”

    自知詮才末學,也不是為了爭辯,只是想走進他的世界裡看看,那裡應該有一位真實的蘇東坡,從死牢回到人間,他或許已經悟到:

    舍就是得,苦就是樂,生就是死,有就是無。

    不然怎會在六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他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仍舊怡然自得。

    料想“公卿”也是他希望的“壽終正寢”。

    一孔之見,姑妄言之,方家一笑而過。

    洗兒詩

    人皆養兒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官方譯文:

    所有的人養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聰明,但我卻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

    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愚蠢魯鈍,平平安安做到公卿。

    另譯文:

    所有的人養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聰明,但我卻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

    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愚鈍笨拙,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過完一生。

  • 6 # 淨心修道

    詩與詞作為中國文學的兩種體裁,時至今曰被大眾誤解的語句可說是比比皆是,不能列舉,就寥說一二吧!

    被誤解流傳最廣最多的莫過於,宋葉紹翁的《遊園不值》:應憐幾屐印青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滿院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而今紅杏出牆,幾乎成了女人們婚內出軌的代名詞了!

    以此而看,詩作為一種高雅的藝術表現形式,宋朝的葉紹翁,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一片惜春的情懷以及描寫春天盎然生機透院而出一枝紅杏,確被大誤解如此,真乃有違原詩之意,使人大跌眼界了吧!

    詞作方面被後人誤解的莫過於放蕩不羈的北宋詞人柳永。只因常和妓女們填詞作曲,被宋朝統治者所賺棄,難登金榜,"忍把浮各,盡換了低呤淺唱。″丟卻了仕途功名,貧困至死。

    然,柳永之詞作,影響廣泛。,凡有井水處,盡能歌柳詞。其詞作善於捕捉物候的變化,尤見長與羈旅行役之情,渲染離情別緒,悽楚動人,善用口語,音律諧婉,語言明快通俗,達意情真。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機。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強樂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從整體而看,後兩句實乃柳永自憐之意。而令似乎成了男女想情相思,茶飯曰少,為之消疲憔悴的情景了,此也乃大眾之誤解,實非柳三變其詞作本來之意了!

  • 7 # o筆尖上的國學o

    想看詳細的請移步我的主頁,我有專門做過這一類視訊!

    生活中常用的名言經常被誤用的有:

    “三思而後行”

    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這段內容出自《論語 • 公冶長》,字面意思也不難理解。大致是:魯國大夫季孫行父遇事三思而後行。孔子得知這件事後說:“想兩次就可以了。”為什麼孔子說想兩次就足夠了呢?

    我認為孔子並不是真的反對三思而後行,而是認為季氏過於猶豫,矯枉過正,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想三次,想兩次就夠了。

    三思而後行”總會讓我們顧及太多,顧及太多會讓我們在思考中錯過機遇,最終只能做一個“思想中的巨人,行動中的矮人”。

    君子務窮理而貴果斷,要知道,很多事情都不是經過長期思考才取得的,都是從實踐過程中不斷改善,不斷進步而取得的。放下你的顧慮,馬上去做你想做的事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知"它不是指知識本身,而是指人對知識的慾望。   

    所以,理解應該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慾望,怎麼會不窘困呢?如果已經感覺窘困了,還要繼續沉迷,那就是危險的。

    另外還有以下這些:

    天才就是 99%的汗水 1%的靈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相濡以沫”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感興趣的朋友來我主頁一起交流吧!

  • 8 # 孫慢慢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這句詩出自《詩經》,很多人看到字面意思,以為是兩個相愛的人的故事。但實際上講的卻是戰場上出生入死的戰友之情。

    貧賤夫妻百事哀

    這句詩出自元稹的《遣悲懷》。

    很多人認為這句詩的意思是說貧賤夫妻的生活太難過,事事都感到悲哀。以為是作者在抱怨窮人的婚姻不幸福。其實這樣理解是錯誤的。這句詩其實是元稹為了悼念亡妻寫的。元稹自幼喪父,家裡貧困,妻子出身大戶人家,卻一點不嫌棄他,與他患難與共,甚至他想喝酒了,身上沒錢,妻子會把自己的金釵拿去賣了來買酒,兩人的感情是非常好的,家庭生活也是很幸福的。後來元稹考取功名,當上高官,俸祿也很多了。可是妻子卻不幸去世了。元稹感到非常的悲傷,懷念妻子。這句詩的真正意思是,在貧賤之時就在一起的夫妻,感情是最深厚的,如今妻子去世了,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回想起從前的百事,點點滴滴,感到無比悲傷。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這兩句詩出自杜甫的《贈花卿》

    有人誤以為這兩句詩是在讚美樂曲美妙,卻不知道作者的真正意思是在諷刺。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在安史之亂後,武將花敬定因為平叛有功,便驕傲自大,縱容將士作惡,自己生活奢靡,甚至擅自使用天子才能演奏的音樂。

    杜甫用這首詩諷刺,誇讚這樣的音樂不應該是屬於人間的,實際是說花敬定僭越了禮制。

  • 9 # 酒罪清池

    不得不提的是這句:春風十里不如你

    很多人只聽過一首攢起來的詩: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

    就會覺得,哇,好美,好浪漫,這是最美的情話。

    原詩是:春風十里揚州路 捲上珠簾總不如

    杜牧《贈別》,寫給歌妓的,完。

  • 10 # 一無所有230433301

    李清照的《一剪梅》中,對於“紅藕香殘玉簟秋”句,很多人都單純的理解為藕花凋謝了,香味也殘存不多,冰冷的涼蓆上透露出秋天的淒涼。但我覺得紅藕有另一層意思,即代表著青春已逝的自己的身體!借物喻人,用紅藕香殘表達自己青春不再的悲涼心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路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