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泡泡情感
-
2 # 晨希的歌
心理承受能力是指遇到困難、挫折或者打擊的時候,心理波動能夠很快回復到日常水平的能力。
需要澄清的是,心理承受能力強,不是指沒有情緒反應,表現得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一樣,而是能夠接納自己的情緒波動,接納事情已然發生的事實,然後想辦法積極應對和解決。
孩子和成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心理還處在發展的階段,他們經歷的事情許多都是第一次,特別是面對困難或者挫折的時候,都需要大人給予指導和支援。
要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和孩子一起體驗困難和挫折不是那麼可怕的事情。
所謂困難是指遇到超出我們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而挫折是指超出我們預期的,被我們認為是不好的事情發生了。
通常,我們對困難和挫折的認識有三個層面:一是覺得困難和挫折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為它會阻礙或者挫敗我們,會讓我們焦慮和恐懼;二是認為遇到困難和挫折是很平常的事情,特別是小孩子,他們的人生剛剛開始,有些磕磕絆絆是很正常的;三是覺得遇到困難和挫折也是不錯的機會,可以磨礪我們的意志,幫助我們提升能力。
如果認識還處在第一層面上,我們就需要動用大量的精力去處理情緒,而且如果我們意識不到自己正在焦慮或者恐懼的話,可能就會陷入情緒的漩渦裡,很難自拔,還會誇大困難和挫折的難度級別。
認識到了第二個層面,就能夠接受困難和挫折的發生,情緒的波動在我們能夠應對和控制的範圍,可以騰出手去處理發生的事情。
認識發展到第三個層面,就會發現困難和挫折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助緣,可以磨練我們的心志,提升我們解決事情的能力,我們就會積極想辦法地去面對。
這就需要我們對困難和挫折有一個比較合理的認知,然後才能影響和傳遞給孩子。
二、讓“恰到好處的挫折”印刻到孩子的經驗體系。
恰到好處的挫折,是指既能滿足孩子探索世界的需要,讓孩子有相應的情緒體驗,又能夠在孩子無助絕望之前得到成人的幫助。
比如孩子想爬滑滑梯,大人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先嚐試去爬。當孩子體驗了幾次之後,他有些氣餒,大人可以鼓勵他繼續嘗試。又體驗了幾次,孩子覺得還是爬不上去,這時候大人可以在一旁協助孩子,幫助他爬上去。
小時候無數次“恰到好處的挫折”體驗,就會使“挫折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可以很好地應對挫折”的信念深入到孩子內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堅實的一部分。
三、教給孩子應對困難和挫折的方法。
首先我們要允許孩子有哭啊,鬧啊等情緒和行動,同理孩子的情緒:“我知道你很難過,不想去幼兒園”,“小朋友搶了你的玩具,你肯定覺得生氣”“媽媽不給你買玩具,你有些傷心和失望”,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再和孩子商量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媽媽想一個辦法,寶寶想一個辦法,看看誰的辦法更好。
這樣既可以讓孩子開動腦筋去思考,也可以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止一個,也就是辦法總比困難多。
當孩子有了一次又一次應對困難和挫折的積極經驗,即使他遭遇到一些大的打擊,也不再那麼驚慌和無措,心理承受能力也會因為一次又一次的歷練變得越來越強。
回覆列表
孩子其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孩子在沒有家長陪護的時候,自立能力都是特別強悍的,沒有了依靠,就只能夠靠自己。
當然您的孩子不知道具體的年齡也不知道是男孩還是女孩子,每個階段所承受的壓力不同,對待事物,對待周圍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就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呢。我小時候也是比較狂野的那種。在我十一二歲的時候就自己一個人跑到大上海,也就是上海灘,全程一個人買票等等,不懂就問,就這也是沒有迷路,也沒有被拐賣的等等吧。
之後又自己去了浙江等地,那時候年齡確實比較小,可能是村裡的孩子吧獨立的比較早一點,人家都說城裡的孩子缺少了那麼一點靈氣。
這話其實反過來說就是城裡孩子跟外界溝通的少,就像溫室的花朵一樣,沒有接過過大自然的滋潤,更沒有接受過風吹和雨打,只有在大樹地下的乘涼。
當然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少不了價家長的陪護等等,但是我覺得過多的陪護反而是扼殺了孩子的天性,這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沒有一點好處,反而是起到了反作用。孩子就會覺得反正有爸爸媽媽呢,自己想那麼多幹啥呢?
我不鼓勵家長過分的溺愛,過分的疼愛,對待孩子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撒手就是培養孩子最好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感受這個世界,感受世界的冷暖,感受世界的美或者醜,孩子會有他自己的判斷力。
那麼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有更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