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雨風
-
2 # 6176398638448寧哥
沒想到他的文字這麼安靜,讀的書也真多。 看他和弟弟講那些關於人生和信念的感悟,有點心疼。有些時候覺得他特矛盾,一邊對自己充滿信心,又一邊深切懷疑自己。唉,真想告訴他在他身後有多少榮耀。
-
3 # 梅子145529338
梵高的書和他的畫一樣,充滿著睿智的想象和哲理,一段平實的談話,一個普通的故事都被梵高給予崇高的意境之美。雖然我們接觸梵高的作品有限,但一旦接觸了,便有種靈魂震顫的效應。
-
4 # 愛爾蘭小北
有以下三種可能:
1.藝術天才希望從梵高哪裡得到共鳴,希望獲得藝術巨擘在精神上的指導。可能性:極低
2.閒著無聊的文藝青年突然心血來潮,感覺自己具有藝術家的潛質,買來一本梵高傳嚷嚷著終於找到了理解自己的人。可能性:較高
3.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得空了買本書看看,瞭解下藝術家生活,沒有什麼特別的心理。可能性:極高
-
5 # 大悔憶智周
梵高是為藝術獻身的典型之一,看有關梵高的書的,其中應該有心靈崇高熱愛藝術的人。
當然其中有研究梵高的學者、藝術家。
也有出於好奇的。
也有希望從梵高那裡找到藝術的秘訣的。
不管出於何種目的,當你瞭解了梵高,你會肅然起敬的!
我讀世界名人傳記《梵高》,不僅對梵高,而且對這本傳記的作者吳杉也肅然起敬。
我在這本書的扉頁寫道:
“梵高是一切獻身藝術的人的化身。
這是一本語言簡潔到無法刪掉任一個字、情緒剋制不露聲色的書。很久沒有見到過這種聖徒式的寫作風格了,而這正好與梵高的神聖相配。”
從這本書裡我瞭解到:
梵高從小對自己要求嚴格。“有一次小梵高揹著一個大包從八十公里外的佈雷達市步行回家。同行的村裡的大人們看他大汗淋漓、氣喘吁吁的樣子,主動提出要幫他揹包。沒想到小梵高一口回絕了:"不,謝謝!每個人都必須自己揹包。"……後來,梵高的這句話幾乎成了津德爾特村民的一句諺語。”
鄰居們對小梵高的評價是:“善良至極,有一副少見的好心腸。”
從小就是人中龍鳳啊!
羞澀內向的青年梵高的愛情是質樸簡單的、理想主義的,也是一廂情願的。
是的,梵高沒有愛情,沒有婚姻,連妓女也被嫉妒他的才華和他對藝術的忠誠的畫家高更買通,那妓女對梵高說:“我對你不感興趣,除非你割下一隻耳朵送給我。”梵高於是真的割下一隻耳朵給那妓女送去,並畫下那幅名作《割了耳朵的肖像》。
換來的卻是高更整天和他爭吵!
“不招人嫉是庸才”啊!
現在知道高更的多嗎?梵高倒是幾乎人人知道。
可梵高生前只賣出了一幅畫!
梵高說過:“繪畫是我的生命。”
他的生活全靠弟弟提奧的資助。
後來梵高自殺,死在提奧懷裡,年僅三十七歲。
梵高的自殺,對提奧是致命的打擊,他“日夜悲痛,虛弱的身體終於崩潰”,在梵高去世六個月後,提奧病故!
不管你懂不懂藝術,對梵高和提奧那樣活得那麼善良崇高的人,難道會無動於衷?
像梵高那樣為人類奉獻出無價珍寶自己在這個世界卻幾乎一無所得的人,中國也有。詩聖杜甫每天的日常是拎著米袋和窮人們一道去官倉擠廉價的陳米,扛著鋤頭去開荒種地,或者去山裡挖中藥黃獨供家人充飢。他的小兒子餓死了,一家人到最後的日子幾天幾夜粒米未進,杜甫還抱病在船上寫出他一生中最後一首重要的詩。杜甫死後無錢安葬,到他孫子才入土為安。可他一生憂國憂民,為天下寒士有廣廈萬間,他“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專門寫一首詩給親戚,勸親戚不要妨礙一位老婆婆到堂前打棗,因為那老婆婆“無食無兒一婦人”。
就像杜甫、梵高這樣的聖人無法理解活得自私兇殘的人(如忍心惡搞杜甫的人)的心理,活得自私、兇殘的人也是理解不了杜甫、梵高的心理。
但是,只有杜甫、梵高那樣的人所創造的,才是真正的文學藝術。
因為他們超脫了物質世界。
或者說他們被物質世界放逐。
-
6 # 我說你聽你說我聽
評價藝術家還是要看他的藝術。自殺與否和藝術的高低無關。我們要探究的是藝術家的藝術風格。梵高是我喜歡的,他的畫追求的是自我意識的表現。從奇怪和醜中見美,是旁人的評價。梵高覺得這樣畫更適合自己,畫著舒服。再多說就露怯了。
回覆列表
看梵高的書,就如同捧著陳景潤的"1十1二?"的世紀之題,敬如神畏,可說不出道道,只是揣摩當年為什麼愛畫畫的小微高考失利後,曾抹淚嘆惜的一句話:"一個瘋子怎麼進了墳地反而成了大畫家?難道活著的人是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