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孟德基業山下藏
-
2 # 大飛熊騎士
蜀漢要不是不對外發展,只怕滅亡得更快,更容易。為什麼?這裡面有很多個因素,蜀漢的政治口感,政體構成,客觀條件等等都是構成,蜀漢一定要對外發展的基礎,或者說,這也是很無奈的事。
所謂“窮則思變”,蜀漢夷陵之戰後,淪為三國中人口,經濟,軍備等等最差的一國,可以說是最窮了。諸葛亮時代,曹魏統治雖然趨於穩定,還是統一大勢還未形成。此時,就應該主動北伐,以“人謀”求得“天時”之變,但是“求”的過程是蛋疼的,畢竟不是大趨勢下形成,所以人算不如天算。但是,北伐總是讓蜀漢保持著上下一心,政體清明,延續了蜀漢的統治,不至淪為劉表,劉琮,劉璋,張魯之流。這跟蜀漢的地盤,益州是息息相關的。
益州地處西南,蜀道艱難,道路不暢,卻有成都平原的糧倉,所以關起門來容易防守,還不會餓死。問題是,安定的環境容易滋生出“懈怠享樂”的情緒,最終就是待在蜀中,等大軍一來,牛酒出迎而投降,劉禪不正是如此嗎?因為劉禪的投降正好符合當時統一的趨勢,所以很多人認為劉禪並不昏庸。可是,劉備去世後,當時的蜀漢能如此嗎?看看蜀漢的政體,劉備帶著“荊州集團”入蜀,是蜀漢的基石,讓他們在蜀中養老,不北圖中原,不符合他們的利益。“東州集團”主要來自荊州南陽和關中三輔地區,也是思鄉情濃,不北伐也不符合他們利益和嚮往。“本土集團”早已經被東州和荊州集團打壓得差不多了。所以,從政體上,蜀漢不北伐,只會造成大臣們浮動和怨恨。這還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劉備的政治導向。
劉備一直是以皇室後人自居,打出“恢復漢室”的旗號,是有利於聚攏人心,而要恢復漢室,首要條件就是北伐中原,消滅曹魏。如果蜀漢不北伐中原,那麼所謂的“恢復漢室”就是一句空話,蜀漢的大臣們人心會不安的,甚至有可能會出現忠誠問題,那對政體的穩定性就有很大的影響了。也正是劉備的這個旗號,讓蜀漢和曹魏政治對立,成了死敵。所以,蜀漢從來沒有和曹魏結盟過,而孫權在和劉備鬧翻的時期,一會投靠曹操,曹丕,一會派使者來和蜀漢求和,靈活多變。
(夷陵之戰剛結束,曹魏三路伐吳)
蜀漢和東吳的徹底合作,前因是曹丕三路大軍伐吳,此時孫權剛打完夷陵之戰,雖然又在防守戰中慘勝曹魏,但這讓孫權感受到了曹魏實力的強大。於是,劉備去世後,蜀漢和東吳的合作更加徹底,都是為了聯合對方抵抗強大的曹魏。所以此後,無論是蜀漢還是東吳,只要有重大的人事變更,對魏軍事,都會互相轉告和合作。如果,蜀漢只是一味的防守,不主動進攻曹魏,那麼這個聯盟就沒有意義可言了。一旦,曹魏攻打東吳,即便沒有吞併,東吳實力大為削弱,蜀漢離大軍壓境也不會遠了。所以,蜀漢的北伐,更多是一種無奈。
-
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漢末三國,魏蜀吳各自繁衍生息,不動戰事,二十年後,曹魏突然發生天災,東吳突然發生人禍,然後曹魏皇帝還閒的沒事打打東吳,東吳也傻的可以還去硬抗,於是魏國四十萬大軍只剩下五萬,東吳水軍全滅,步兵不足五萬,於是劉禪就能以蜀漢那點十萬大軍一舉擊敗東吳曹魏,一統天下。。。。
以上就是小編的胡說,這個問題的回答到此結束,嗯?好像有點不對。。。
言歸正傳,關於樓主這個問題,諸葛亮已經看的非常清楚了。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幕是劉禪在黃皓的慫恿下勸說諸葛亮不要再次北伐,以免勞民傷財,於是諸葛亮不得不說出了北伐的實情。
諸葛亮知道自己北伐不會成功,因為蜀漢以不完整的益州和曹魏的青幽並冀涼徐豫等九州相拼,實力相差太大了,勝利的希望只有萬分之一。然而如若不北伐,益州的確可以休養生息,中原9州不會嗎?憑藉秦嶺天險,蜀漢撐個一二十年不成問題,那時候諸葛亮早已去世,可是劉禪還年輕啊,他將如何獨自應對恢復民力的曹魏的威脅,所以對蜀漢而言,最要緊的其實是時間,蜀漢耗不起,所以諸葛亮堅持北伐,要麼拼一把,看能否得到那萬分之一的機會;要麼就等死!
所以竊以為蜀漢不窮兵黷武北伐,而是防禦為主,休養生息發展,政權可能延續更長,但是下場會比現在的慘,有道是揮刀亮劍才是勇士,再者,夢想還是要有,,,,萬一明天砸到你頭上呢?
回覆列表
蜀漢不北伐很快就會鬧內亂,然後被魏滅亡。劉備死後蜀漢政權很不穩定,主要有三股勢力:荊州舊部、馬超西涼軍以及蜀中舊勢力,這三股勢力一直在吵鬧不休,諸葛亮一直以北伐作為緩解矛盾的主要方式。人閒是非多,只要沒事就會吵吵,一旦開啟北伐大業,大家就都忙著幹活兒去了。