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料不記

    首先,需要糾正的是,宋太祖與澶淵之盟沒有關係,根本就不在一年時期。

    其次,講一講,什麼是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澶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陽簽定的和平盟約。

    1、 簡要經過

    公元1004年秋,即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宋朝大家都知道,是一個投降派頻出的朝代,到了南宋達到了頂峰,這才有了秦檜這樣遺臭萬年的人物。遼國軍隊南下攻打宋朝,宋國國內就有點亂套了,主張打的、主張跑的、主張投降的,一時間朝綱到民間,就是一個亂。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歷史上有名的人物站了出來,義正嚴辭的要求當時的宋真宗留下堅守,帶領軍民抵抗遼人,這個人就是當朝的宰相寇準。於是才了宋軍與遼軍在正面交鋒。在這之前,宋朝已經和遼國打了24年了,宋軍敗多勝少,以至於提到遼軍,宋朝從皇帝到百姓,很多人都了“恐遼症”,所以一聽說遼軍又南下了,很多文武大臣第一個念頭就是跑路。

    俗話講:家貧出孝子,國難顯忠臣。就在這樣一個危急關頭,以冠準為首的一干有血性的文臣武將站了出來,一個字——打!

    於是,在宋真宗的親自督戰之下,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遼國久徵不下,主將戰死,於是從高層到士兵鬥志全無,這個時候,宋真宗卻派出了議和使者,雙方一謀而合,在公元1005年1月,相互之間就訂立和約,大致內容是: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2、歷史褒貶

    先聽聽反對的聲音:

    對於歷史上的澶淵之盟,後代史學家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反對者認為,澶淵之盟是一個不平等的盟約。

    首先,議和是遼國先提出來的,既然是你遼國提出議和,作為宋朝就應該提出條件,可恰恰是遼國提出議和,並所宋朝提出一個不平等的條件,宋朝居然就答應了。

    其次,議和是在宋朝軍隊戰上風的情況下提出來的,很多人不理解,明明大宋在軍事上更有利,如果再堅持一下,有可能就把遼軍全部消滅了澶州城下了,這個時候你議什麼和呀,典型的投降派,軟骨頭。

    第三,就是議和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負擔,根據盟約規定,宋朝每年要送給遼國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本來連年的征戰,百姓就很苦了,這到好,議和沒有佔到便宜,反而要白給人家這麼多的東西,這賠本的買賣做的很應該。

    於是,後世紛紛罵宋真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怕死鬼、軟骨頭,一點當年太祖皇帝的錚錚鐵骨都有。

    再聽聽贊成議和聲音

    宋真宗的確有點膽小,但並不能代表他糊塗,相反,他極有政治遠見,是一個精明的“生意人”。 我們細細看看宋真宗在盟約簽訂時心裡頭打好的“算盤”,就不難發現,宋真宗趙恆的數學學的真不錯。

    首先,放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看,儘管當時宋、遼是兩個國家,但如果我們摒棄大漢民族思想,站在大一統角度上看“澶淵之盟”,其實宋、遼都是中華民族的孩子,兩個孩子因為利益關係發生了糾紛,打打鬧鬧的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現在打鬧累了,消停下來協商解決矛盾問題,難道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嗎?俗話說,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兩國休兵,無數家庭不再為戰爭失去男人,戰爭中誰最倒黴?黎民百姓!即使宋把遼打敗了,無非成全一些戰爭中的狂人而已!從這個角度上講,宋真宗的膽小值得點贊!

    其次,宋朝國力軍力其實很弱。你想想,一個國家連著打了25年的仗,而且並沒有得到什麼便宜,想當年宋太宗趙光義三次征伐遼國,試圖一統中原,結果卻三次大敗而歸,宋軍敗得心理頭都留下陰影都有,打仗不光死了很多本來應該在田間地頭耕種的壯年男丁,而且耗費了大量的錢物。而當時的遼國,實行全民皆兵制度,謂兵強馬壯。而趙恆時的宋朝,軍馬不過20萬匹,數量落後契丹,馬的質量更是相差很多,唯有休兵,讓百姓將養生息,才能緩解國庫壓力,緩和國內矛盾。這才是宋真最具有政治遠見的地方!

    第三,單從數字上看,其實每年給遼國的這些貢品,其實花小錢換和平,30萬兩白銀對個人是天文數字,但對當時的宋朝只是九牛一毛。你算算看,當時宋朝應付一場中等級別的戰爭,需要投入至少3000萬兩白銀,而停戰只需要30萬兩銀子,30萬對3000萬,一看就是值得的。

    澶淵之盟已經過去上千年了,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強國還得強軍,落後就得捱打,既不窮兵黷武,又要積極備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自制冷飲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